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73句文案)

时间:2023-06-17 11:03:47

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从自然中引出精神)和先验哲学(从精神中引出自然)。认为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宇宙精神,有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其辩证法思想为黑格尔创立唯心辩证法体系提供条件。(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2、       在阳明那里,就善恶的认知,首先是根底于身体的体察与认知,这是经验主义的实现过程。但善恶的明辨,并非止于此,也即绝不是在每个人的自我的思维世界里,有个善恶的观念建立了起来,就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须是将这样的知善知恶的经验性格的体知,进一步推到为善去恶的体觉层面,从涵养实践上去加以真正地落实,方才算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这在阳明的《全书》八之《书朱守乾卷》即有近似的说法:“人孰无良知乎?独有而不能致之耳。……良知也,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又在《与顾东桥书》有这样一则话:“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恩格斯进一步反思,他认为黑格尔的方法(辩证法)具有革命性,但黑格尔的问题在于方法和体系之冲突,也就是辩证方法和唯心体系的冲突。

5、感悟:这种抽象是人类思维进步的重大特征。所谓抽象,本质上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抛弃、或者说暂时不考虑那些在这个概念上不那么重要的参数。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如果穷尽所有的细节才能定义为桌子,可以想见能称作桌子的物体将会很少,与桌子类似的物品将会需要新的概念来对应。如此一来,世界上的分类将会无穷无尽,不利于我们进行归类,进而相对方便地理出一个认知的结构,进而反过头来高效地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6、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7、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失误原因分析:为什么费尔巴哈会在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两方面都存在缺陷呢?失误的原因有两大方面:现实原因和理论原因。

8、        具体看,“知善知恶”出自“四句教法”里面的第三句话,而“四句教法”的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提出,乃是见于《传习录》下所记述的“天泉证道”的相关文献资料。“天泉证道”这事件所反映的思想,固然有钱绪山以为“定本”的“四有”说(“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见《青原赠处》,《邹东廓文集》卷三)以及王龙溪以为“权法”的“四无”说(“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见《传习录》下,《阳明全书》第82页)的理解上的分歧,但在阳明看来,须是“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

9、    (A)经验主义、效验主义与人伦日用性格的实践儒学

10、a.凡非悖离三要素者皆可说。此主要说的是“说儒者”的导引法则。

11、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12、实践儒学三要素之比照于康德的“先验理性说”

13、胡兰成认为科学不是万法之法,大自然的法则纔是万法之法,科学亦要以自然法则为准则与根据。此说是没错的,所以科学要寻找自然规律,科学理论要与现实的自然的现象相符合。但并不是如他说的自然科学有许多地方不能对应自然法则,而是有些科学理论还不能对应自然法则。科学是一步步接近真理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大爆炸之说,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再到试图结合两者的M理论,人类总是在逐步逐步地接近真相,至少科学上是如此的。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是,相对论亦是。胡兰成提出的五大法则算不算呢?难说。但他给这五个法则前面加上大自然三个字,好像它们就理所当然是大自然的法则了。

14、除了接着孟子的所谓“先验良知”与“经验良知”的区隔,阳明也创造性地将“良知”与“是非之心”做了挂接,故有了“良知即是非之心”的讲法。而且需要读者尤其注意的是,这中间的“只是非就尽了万变”的话语,实际上指明了在阳明看来,纵然有许多关于宇宙以及人生的层出不穷的大化流行,但若是做提拔地看,只是“是非”二字。从而,也正是因了阳明此说的启蒙,乃使得我们认为在“四良知说”的语境里,无论是关乎真假、善恶、还是美丑的范畴,其实莫不是根底于是与非的分判。在这样子的是非分判里,我们把真善美的范畴看做“是”,把假恶丑的范畴看做“非”。简言之,如是的“知是知非”,乃其实是前面“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三个问题的概括与总领。

15、从自然后果得出,人人追求幸福,但外界资源不够,所以美德是“节制自己”。社会后果有两大类,第一是竞争性的后果,第二是互利性的后果。

16、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17、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8、因此,这本书意味着是对前一阶段进行总结、扬弃,进而开启一个新的体系。

19、舒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20、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1、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22、主观原因:马克思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23、唯物历史观的确立使社会科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人们可以借此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24、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种子发芽长成庄稼,种子是内因,阳光、空气、水是外因,没有这些外因种子不会发芽,但没有种子,外因再有利也不会凭空长出庄稼。改革是内因,开放是外因,只有开放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改革成果也做不大。

25、舒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舒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26、      “知是知非”乃是经验性格的“四良知说”所不可阙。其与中西思想语境的关系,可从孟子奠立的善端为本的儒家“良知统绪”以及古希腊以来的存在论传承来着手。

27、路德维系·费尔巴哈(1804—1872),他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揭露且认为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类概念,宗教的基础是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及依赖感以及宗教的反动的社会作用,宗教批判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阶级观点和实践观点,进步意义在于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和爱,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引出道德基本原则,合理地节制自己和对人以爱。把爱神秘化,呼吁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哲学为建立人本学唯物主义提供了基础。

28、霍尔巴赫:著有《揭穿了的基督教》、《自然的体系》、《健全的思想》、《社会体系》等。

29、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30、从“偶然还是必然”的角度,此前的哲学家“重偶然,从而否定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重根源,承认客观规律、客观原因”;

31、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时,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当历史的发展需要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时,社会主义制度就诞生了,人们才能在更自由,更安全,更有保证的环境中更为积极地发挥生产力。

32、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33、那些“有教养的人”逐步丧失了研究兴趣,他们担忧的只是职位和收入。而马克思主义要在劳动发展史中理解社会史。全书总结为一句话: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34、       事实上,有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真”“善”“美”三论题的维度,在康德以降,已然成为了宇宙哲学抑或人生哲学的一种思维范式或定律,乃至后来的很多哲学家都受其影响。假使是单单讲“真”“善”“美”其中的某一维度,这在古希腊以来的思想脉络的展开里,可谓俯拾皆是,而把这三个维度一并纳入到统一的体系里面,乃使得从“真”的问题到“善”的问题,从“善”的问题到“美”的问题,形成逻辑而缜密的演绎秩序的链接关系,辄大抵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35、另外,他们还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36、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37、顺便一说,息虽然或许是道家的概念,但胡兰成将其与物理学中的能量联系起来,变成了一种新的概念。在感觉上,息有点像能量,但又不同于能量。因为息具有生命的意味,是来自某种生命体的一种活动。而能量,是比较客观、理性的一个词,比较物化,没有那种神秘意味,可以是无机体的,也可以是生命体的。我认同能量的说法,但很难接受息的说法,因为我还无法认定宇宙就是一个大“生命体”。我不知道宇宙是什么样的,但如果它是一个无机体,我似乎比较容易接受一些。

38、(c)实践儒学三要素的效验主义与康德说的先验主义

39、    ii:“知是知非”与西方哲学的思想语境

40、       故,总的看来,“四良知说”里的“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的思想线索,还可从近代哲学的发展做溯其源头的工作,是跟整个哲学的潮流汹涌分不开的,倘若真要归根结蒂,那便是康德先验批判哲学的论证与展开范式。这是阳明“良知说”以外的另一个源头活水。

41、费希特(1762——1814),德国哲学家,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以“自我”为核心,叫做知识学。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既是认识也是行动,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费希特的知识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理:1)自我设定自身;2)自我设定非我;3)自我设定非我与自我。

42、感觉主义——译“感觉论”。用感觉或感觉经验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认为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肯定感觉的绝对可靠性,甚至把各种心理现象均视为感觉的堆积、压缩和变形。其思想来源有二: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机械唯物论;二是英国J.洛克的经验主义。

43、③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

44、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围绕着自由、意志、法这三个主题展开,换句话说,自由、意志、法是其精神哲学的基础概念。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理解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国家、权力关系、法律、权利的论述。

45、此外,胡兰成对西方现代商业文明的批评,我亦认同。他认为西方商业文明的物欲横流会破坏人的思想道德,而西方的工业生产亦违反大自然的循环之理,浪费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但他提出的“社会应以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为辅,机器生产只需保证人们得以温饱即可,要更多享受应以手工业去实现”的建议是不切实际的。

46、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47、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48、质量互变主要是讲任何事物变化都是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物理变化到化学变绝非一日,因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最简单的例子,刚蒸熟的馒头不会马上发霉,放几天后就会霉变,就是最好说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试玉要燒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都是质量互变的注释。

49、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50、黑格尔:哲学是绝对理念的最高体现和最后完成,哲学的发展史就是理念认识自己的历史。

51、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52、       “四良知说”的另一个源头,则从康德那里来。

53、第在实践领域。完美的社会永远达不到,要接受这种客观现实。

54、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55、         我们知道,“良知”这个概念最早可溯源到《孟子·尽学》那里,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讲的是“不虑而知”为前提的“良知”。这个“不虑而知”,以我们现在的话讲起来,便是:不假思索乃即能获得的道德认知。但问题是,不假思索的接近于潜意识的那样“不虑而知”性格的良知本体,究竟该做怎样的内涵界定,则在孟子这里并没有讲。

56、归根结底,还是那几条著名的论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客观的状态决定意识内容。

57、对历史与宗教变迁的关系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先有宗教变迁、进而带动历史变迁。

58、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59、  c.效验主义的分辨:以“四格物”为经验对象的三要素的体觉两准则

60、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6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是生来平等的。反对君主专制。

62、应当说舒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舒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舒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63、此学说,目标极大,俨然是要构建一个包罗万象,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体系,与西方科学分庭抗礼。文章开头即宣称:“中国人讲王天下,大自然是统一的,世界当然可以统一。统一世界是先要来统一学问,诸基础学问乃至宗教亦在内。如何可以把来统一?以大自然的法则为共同的标准则可以统一。”这种想要统一万物,君临天下的架势,不禁令人想起黑格尔,黑格尔亦是要以其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去统一一切。中国人向来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所以总在为江山尽折腰。胡兰成不消说也有此种大志,他是帝师情结很重的一个人,并不甘心只作文学家或学问家,而是希望在政治上实现抱负,成就一番大业。这种情结,使他欣赏那些由暴力革命起家的草莽帝王。而他的理论,大抵也会使他赞同专制统治,因为不专制不集权是不可能统一什么的。

64、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

65、现代物理学还有很多东西没法解释,但人家对没法解释的不会去硬解释。物理学是科学,科学要讲实证,不能只是玄谈。所有科学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证才能被确认,相对论、量子力学虽然很不可思议,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到,但仍可在实验中被验证。至于弦理论、膜理论等,虽然脑洞大开,至今无法实证,但它们至少也是建立于原有的经过验证的公认定律之上的,其证明、推论都非常严谨,需要辅以大量的计算模型,多少还有一些科学依据。而且人家在未经实证之前还是很谨慎的将其只当作一种设想,哪里像胡兰成那样,假想一通就直接把理论当成事实确认了。纯属空想的概念解说,当然很容易天马行空又头头是道,然而每每似是而非。

66、群众是为经济利益展开斗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都是如此;从国家和法律的角度,这些变迁背后体现的是优势阶级的观念和利益。

67、实际上,“合理”一词有两个含义:符合理性,代表褒义;有客观理由,是中性的。

68、       这里只简单地铺陈一下,以“四良知”为经验对象的三要素的体知两准则。亦即,从反求诸己、仁义实践以及典范诉求的主体性、道德性与理想性的几个方面出发,而以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知是知非为经验主义的体察与认知所建立的对象,乃有两个重要的规范。

69、    紧接前面引出的“良知”问题,尝试从反己的面向,践仁的面向,以及成圣的面向,就此三要素为根底的“良知”性格,究竟怎么样环绕善恶、美丑、真假、是非诸范畴,而逐层、逐项地加以明辨与建立。这中间,乃涉及与效验主义的许多关联。

70、从竞争性后果来看,得出的道德应该是尊重他人;从互利性的后果来看,得出的道德是彼此相爱。

71、舒本华根据自己对理性的看法来审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他认为后者完全歪曲了理性,是“在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72、“未来的哲学要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被驱逐,之前的哲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注内容广泛。但是,未来要只研究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