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79句文案)
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 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参赛选手不同的风采,优美的意境和激情的诵读给现场献上了一场的听觉和视觉盛宴。最后评委老师点评了各位选手的表现,并指出诵读马克思主义近代能够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一起感受领袖的精神风范。两场初赛结束,来自10多个学院的20多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的角逐将更加激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铸魂工程的重要内容。
2、许多研究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认为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但究竟依靠哪一种方式,没有好的选择的办法,只有安排一套实验。同时对于我的发现,我也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明明白白,这样如果我写的东西还有点价值的话,等我死后,得到它的人利用起来就方便多了。(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3、“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4、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5、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便开始探寻真理。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我发现,感官、推理都不可靠,心里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怀疑。
6、第二条是:那些机器虽然可以做许多事情,做得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好,甚至更好,却决不能做预先设定外的别的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的活动所依靠的并不是认识,而只是它们的部件结构。理性是万能的工具,可以用于一切场合,那些部件则不然,一种特殊结构只能做一种特殊动作。
7、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基本问题。
8、 斯宾诺莎以降的解释传统,则将“我思故我在”理解为“我思”与“我在”的同一性。在《笛卡尔哲学原理》的前言中,斯宾诺莎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思”、“我在”以及“思者”之间的同一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认为经常被人们误解的“我思故我在”其实是同义反复。类似地,尊笛卡尔为现代哲学之父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我思故我在”表达了思想与存在之间不可分离的同一性,但笛卡尔将这一同一性局限在了自我之中。对于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来说,这种同一性普遍存在于一切思想和存在之间。这个由斯宾诺莎开创、经康德直至黑格尔的解释传统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
9、首先我认识到自己是不完满的。因为我能够设想一个更完满的存在者。我相对于那个更完满者,显然是不完满的。而这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的概念,不可能是我自己就能产生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被给予我的。那什么东西能够给予我一个比我完满的概念呢?
10、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11、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12、笛卡尔把这条原理当做第一哲学原理,这个原理主要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般称为“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是)。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一个存在的人必然是有思想的,而一个正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存在的。我是一个人,我可以把人的一切规定性都抽象掉,但唯独不能抽掉那个“我”。我思想,这个思想就直接包含着我的存在,这是一切哲学的绝对基础。
13、《人是机器》标志着笛卡尔的物理学发展成了机械唯物主义
14、感官时常会欺骗我们,让我们看到或听到并非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曾经出现在我们清醒的心灵中的东西,何尝不会出现在睡梦中,而在睡梦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些人在推理的时候时常会犯错误,甚至连最简单的几何问题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5、根据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的,不可知论的典型的哲学家就是贝克莱。
16、把“我思”是经验论中的“我在思考”,“我在”理解为经验中的客观存在,“故”表示因果关系。结果这一命题就理解为:“由于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英国 霍布斯)受此影响,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也持这种解读立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苗力田和李毓章两位先生。
17、因此,笛卡尔还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两个唯物主义者的诘难,一个是伽桑狄(1592年—1655年)另一个是霍布斯(1588年-1679年),这两个人复兴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与笛卡尔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第3组、第5组诘难中分别做出了回复。(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8、当我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我发现虽然学习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受教于很多有智慧的人,但是自己却并没有获得什么真知识,或者即使获得了,其间也夹杂着很多谬误,以至于无法区分出真知识。所以我决定直接研究世界这本大书,同时研究自己在获得真知识时应该遵循的方法。
19、所以我们经过充分反省之后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严格遵循这些规律。我们再进一步观察,看到这些规律是联成一气的,因此我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许多非常有用、非常重要的真理,胜过我从前学过的一切,甚至从光和发光的太阳、恒星开始,讲了天宇、行星、彗星和地球,再到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最后到人。
20、除了经验论外,伏尔泰还唯物地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他说:“没有一些对象在我们以外,我就不能是可以交往的,那么,怀疑论者们是可以允许我从坚信有一些物体开始的,否则我就必须拒不承认这些先生们的存在了。”
21、佛教把握真理的时候,要用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上的。“逻辑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这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里的命题,这也是现代科学来源的一个根源。因为,我们不知道终极真理,但是,可以把逻辑推理中的过程,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这样就回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22、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23、笛卡尔自己就从这条原理进行演绎,最终得出了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第一哲学沉思集》说:
24、根据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二元论的世界观,不能算作独立的一种哲学派别,因为他最终会滑向唯心主义。
25、首先来看看“思”的情况。尼采说:“把命题还原为‘我思故我在’,得到的是纯粹的同义反复,而恰好要问的东西---‘思的现实’---未被触及,也就是说,思的‘假象’不可能被解除。”在尼采看来,“思维”只是“假象”,并无“自在的现实性”。“认识论专家们所认定的那种‘思维’全然没有发生,这是完全任意的杜撰,靠突出过程中一个因素,排除其余一切因素而造成,是为了理解而人为作出的整理”。根据内心世界的现象论,“思维”乃是按照因果关系的模式把观念与观念相联结,但观念与观念之间还有种种可能的情绪冲动发生作用,它们才是造成观念联结的真正原因,只是由于其运动过于迅速,所以不为我们所知。如此看来,“思”的真实过程并不受“我”支配,毋宁说它有一个深藏在无意识之中的运行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不厌其烦地强调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一个思想是在‘它’自己愿意、而非‘我’愿意的时候来临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尼采一贯反对“制造思想”,而主张让思想自己突袭,即主张一种灵感式的思维。
26、第一个沉思即“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
27、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把人的本质确定为思维,从而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奠了基。要推翻理性的专制,就必须清算笛卡儿的这个命题。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许多现代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事了这一清算工作。
28、因此,我在这里郑重声明:我深知我这个人是没有办法在人世间飞黄腾达的,我对此也毫无兴趣,我永远感谢那些宽宏大量、让我自由自在地过闲散日子的人,并不希望有人给我尘世上的高官显位。
29、由此可见,一台机器实际上决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部件使它在生活上的各种场合全都应付自如,而我们的理性却可以。另外,依靠这两条标准我们还可以认识人跟禽兽的区别。不管人多么鲁钝愚笨,总能把不同的字眼排在一起编成一些话,用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可是其他的动物不管多么完满,得天独厚,全都不能这样做。
30、1619年的冬天,连续很多日我把自己关在一间暖房里,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我首先发现所有拼凑起来的作品,总是没有由一人打造的作品那么完美。我相信:对那些我一向相信驳杂的、来源各异的意见,只有把它们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换上好的思想,或者通过理性审视原有的知识之后,再去伪存真。我需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地基上从事建筑。
31、我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毕生精力用来寻求一门非常必要的学问,并且已经摸到了一条途径,觉得非常可靠,只要照着走,必定可以万无一失地把它找到。
32、我认为只能是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神。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存在依赖于这个完满者。因为如果我本是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的存在者,我就是一个完满者。而世界上只有一种完满,不存在不同的完满。
33、于是,我怀着谨慎的态度,为自己建立可靠知识大厦的工程确立起四条原则:
34、所以你看到的许多哲学家,依然会神神叨叨地宣扬虚无论。不过他们没有从哲学中吸取教训,一是因为当代有不少语言学理论,例如蒯因的理论(何物存在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设定语词对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5、但是基于我寻找到的原理,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不仅找到窍门在很短的时间内满意地弄清楚了哲学上经常讨论的一切主要难题,而且摸出了若干规律,它们是由神牢牢地树立在自然界的,神又把它们的概念深深地印在我们的灵魂里面。
36、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之后,在我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厦之前,仍然可以恰当地生活,并且可以放手把其他看法统统抛弃了。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清扫工作,我觉得与其在那间暖房里闭门长住下去,还不如走出来跟人们交往。
37、这种轻视感性的思想,自然会受到洛克的猛烈批判,马克思说:“洛克关于人类理智起源的著作(《人类理解论》)适时地在海峡那边出现了,这部著作就像人们翘首以待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洛克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输入法国的,而这个主要的传播者就是伏尔泰。
38、笛卡尔青年时游历欧洲各国,33岁后隐居荷兰专心著书。53岁时受瑞典女王邀请赴斯德哥尔摩为女王讲学,由于不适应北欧的严寒而染上肺炎,不幸于次年去世。
39、这些怀疑包括: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这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的怀疑”,是以怀疑为手段,破除旧的教条与成见。
40、《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讲解几何》 多美尼尔
41、但是我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的事物才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不是想象或感官的,而是理性的。我们可以非常分明地想象到狮子脑袋接在羊身子上,却不能据此推出世界真有一个四不像。因为理性并没有向我们发出指示,说我们这样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真相。那么,什么是理性能够清楚认识到的呢?
42、伽森狄劝笛卡尔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刚出生的头几天、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是否还记得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
43、“我思故我在”是近代理性主义的宣言。这个“我”是思维,是理性,是唯一确定的实在。把“我”从上帝的怀抱中、从固定的世界秩序和结构中拿出来,是人对自己的自我流放。种自我流放对中世纪的价值体系形成巨大冲击。
44、(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原子。
45、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46、如果撇开这个过程来谈“我”和“思”,那么,“我”便成了空洞的概念,“思”便成了抽象的活动,按照因果关系模式把二者联结起来乃是一种逻辑虚构。
47、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失去朋友,失去社交圈,失去个人成长的机会。如果你想看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你得仔细审视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想法、感觉和行为。
48、我自幼受书本教育,以为从读书中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于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欧洲最著名的亨利四世公学,我把这所学校里别人所学的功课全部学完,还搜集了各种记载稀奇古怪的学问的书,并且将它们统统读完。
49、每个人都具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运用这种能力的方式不同。这就好比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但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50、经过一番推理后,笛卡尔认为第一条假设是值得怀疑的,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后才能被感知,我们根本就无法将自己的观念和客观世界完全分离,也无从证实所谓外部世界的存在;而第二条假设是不容置疑的、逻辑自洽的,其理由是: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怀疑时,就已经与自己的心灵作用了,因此无法怀疑其本身,能与自己的心灵作用是怀疑的前提。基于以上分析,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指出自己的思考是不能被怀疑的。
51、我注意到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52、喜不喜欢一个人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以及他对你的态度。双向的感情才能让人感到幸福,友情也一样。
53、 伴随着音乐韵律,《共产d宣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篇篇经典名篇片段,经过学生吟诵与演绎,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经典与活力、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全场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54、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①万物皆备于我;
55、然而,在哲学方面,我们关心的是第一条方法,这条方法最后引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56、简写者注:笛卡尔语言到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西方一直到居维叶(1769-1832)时期才认识到物种可能灭绝且确实发生过灭绝。
57、“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忽略了分离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矛盾中的同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对立之所在,缺少了辩证思维,自然会有唯心主义倾向了。
58、笛卡尔在物理学方面承认感觉来自人体器官,来自运动的物体的刺激。这与他在形而上学方面,认为简单观念、共同观念和几何观念是天赋的说法完全矛盾。《哲学原理》的后几章公开反对第一章!
59、(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60、几何定律就是通过理性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的。因为即使几何学家在睡梦中发现了先的证明,也并不因此就可以说他的证明就是不真实的。
61、第按照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
62、关于逻辑学家的种种迷信想法,我将不厌其烦地强调——微小而简洁的事实,这个事实已被这些易于轻信的人不情愿地认识到了——那就是,当“思想”想要来时,“它”便会来,而当“我”想要它来时,它却不来;因而说主语“我”是谓语“思”的条件,是对事实的歪曲。或许可以说自己思;有人会说这个“自己”正是那个著名的旧“自我”,但委婉些说,这种人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断言,无疑不是“直接的确定性”。毕竟,自己已对这种“自己思”产生了太多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包含有对这一过程的解释,而不属于这一过程本身。根据通常的语法规则,此处自己指的是——“思是一种活动;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一主动的动原;”因此……正是遵循这一基本相同的路线,旧原子论除了寻找起作用的“力量”外,还寻找这种力量所赖以存在和赖以作用的物质粒子——原子。不过,思维较严密的人,最终已学会了没有这种“土地残留物”也能过日子。也许甚至有一天,我们也能从逻辑学家的观点来看事物,习惯于没有那一渺小的“自己”(这是值得尊敬的旧“自我”的升华)也能过日子。
63、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64、总的来说,尼采认为“自我”、“主体”是对内心世界错误观察的产物,是依据虚假的同一性和因果性得出的概念。因此,与其说“我”是“思”的前提,不如说“思”是“我”的前提。作为不变的实体和“思”的原因的“自我”这个概念,恰是凭藉“思”的知性逻辑构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说:“我”凭藉“思”而成立。“思”是前提,“我”是派生的东西;因此,“我”是由“思”本身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主体”概念是表象着、思考着、愿望着、感觉着的人的作品,是一种简化,其用处仅在于描述设置、发明、思考的能力。
65、在伽森狄看来,生命的初期,我们存在着,却没有思想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思想,这是一个经验的事实,硬说“我思故我在”,那是对这个事实置若罔闻。在婴儿时代,“我在”,但我却未必“思”,“思”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我在”是第一性,“我思”是第二性。
66、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67、既然我已经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命题,即“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就想这一命题何以可靠。我发现,我之所以确信这一命题是真理,无非是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存在,才能思维。我不能真正思维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真正存在正是因为它们被思维。
68、只是受到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生命短促,二是经验不足。所以我认为,要排除这两重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一点东西毫无保留地、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请求有志之士继续努力,更进一步。
69、第二个沉思是“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笛卡尔在书中说:“精神可以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决不能认为它自己不存在。”
70、另外,笛卡尔对于世界本原的观点是二元论(多元论),与所谓的唯心主义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于唯心主义。笛卡尔认为,这个世界由三种实体组成,即物理意义的物质、心灵和上帝,上帝创造了其他两者。笛卡尔对上帝的预设也是通过“我思故我在”来证明的,因为“我”这个思想的主体不能被怀疑,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存在的更高“存在体”,即上帝。
71、第排除一切草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
72、笛卡尔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是“Deomnibusdubitandumest”(“怀疑一切”),即抛弃一切现成的假定和设定,对一切事物和观念都进行怀疑。不过,笛卡尔的这种怀疑并非是为怀疑而怀疑,他的目的是要从怀疑中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怀疑主义者却是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唯独对“怀疑一切”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73、第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需要质疑的程度分为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
74、二是因为,显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需要被证明才为真。若a=b,b=c则a=c这样的公理,根本不需要证明,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相信。包括“世界真实存在”,这种命题,也是不需要被证明的公理。你在这里看到我的文章,这话如果没错的话,已经预设了“你”和“我”的的确确存在了,世界的存在,这样的基本事实在语言产生之初就已经嵌入它的结构中了。否则不可能有“我们”,“你”,“我”,“他”,以及“哲学家”。
75、在所有可怀疑的命题中,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那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作为思想者,我可以怀疑我所思想的一切事物的真实性,但我不能怀疑我的思想本身。
76、反驳也许会有好处,但我从来没有见到通过经院中进行的那种争辩发现过什么前所未知的真理;因为争辩的时候人人都想取胜,尽量利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那些长期充当律师的人并不因此后来就是更好的法官。
77、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十分著名,但有一个基本事实经常被人们忽视:在笛卡尔最重要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没有出现人们经常提到的“我思故我在”。在第二沉思中,通过怀疑论论证最先被确定的命题是这样被表达出来的:“至此,所有的都已被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了,最终必须做出这样一个论断,我在,我存在,无论何时被我说出来或者被我的心灵理解,都必然为真。”因此,需要考察“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我存在”这两种表述方式是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78、在《哲学原理》第一章中,虽然笛卡尔还重复天赋观念论,然而第二章论述物质事物的时候,他却开始谈起来了“形而下”的物理学了——笛卡尔认为既然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到的对象是有长宽高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异乎上帝、异乎心灵。“这个具有广延的实体,就是我们所谓的物质。”在第四章《地球》中,还把人的知觉归到脑部,他说:
- 上一篇:精选赵云出土后的死尸照片(120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