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人生感悟

精选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83句文案)

时间:2023-07-06 11:12:53

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同上)

2、荀子,名况,别人又叫他荀卿或孙卿。这个“卿”字,有人说是他的字,有人说是他的官职,还有人说是对他的尊称。几千年来争论不休,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定究竟是怎样。还有,为什么又叫他孙卿,这个也争论了几千年。《荀子》这本书里面大多以孙卿称呼荀子,其他先秦典籍也大多称呼他为孙卿。有人说称“孙卿”是汉朝人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有人说是因为荀和孙的发音相近,有人说荀和孙都是荀子的氏,还有人说孙才是荀子本来的氏。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也就不详细追究了。

3、荀子的一生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朝着统一的发展趋势。在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中,他以深邃的理论思维、精辟的辩证论说,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的社会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指导。

4、荀子,名况,别人又叫他荀卿或孙卿。这个“卿”字,有人说是他的字,有人说是他的官职,还有人说是对他的尊称。几千年来争论不休,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定究竟是怎样。还有,为什么又叫他孙卿,这个也争论了几千年。《荀子》这本书里面大多以孙卿称呼荀子,其他先秦典籍也大多称呼他为孙卿。有人说称“孙卿”是汉朝人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有人说是因为荀和孙的发音相近,有人说荀和孙都是荀子的氏,还有人说孙才是荀子本来的氏。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也就不详细追究了。

5、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6、很赞同一个回答:恋爱时有人宠着就足够了,但婚姻要找的是一个“你不说他全都会懂”、“你的想法他会理解并且支持你”的人。 

7、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森林,所遇皆良善,所行化坦途。

8、余苑对着镜头笑着说:“因为彼此陪伴,做科研时才不会枯燥。”

9、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10、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11、荀子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身和处世之道,认为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对个人修养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在处世方面,他更注重人为的能动作用,主张人定胜天,反对怨天尤人。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荀子,不仅其体系趋于完整、系统,而且也开始从封闭逐渐变成开放,这无疑为秦汉以来的儒家对各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2、沙丁鱼受到影响后便会加速游动,促进了空气的流通,捕到活鱼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13、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14、10月9~31日第20期《分分钟练就卓有成效》

15、人也是如此,天生就有惰性,有的人因为心里有一个明确目标,所以靠自律就戒掉了很多坏习惯。 

16、不幸之中萬幸的是,在痛失吴師之後,我有幸投入了劉曉南老師門下。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湖南師範大學讀本科期間,我就已經聆聽到劉老師的授課,繼而三年碩士期間,劉老師的《音韻學》課程我也是追隨始終。不知是不是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早已注定,十五年後,我最終還是輾轉投到了劉老師門下。劉老師對學生的極度負責、良苦用心,讓人感動!可以説,我的學位論文的全部寫作過程,都是在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劉老師不厭其煩地多次爲我批閲論文,從文章布局到章節標題,從觀點立意到遣詞造句,從最初的研究思路到今天書稿即將付梓時爲我撰序,每一字、每一句,無不凝聚着劉老師的心血!

17、他问学生,如果让你选择买进某个同学10%的股份,你会选择谁? 

18、這本小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2011年秋,我來到了復旦校園重温學生時光。對我來説,這是極爲難得的機會,是先師吴金華向我敞開了這扇大門。世上有兩種恩情是永遠也報答不了的:一是養育之恩,一是知遇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自不必説,然此乃上天注定;而知遇之恩,卻是芸芸衆生、茫茫人海之中的幸運相會。引用一句流行歌詞所説,這是“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都求不來的際遇,是先生把這彌足珍貴的機會賜予了我!

19、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20、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21、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22、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23、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24、世间所有的事都可以屈就,唯独感情不能将就。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26、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27、无法成为伟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逐步修炼,变成比原来强大一点点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鲁迅先生说,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所向往的目标;蒋勋说动机比能力更重要,没有动机,你压根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

28、《荀子》一开篇就说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对象是先王之道,主要是“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先王之道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学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行动,把先王之道落实,以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之所以有君子小人的区别,就是因为有的爱学习,有的不学习。荀子认为,即使你很平凡,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一步一步的向圣人靠近的。尧舜禹这些圣人都是通过学习才成为圣人的。荀子还认为,人不必太在意出身和长相这些外在因素。出身平凡,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天生丽质固然好,但如果你的长相普通,也不用觉得遗憾。人只要好学,都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圣人。由此来看,荀子的这些思想是很励志的。那么怎么学习呢?有几个要点。第要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沉浸到圣人的学问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心中。第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江海那么大,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组成的。第要重视师法,也就是老师的教导,人没有老师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正确合适。第要接近贤能的同学和朋友,这样才可以互相勉励、指正和提高。第学习要以礼仪为本,着重领会其中的精神,背诵《诗》《书》是次要的。

29、    三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宋代例

30、☞适合做管理的人,都有双重人格: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31、但很有可能会是最诚实的,可以实现他人利益的人。

32、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33、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34、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学识,荀子满怀着救世的愿望,离开了赵国,来到了燕国。荀子在燕国逗留期间,燕王哙和子之对荀子的观点大加非难,不予重视。面对着人生的冷遇和挫折,加之燕国出现的混乱,公元前264年,年轻的荀子决定到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都城的稷门附近,创立了稷下学宫,以求吸引各国的学者来此探讨治世之道。

35、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36、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37、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38、梁涛丨《荀子·性恶》所引“孟子曰”疏解(上)

39、在挪威,人们都喜食沙丁鱼,但由于沙丁鱼喜好群集、生性懒惰,捕到活鱼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0、然而有一条渔船却总是能捕到活鱼,直到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船长每次捕鱼时,都会在鱼槽里放几条生性好动的鲶鱼。

41、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42、I S B N:9787532591473

43、通观《荀子》这本书可以发现,荀子的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主要为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法家思想。就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观而言,荀子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是有差别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礼再不起作用,那么整个天下就彻底乱套了。荀子重视礼对人性的补救,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荀子一生也没得到重用。后来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对人性彻底失望,开始推崇刑罚,并且把天地的权威转移到了天子身上,天子俨然成了天地的化身。这种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荀子为基础的。

44、孟子曰:“今人之性善,(恶)皆失丧其性故也。”(刘师培)

45、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6、李涤生:《荀子集释》,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543页。

47、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广泛地听取各家名师的讲演,多方面地掌握了百家思想的特点。他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之久。齐王建嗣位后,国事混乱不堪,政权落君王后之手,荀子因上书语涉君王后,受到群小的攻击,不得不于公元前255年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48、端的本意是开端、开始。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开端,故作为“四端”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四德”的仁、义、礼、智显然是有所不同,是不能直接等同的。但问题是,孟子是否会认为仁、义、礼、智的获得是丧失了四端之心的本然呢?应该不会!这主要是因为,孟子持性善扩充说,他强调的是,从四端到四德需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而并非关注的是四端与四德有哪些差异和不同。在孟子那里,四端与四德的差异主要是量上的,而非质上的。但到了孟子后学这里,情况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提出了性善修习说,善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已融入了所学、所知的内容,故最终实现、完成的性与本初、原本的性显然是有所不同了。经过“粪心”的心显然已不同于原本的心,经过“以学愈愚”性也不同于原本的性,可以说“皆失丧其性故也”。故第二个“孟子曰”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性善完成说”,认为性善有一个实现、完成的过程,由于经过了“学”与“知”,故最终实现的性不同于本初的性,“皆失丧其性故也”。“性故”指性的本然状态,“故”是对“性”的强调和说明,故说“失丧其性故也”,而不说“失丧其性也”。孟子后学的这种思想,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反映。如《韩诗外传》卷五:

49、正是因为荀子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所以在汉朝,荀子的地位比孟子还要高一些。汉朝是批判秦朝的,虽然李斯作为秦朝丞相也受到负面评价,但这种负面评价没有波及荀子,由于荀子全方位的学术影响力,在汉代几乎没有人批判荀子。汉朝之后,略微有些批评荀子的声音。到了唐代,韩愈把孟子尊为儒家道统的传人,但也没有贬低荀子,而是说荀子的思想大部分是纯正的儒家思想,少部分略有瑕疵。到了宋朝,理学家们受到韩愈的启发开始推崇孟子,而荀子由于他对孟子和儒家其他学派的批判,以及人性本恶等观点,受到了理学家们的反感。自从宋朝之后,荀子的地位变得远远不如孟子了。从汉朝到宋朝的一千年,中国人更重视荀子。从宋朝到现在的一千年,中国人更重视孟子。

50、不在你盛名时慕名而来,也绝不会在你低谷时转身离开。

51、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52、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3、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54、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荀子的观念较现实,他反对孟子的“法先王”,认为尧舜之道实在太渺茫,而且远古的法度早经灭绝,虽欲取法,但也不能;先王之中,虽有贤人善政,但时代久远,却无从可取,因而主张“法后王”。从这一观点出发,荀子主张见善的,就要学习;见不善的,就要自省。善在身,就能自乐自好;不善在身,就会带来灾祸。他认为修身必须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55、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56、在儒家的思想史上,荀子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弟子众多,其中韩非子和李斯都天下闻名。西汉的思想家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子的弟子鲍丘子传儒学于申公,申公弟子众多,有一千多人,其中不少都在汉朝做了大官。鲍丘子还有一个弟子是西汉皇室成员楚元王刘交,刘交的后人中刘向、刘歆都是著名的学问家。荀子的学术思想不论是在西汉皇室,还是官僚阶层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对儒家五经的传承有着关键的作用。《诗经》中的毛诗、鲁诗、韩诗三派都是出自荀子。《春秋》中的《左传》和《谷梁传》也是出自荀子。大小戴编辑的《礼记》中有很多篇幅和《荀子》这本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荀子学派对五经的传承至关重要。

57、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58、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59、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60、由此我想到學術研究中人們經常所謂的“小題大作”。是的,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關鍵在怎麽去做。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全在於能否下真功夫、大功夫,不忘初心而始終堅持。我以爲,霍著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其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堅守密切相關。我初識霍生玉是上世紀末。1997年我到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記得第一次給本科生開《音韻學》的選修課,生玉是這門“令人生畏”課程的少數選課者之一。此後課前課後常有接觸,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不久,生玉繼續讀研深造,畢業論文選擇作《荀子》與楊倞注的訓詁研究。應當説這就是她與《荀子》及楊注語詞研究結緣的開始。雖然碩士畢業之後參加工作,但無論多麽繁忙,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擴大閲讀,收集資料,一點一滴積累,孜孜不倦,一做就是十來年。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十多年所積累之優勢盡顯,其《荀子》語詞的研究得到長足的進展,從最初一個個詞語的考釋,發展到現在俯瞰千年的演變軌迹,終於登上了又一新的臺階。走筆至此,我良多感慨。其所經歷,屈指算來,二十有餘年矣。鄭板橋詠岩竹詩有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霍著從酝釀到逐步實施到成書出版,其立意之堅、耗時之久、用力之勤、經歷之曲折,雖然算不上“千磨萬擊”,但用“咬定青山”數字來形容,還是貼切的。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辛勤,奉上這部著作,難道不是堅韌不拔的“岩竹”精神的真實寫照?

61、    三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宋代例

62、《韩诗外传》出于汉初文帝时博士韩婴之手,虽然名义上依附于《诗经》,实际是杂采先秦诸子各家的著述加以编辑,主要是引《诗》以证事,而非述事以明《诗》。由于全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都可在现存先秦典籍找到出处,且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故严格说来是一部编著,而不是创作。全书引用《荀子》最多,达44条,说明其对荀学较为重视。但对《孟子》也多有引用,特别是引《荀子·非十二子》文,则删除子思、孟子,只列十子,可见其不薄孟子。故徐复观先生说:“韩婴虽受荀子的影响很大,而在他自己,则是要融合儒门孟、荀两大派以上合于孔子的。”(2)是符合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韩诗》持性善说,故其人性思想应主要是来自孟学,受孟学的影响要大于荀学。在《韩诗》看来,茧的性是可以抽成丝,卵的性是可以孵出鸡,但这之间都需经过一个加工、孵育的过程。而茧抽成的丝,显然已不同于茧;卵孵出的鸡,显然也不同于卵,可以说“皆失丧其性故也”。这说明,“孟子曰”的表述没有问题,相反杨注的理解则是不正确的,《韩诗》“茧之性”、“卵之性”的说法可能就受到孟学人性论的影响,或是对其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面荀子的回应对应起来。据《性恶》,荀子的回应是:

63、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天没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会希望谁好,希望谁遭殃。天有自己的原理存在,如果人能掌握和遵循这样的原理、规律,那么就会得到吉利的结果。上天赋与人形体和心神,同时还有各种符合天理的欲望,心神统领耳目口鼻等感官,可以认识天和万物的原理和规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运用万物来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合理欲望。既然人能根据天地万物的原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何必去揣测上天的意图呢?虽然说天地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例如水灾旱灾等,但人只要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原理,就可以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荀子说,与其崇拜天,苦苦地思索深奥的天意,不如让天来为我生产财富;与其歌颂天,跟在天后面亦步亦趋,不如利用天地的原理来为我服务。总而言之,人可以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统治天下的圣王,他的最重要职责是守道,也就是掌握大道。至于天地和万物所呈现出的各种原理和规律,圣王可以不用太详细地追究,因为这些内容是圣王手下的官员们的职责,只要顺应天地万物的原理就行了,也不必揣测天的意图。这就是圣人不求知天。天地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奇怪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上天意志的反映。天下治理得好不好,和天的意志没什么关系,只和君主个人的能力有关系。

64、荀子的社会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倾向,也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善,并做到善。要防止人走向恶,必须借助礼来克制恶的倾向。人学习礼之后,就能克服自己本性中的恶,如果你能不断地用礼修饰自己,最终完全领会礼的精髓,你也可以成为圣人。我们前面打过一个比方,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的是石头往下滚的力量,看到的是人本性中恶的一面,在荀子的理论中,人本性中没有礼的精神,礼是外在的、人为的东西,他把礼叫做“伪”。“伪”就是人为。就好像人生下来不会制作木器,学了技术之后就成了木匠,礼和木匠技术是类似的东西,都是人为发明的。木匠手艺显然是由最早的木匠发明的,礼则是更早期的圣人发明的。但是荀子没有说明,礼究竟凭什么会被圣人发明。荀子强调,普通人学习礼,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最开始的礼又是怎么来的呢?荀子没有说。其实人类之所以产生文明,根本上还是古代那些天生的最聪明的圣人观察天文,明白了天道,然后用天道指导人间事务,发明了各种文明制度,并由后人不断地完善。所以,荀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理论中仍然暗含着,人类的善,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的本性。

65、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66、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我们前面说,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与礼相关的概念又有“礼义”和“礼法”。“义”可以说是礼的原理,而“法”和“礼”几乎是同义词,如果非要仔细区分的话,“礼”更本源,“法”更具体,指的是那些详细明确的礼仪制度。“法”不同于“刑”,“刑”的地位要低于“法”。

67、作者简介:海晶,居他乡在小城,二宝妈妈80后,微老教师全新写手。时常思家,每日对付俩娃;天天给人上课,自己不少困惑。试图用文字记录生活,给自己留做纪念,也能传递些许温暖。

68、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我们前面说,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与礼相关的概念又有“礼义”和“礼法”。“义”可以说是礼的原理,而“法”和“礼”几乎是同义词,如果非要仔细区分的话,“礼”更本源,“法”更具体,指的是那些详细明确的礼仪制度。“法”不同于“刑”,“刑”的地位要低于“法”。

69、你说情人节别人能收到玫瑰真幸福,他说送花一点都不实在,还不如吃顿大餐。

70、科四考试等待时,墙上贴着的宣传话语让我印象深刻:人生经历无数次考试,唯有这次关系生命。所有技术的锤炼、所有规范的考核,都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生命从来不是儿戏,对于生命,怎样的小心翼翼、谨慎虔诚都不为过。

71、荀子说,人类生来有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夺,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圣人制定了礼来防止混乱。人类就力量来说,比不上牛。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马。为什么反而能让牛马为人类服务呢?就是因为人类可以组成社会,团结起来互相协作,就有了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本来不该因为争夺而产生混乱,所以人世间存在一个“义”。那么“义”要怎样才能得到实现呢?答案是“分”。所谓的“分”就是区分、辨别的意思。按照伦理关系,把人分成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角色;按照职业,把人分成士、农、工、商等群体。每个角色和群体区分开来之后,每个被区分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义务和权利,这样就不会产生争夺和混乱了,这就是“和”。社会的混乱,让大部分人都受到伤害。社会的和谐让大部分人都得到安宁。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天子,天下的财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享受天子的权利,这便是“分”的重要性。要把这么多人区分开来,必须通过“礼”来实现,礼在本质上是为了养人和爱人。总而言之,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然后就会产生“和”的效果。

72、与智者同行,路自然宽;与高人为伍,走的更远;

73、☞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74、所以,不论是恋人、朋友、同事、家人,真正优秀的人,最终都是彼此成就。 

7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76、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77、《论语·泰伯》与《孟子·滕文公上》同时提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孟都认为,唐尧是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天是伟大的,唐尧效法了天的伟大,因此才成为圣明的君主!

78、11月17日《2019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

79、怎么才能达到王道呢?荀子认为,首先君主本人要是一位圣人。荀子对圣人和君子的作用很重视,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即使有再好的制度,制度也不会自己起作用。天子这个职位至关重要,如果天子本人不是圣人,他是没资格处在这个位置的。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完全符合礼仪,如果礼仪和法度没有规定的,圣人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完全符合礼仪精神的决定和行动,这就体现出圣人的重要性了。除了君主本人需要是一位圣人之外,辅佐他的宰相也要是一位圣人。这样宰相就能总管百官,任贤使能,让百官都称职。任用百官的目的,是把天下的百姓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让百姓富裕起来。而且百姓富裕了,除非是必要的公共目的,君主本人不能因为私人的欲望而向百姓求取利益。君主要用礼仪来让整个天下变得风俗纯正,用法度规范官员的行为,用刑罚防止奸邪的产生,加强军备防止外敌的入侵。荀子认为刑罚的地位要低于礼法,刑罚不能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动用刑罚之前要先对百姓进行礼仪的教育,并对他们反复申明刑罚制度。如果这样还有人不听从,才动用刑罚。如果不先教育就直接用刑,这是残暴的行为。关于军事,荀子特别指出,军事的目的是除暴安民,而不是为了争夺财富。军事最重要的是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至于权谋和计策则是次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他就可以达到王道了,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使只有方圆一百里这么大的土地,也能让整个天下臣服。以前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最终取得天下,都是以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为基础的。如果君主不能全部达到上面这些标准,但能做到大部分,那么就能达到霸道。像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这些霸主就是如此,这些君主对内也爱百姓,讲信用,但他们也有利益之心,对外也有与诸侯争夺利益的企图,而不是想着为整个天下兴利除害。荀子曾经去秦国考察,回来后评价说,秦国的风俗淳朴,百姓也团结,但争夺利益的私心太强了。以至于尽管他们国家军事力量强大无比,几代人常常打胜仗,但仍然战战兢兢,害怕天下的诸侯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由于不能完全达到王道的缘故。如果上面这些标准一条都达不到,这个国家就等着灭亡吧。

80、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81、10月9~31日第20期《分分钟练就卓有成效》

82、通观《荀子》这本书可以发现,荀子的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主要为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法家思想。就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观而言,荀子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是有差别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礼再不起作用,那么整个天下就彻底乱套了。荀子重视礼对人性的补救,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荀子一生也没得到重用。后来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对人性彻底失望,开始推崇刑罚,并且把天地的权威转移到了天子身上,天子俨然成了天地的化身。这种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荀子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