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50句文案)

时间:2023-07-11 09:59:18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1、  余光中出身外文系,大学时学的是英文,后来长期在外文系任教,英诗对他的影响很大。西方诗歌与音乐也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古希腊时期,女诗人萨福就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余光中初创的诗即是以萨福口吻写的《萨福投海》。余光中深爱的莎士比亚也是讲究音韵的大家。“敲打派”(TheBeatGeneration)也给余光中以启发,他说“在节奏的处理上不能说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2、“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岛,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歴四十三年。”(《从母亲到外遇》)

3、P4: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本诗的诗题来自与余光中的交往。1982年,余给流沙河去信:“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四年后,余写的《蟋蟀吟》中两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触动灵感,流沙河写了这首诗,刊登在香港的《文汇报》上。掌声有请徐叶子、王一婵两位联袂精彩演绎。

4、(18)(36)(37)《逍遥游·新版序》,《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14页。

5、1971年创作《乡愁》。自1974 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1 年(期间返台客座 1 年)。再此期间也是他「探索历史」的时期。

6、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他乡”。(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7、(25)《在民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臧克家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05—106页。

8、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9、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与四千金在台北厦门街自家後院合影。(从左至右是大女儿珊珊、小女儿季珊、二女儿幼珊和三女儿佩珊)

10、叶慈所谓“与自我争论,乃有诗”,正是此意。

11、1961年发表长诗《天狼星》,引发与洛夫的新诗论战,整个六零年代的台湾新诗都处于不断的论战之中。《再见,虚无!》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开始追求一种「新古典」的诗歌审美。

12、诗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流放南楚的屈原在《涉江》中深致感慨的“哀南夷之莫余知兮”之意。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也就是家乡意识和祖国意识。所以,远渡重洋,处身新大陆,他的中国意识特别强固,对异国他乡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拒心理:“在国际的鸡尾酒会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因为“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而宁愿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我之固体化》)。

13、  余光中: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不读文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何从吸收。不熟读古典诗、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已抵达怎样的深度、高度。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如果作者还通外文,而在恰当之处又引进方言俚语,那“八字诀”还可扩到十六字,加上“俚以见真,西以求新”。一位作者能掌握这么多语态,他的筹码当然比别人多,而文言正是一张王牌。

14、徜徉在刻有许多名篇佳作的诗墙边,“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的余先生,慨然赞叹道:“诗墙名贤篇,半部文学史!”“半部文学史”简洁地概括了余先生对中国常德诗墙的印象。

15、提起“乡愁诗”,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愁诗。上文中提到,“乡愁”的概念无疑是复杂多面的,而余光中本人所谓的“乡愁”更是如此。对于他的“乡愁诗”的具体数目,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数字,因此,我们不妨将他的“乡愁诗”的范围放得宽泛些。除去一些明确提到或出现类似“乡愁”字眼的诗歌,如《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寻李白》《戏李白》《水仙操》《湘逝》等有关“故乡”山河、文化的诗歌不妨也看作是“乡愁诗”。

16、奇怪的是余光中写了那么多的诗,为什么偏偏是他几十年前的《乡愁》成为他的“名片”呢?

17、P13:《星之葬》,描绘了星光、萤火虫、宫灯,这首诗里,作者从仰望星空感悟到对永恒者的敬畏,生命短促的感慨和些许隐约的无奈。掌声欢迎朗诵者:郭晖。

18、(29)《谈新诗的语言》,《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76页。

19、1985年出任国立中山大学(台湾)文学院院长至今。其后的写作多「写实伤感」。

20、他最近一次公开露面就是在今年10月23日,与妻子出席国立中山大学为他举办的九十大寿庆生会。

21、诗人走了,但他的余音“我在那头,诗墙在这头”,依然还在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缭绕,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两岸统一的那天,“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天堂里,他依然有割舍不了的乡愁。缅怀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诗,今晚我们以一首首经典作品,致敬这位逝去的当代诗坛“首席缪斯”。

22、21:卓越风姿,清雅神韵的莲,鼻翼里的清芬,是诗人在讴歌灵秀脱俗的爱侣,不仅爱其青春容颜,哪怕走入暮年,也欣赏其白发皱纹,只因为深爱她芳洁的品质,高尚的灵魂,欢迎李玲朗诵诗人的情诗《永远,我等》。

23、(33)《五陵少年·自序》,《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8页。

24、“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这是余氏诗歌标本式的句子,像是从词演化过来,其实是余光中自出机杼,句子的枝头摇曳着灵气与才华。

25、诵读者环宇篮球老师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诵读诗歌《乡愁》,可见先生作品的意义深远。蒿草兰香老师的《余光中精美诗句》容纳了先生的诗歌精粹及解读。

26、“我是在一九四九年的夏天告别大陆的。在甲板上当风回顾鼓浪屿,那彷徨少年绝未想到,这一别几乎就是半个世纪。当时我已经二十一岁,只觉得前途渺茫,绝不会想到冥冥之中,这不幸仍有其大幸:因为那时如果我更年轻,甚至只有十三四岁,则我对后土的感受就不够深,对华夏文化的孺慕也不够厚,来日的欧风美雨,尤其是美雨,势必无力承受。”

27、他的母亲与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他以江南人自命。又因抗日战争期间四川生活,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28、屈原的祖国之爱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爱中有怨,强烈的热爱眷恋之中包含着清醒深刻的批判意识,司马迁《屈原列传》指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班固《离骚>赞序》说屈原:“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李白《古风》谓:“哀怨起骚人”。都看到了屈原赋作对楚国“数化”的昏君、“偷乐”的d人和黑暗政治现实的怨愤、指责,当然,这一切仍然是基于对怀王、对楚国的最深厚的爱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余光中的乡愁主题诗歌,亦是爱与怨的复调变奏。

29、《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30、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1、《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32、  余光中所写近千首诗中,咏写人物的诗歌是很重要的一类,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不仅数量有近百首之多,且古今中外,身份各殊。这类诗,除了极少数篇目是以传说中人物为吟咏对象之外,其余都是写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有些您所心仪的人物甚至赋诗多首。这些诗,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方法,或选准角度,侧笔切入;或抓住特点,于细节中见风神。取材广泛,构思巧妙。比如那首被许多论者推崇的《寻李白》开头两句“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即以电影特写手法,把久远的历史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而其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些诗句淋漓酣畅,所蕴涵的磅礴大气竞直逼唐宋豪放诸家。诗歌是一种空灵的艺术,而他所写又实有其人。他在诗歌中是如何处理这种实与虚之关系的?

33、然而在余光中先生近九十载的人生长河中,他从未停止创作。87岁高龄时仍然发表了其第二十本诗集《太阳点名》。同时他也曾在台湾、香港、美国各地任教。

34、与1949年涉海而渡的许多台湾人一样,余光中也属于“大江大海”的一代人。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8年,当他还在金陵大学外文系读书时便开始写诗,由于受到梁实秋的赏识,还出版了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1950年,随父母赴台后,余光中继续就读于台大外文系,1953年,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成为台湾五六十年代异常活跃的现代诗人。

35、  在古代,诗词多能入乐歌唱,但如今弦歌音绝,幸得吟诵的传统仍在,古诗文内蕴的音乐美还能通过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吟诵感受到。余光中曾回忆儿时吟诵启蒙,父亲诵的是闽南腔,母亲吟的是常州腔,二舅父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中学时教授古文的戴伯琼先生则用川腔吟诵。尊长师亲的言传身教,使余光中自幼便与吟诵相亲相近,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基。他“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在少时余光中就喜欢吟诵古诗词;后来在国外教中文,也以朗吟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诗歌;独处寂寞的时候,也以吟诵抒情解愁。古典诗歌平仄、音韵、节奏等音乐之美,深镌于余光中内心。古代“歌诗”对余光中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有显明的直接影响,如《民歌》、《乡愁》、《乡愁四韵》直接吸收了《诗经》、乐府民歌的复沓章法。

36、(5)(8)(9)《敲打乐·新版自序》,《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69页,第71页。

37、他曾说:“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这个地区你没有写文章,这个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你的。”

38、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39、(11)殷璠《河岳英灵集》,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10页。

40、《乡愁四韵》,台湾诗界泰斗、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诗歌体裁属于现代诗。全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直接地抒发了余光中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1、南宋词人姜夔对余光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健笔写柔情”;二是琢炼清雅的语言风格。余光中找到自己诗歌中心意象、开始形成个人风格的《莲的联想》时期,可以说是“姜夔时期”。这部诗集收入的30首作品,写于1961年8月至1963年3月,基本上是一部情诗集,使用古典的“莲”作为中心意象。它的情诗性质和意象选择,留下了明显的姜夔痕迹。在诗集的序言里,余光中说:“至于美成和白石咏荷的杰作,作者原是音乐家,韵律之美,自在意中,而意象的鲜活醒目,更是印象主义的神髓。‘鸟雀呼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岂非莫内画面?‘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这样的景色,简直要动雷努瓦的彩笔了。我自恨不是德彪西或莫内,但自信半个姜白石还做得成”(《莲恋莲》)。余氏虽然把周邦彦和姜夔并提,但周的咏荷之作是单纯写景,不带丝毫爱情色彩;而白石咏荷词《念奴娇》则有明显的女性化色彩和隐约的言情比兴性质,余氏在《莲的联想》序中所引“秋水且涸”几句即出自这首词的小序,这里略去词序,录词如下:

42、相同点:诗人刻意选取的这四个物象,以形式之美承载思想情感的美,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它们都有表现“乡愁”的具体内涵,恰到好处地与诗歌主题相符合。

43、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而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44、(10)《象牙塔到白玉楼》,《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54页。

45、 朗诵会现场大屏幕播放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虽然时空相隔,我们通过视频又一次目睹了余光中先生的音容笑貌。

46、(34)(39)《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92页,第300页。

47、此前听闻余光中先生在八十大寿送给自己的礼物,是两本诗集,觉得这个老头甚是可爱。

48、《乡愁》是我40年前写的,那个时候在大陆’文革’的后期,所以我心情很暗淡,认为此生也许回不去了。

49、1952年毕业并发表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在他超过六十载的创作时间里,不是由青涩到纯熟,而是在各种风格之间不停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