人生感悟
精选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65句文案)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1、一是收束身心,触摸心体,可以通过站桩或静坐来实现,这一部分群里子晴同道比较专业,已在群内多次介绍。中央电视台今年3月份播放的《王阳明》纪录片中也提到:鉴于贵阳的经验,阳明先生暂时放弃直接以知行合一的新观点迎面冲撞人们根深蒂固的先知后行观念,而是教导弟子们一起用静坐的方式从繁杂的日常生活的欲念中摆脱出来,体味心体本身的澄明状态。阳明先生还指出,静坐不同于坐禅,静坐不是入定,只是为了收束身心,擦亮被私欲的尘埃遮蔽的心灵之镜。
2、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内圣。
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心学能够跳出经学圈,以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与长期思考的思想碰撞后而产生。所以心学的形成,背景是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心学的核心内容,能够以心立言,以心为本体,这个在哲学史上可称得上心学;审美体验的哲学观,给人以开创性思维研究哲学带来影响。
6、晦养厚积的本质,就是建设心灵品质,提升心灵品质的高度。
7、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8、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有毅力持续实修的人,因为他们精进可能会快些,但对我而言太难了,不论怎样,我都会坚持实修下去。人的一辈子长着呢,其实不论是持续实修还是间断性实修,只要方向对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肯定会遇见一个活泼泼的、不一样的自己。
9、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正在我为取得一点点精进而高兴的时候,在北京工作的至亲因癌症住进了ICU病房,持续近一年的治疗时间里我往返陪了近两个月的床。那段时间心情很差,再加上工作上也不顺心,我也明白“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的道理,但确实是因心力交瘁而无法继续收束功夫。当时小雪同道让我分享学习体会,我也婉拒了。那段时间之后我也放下了收束身心的实修,只是像平常一样用逻辑和控制来事上磨。有一次孩子写作业到很晚还没写完,我又一次发火了,当时是没有感觉到气机涌动的,事后发现功夫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去年12月份,至亲离世,我调整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期间虽没实修,但一直没落下在群里跟着学习。直到今年3月份,趁着外出培训两个月的机会,我又重新开始了实修,静坐、读书、听音频,放下一段时间后,再拾起来,反而觉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收获。
11、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12、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3、所谓的“心”,指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与某个人有缘分?为什么会讨厌某个人?这些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心”里出来的,直觉也是从“心”里出来的。所以,在“心”里找到答案,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内求,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14、 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特别是老师讲授的“知行合一”,让我受益匪浅。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不是“少说多做”不是“勇于实践”也不是“知易行难”,老师的精彩讲解教会我们“知行合一”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只有把“知”和“行”在思想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5、 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必须变思想,且心要定、心要向利他转移。李教授的激情、哲理、案例,无不在印证着,世界是精神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工作、来生活,这是唯无他。同时,人的心思不能紊乱,心乱则会无思,只有定而后能静,心静则致远。李教授还教会我们,人之初,性本私,必须向利他看齐。这也许看似利他,实则最终回归的本质仍然是利己的,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法使然、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李教授从阴阳心学中带给我们的发明,折服了我们每一个的内心,心学就是心学。懂得了心学,财富不求自来,福报不求自到。感谢李教授!
16、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吾辈能窥其一已是莫大缘分。
17、事实上,“心即理”与修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道理。修行的根本是在修心,真正的修行就是去知道自己的“心”。以“心”为入口,不断与世界发生反应的时候,各种情绪起来的时候,“心”被“动”到的时候,去觉察“动”的背后是什么?借由一种方法把“动”的那些能量散掉,直到最后哪怕狂风暴雨来临时,心里依然能够平静如水,依然可以义无反顾地去经历人生的各种波澜壮阔,却可以做到心定如大海,鲜活而又不沾不染。真正的修行是明心见性,心明了,才能真正见“性”。
18、如何给孩子光明的前程?就是利益更多人。给孩子积下美德,就是赢在起跑线。
19、 本书收录了一年来各类实修体悟80余篇,基本上为跟随刘长志先生学习的学思践悟群成员撰写。本书收录的文章强调个人梳理,侧重入世治世,学以致用,兼顾各种悟性,同道为鉴、不泥传注。内容涵盖了心学基本概念体悟、心性功夫实修体会、心学入门方法和常见误区、龙场游学论道专辑、阳明心学和我、心性路上点滴荟萃六部分。
20、当一个人拥有求知精神的时候,一定会想要去验证究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当你“知之真切”时,一定会去“行”,“行”是“知之真切”的自然发生,或者说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21、稻盛和夫曾经在六项精进中提到一点“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单纯从文字上看,很容易理解,但当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却很难真正做到。所以“行之明觉精察处”往往就会去思考其中的究竟,细细觉察背后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这也才是真正的“知”。“知”不是文字上的“知道”,不是逻辑上的“明白”。所谓“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真正体验了整个过程,知道了其中细微的差别,才是真正的“知”。
22、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3、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永远要高于别人对我们的要求。
24、这次学习完了以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心道德事之间的关系。道可顿悟,德需渐修,修德需要在事上磨练。那何为德?老师讲-我们的能量、我们的智慧、我们对客户的爱,这都叫做德。具体如何在事上磨练来修德呢?稻盛和夫先生说过:“有言实行”才是真正的美德。例如在承担工作时自己主动举手说“这件事我来干”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向大家宣布:这件事将以自己为中心展开。一旦公开宣言,来自周围和你自身的双重压力促使你奋发前进,把你自己融入非成功不可的境地。所以有言实行其实也是一种手段,他能把自己说的话转化为促使自己付诸行动的能量。不仅如此,公开宣布“这事我来干“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兑现承诺的责任,可以确保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大声说出自己的目标,逼迫自己处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境地,像这样给自己设置“枷锁”正是成功的秘诀!
25、所以,真正的“知道”,不见得是脑子的“知道”,而是一种内明。学问走到最后都是内明,而不是外在的“明白”,是要向内求。比如,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讲的都是工具模型,都是听起来都对的道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却总觉得不能切中要害,不够鲜活,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如果真的明白了,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换一种比喻、换一种说法,随时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含义。
26、 学而时习之。阳明心学是感悟启示我们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改变来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思维模式,用思想的改变实现自身行为模式的转变,更好的打破藩篱创新求变。在工作中谨记“事上磨”,调整认识和做事的惯性思维,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切入和评估,更加重视看待事物的本质取向,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性和与现实环境的辩证关系,向省市公司提出的幸福山东邮政和幸福聊城邮政快速迈进!
27、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以圣贤为目标,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心怀天下,文武兼修。王阳明兴趣广泛,象棋,箭术,刀枪棍棒,排兵布阵,书法,诗词歌赋,道家养生之术...
28、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9、在“行”的过程中,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就,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有可能很多因素都可能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控制。往往在事情的跌宕起伏当中,我们才能渐渐建立对事情更为准确的认知——复杂的事情往往没有简单的对和错。事情总结出来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决定事情发展的背后却包含着丰富的原理。
3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1、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第一反应,这个第一反应就是“良知”,是自然的状态。但这个第一反应迅速被分别掩盖之后,我们就会陷在分别里处理问题。通常来讲,一个人没有经过练习之前,第一反应和分别之间几乎是没有间隔的。
32、 阴阳心学,精神的食粮。听了老师的授课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有了新的感悟,做为邮政人,要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将责任与感悟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让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得到验证,让聊城邮政腾飞有了保证!
33、 每个人都有私欲,学习阳明心学,并不是为了消除私欲,而是不被自己的私欲所控制。只有能控制自己“心”的人,才是一个强者。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这是我对金老师所讲“心学”的理解。我不敢说阳明心学就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因为它太大、太深了!
34、愚而好自用,是用自己的知和见为自己设定的牢笼。
35、才华横溢的王阳明,被宦官陷害,被判入狱,身心深受磨难,几年后又送去龙场,之后在龙场入定静修,在龙场那种瘴气冲天,很少人能活下来的地方,王阳明绝地逢生。之后龙场悟道,悟出心学,知行合格物致知,名震天下。
36、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7、每个小我都是通往危险的道路,心中有过,事上有危。
38、真正做学问的人,想要活得明白的人,“知”的背后一定会慢慢走向“行”。
39、如果没有,那这件事情,产生了也会再消失。陆象山主张——“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王阳明非常赞赏这句话,他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无其他。
40、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41、“世界是心灵的化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里有哪些能量和种子,必然就会遇到相应的事情来提供机会去化解。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要面对这些能量、种子的存在,然后借着机会把它们散掉。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心里只要一有情绪,只要感觉到心被动到,就先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只要先解决这一步,先做到这一步,慢慢地就会有显著的效果。
42、关于“行”,不论人生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如果能够做到“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人才不会轻易膨胀。纵观中国历史,往往只有经历过几次能上能下大波动的人,最后才能成就大事。在高峰期没有膨胀,在低谷期没有完全被打倒,一定是完成了对自己精微的觉察,把高峰和低谷的经验和历练变成自己难得的财富和能力。在一切都可以清零的背后,持续沉淀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心力和内在的力量的持续强大,才真正建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
43、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老师将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知行合一”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教会我们工作生活中要用心做事、把良知贯彻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达到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效果(即知行合一)。今后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工作中去,用思想指导行动,通过无私的奉献,冷静的思考,打破旧的观念束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44、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受益匪浅,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人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行合止于至善,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心转化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人走在一起叫团伙,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心干出一番事业。
45、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良知越大,而不是权力越大,私欲越大,特权越大!世界因你而和谐,因人人而和平。我们要怀着利他的情怀,成就他人,成就企业,最终升华自己,良知促善行,知行一体!
46、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7、如何安身立命?我们的祖先或许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4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9、“心即理”,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生所有的问题,对一切学问的追求,都如同大树的分枝。要想知道根源,知道生命的真相,只需要从心入手,洞察自己的心就能知晓。
50、 如果“诚意”仅落在想学书法这个“意”上,就是悬空;过于关注书法进步的快慢或者笔下字体的好坏,就是流于逐物。
5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2、 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去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阳明心学说的是心,是人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去出发,也许,仁爱、尊重、诚信、精进、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出发的,感谢李老师!
53、 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54、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55、小时,听爷爷讲过不少阳明先生的故事,对于这个集“立德、立功、立言”的古圣贤一直心生向往。6月底,在曲江的“终南海”,悄无声息,又热烈非凡的开始了我们的探寻之路。有幸与师兄师姐一起研习阳明先生的大学问,重新认识了这位可爱可敬的先生。此行不虚,收获颇丰。
56、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阳明先生说: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会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起不忍直视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物件,被无辜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自心而发。
57、现如今,人与人交往,更多看重的是“三观”。到底何谓“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阳明先生曾作过一首诗:
58、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学而上达,万物一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59、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60、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是育化人心,比如弹琴,是通过弹琴建设心灵品质,看似是弹琴,最后拼的是个人的胸怀。
61、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62、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努力成就他人提升心灵品质。
63、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4、《禅海蠡测》中讲到死亡的过程,所谓的四大分离,其实就是神跟肉体的分离。所以,有神的注入的身体,它才叫生命。物质层面的肉体终究都会有衰败的一天,但如果我们持续关注精神层面的“神”,不断地去补充和升级,反过来会延缓物质层面的衰败。与此同时,“神”不会随着这辈子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它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升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和夫才会提到“我希望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能够更高贵一点。”
- 上一篇:精选名言名句大全摘抄感悟(66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