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78句文案)

时间:2023-07-27 10:17:47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全体,哲学是一个“圆圈”。(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2、Ⅰ.意识。(α)感觉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β)知觉,或具有特性的事物和幻觉。(γ)力和悟性,现象和超感觉世界。

3、这些说法连语言上都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且无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4、所以,绝对精神乃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我运动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有缺陷的,然而它们之间相互扬弃以及继承和发展,又使它们构成了整体的必要环节。(“酒神的宴席”) 

5、∥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回过来谈。)

6、[Ⅺ](6)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有关叙述,以及最后对最近的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也许是适当的。

7、人们所熟悉的列宁关于唯物主义的理解,一般来自《唯批》。在该著中,列宁关于唯物主义的理解基本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一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因为明显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有机物质)有联系,而‘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13在这一思路下,唯物主义立场的核心就在于承认外部世界(列宁称之为“自在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而存在,在这里“物质”的定义、自然科学的意义、意识与物质的内在关系等问题都没有获得深入考察。尽管在《唯批》中列宁对马赫主义者进行了全方位的、火力猛烈的批判,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批判更多是从“d性”的而非哲学的角度展开;相应地,列宁在那里对唯物主义的辩护,也更多是基于常识和信念而进行的,尚无法提供充分而严格的论证。但在时隔六年之后,列宁并没有让《唯批》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伯尔尼笔记”中再现。

8、对象不仅表现为返回到自我(das Selbst)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对这一运动的片面的即只抓住了一个方面的理解)。把人和自我等同起来。而自我不过是被抽象地理解的和通过抽象产生出来的人。人是自我的(selbstisch)。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完全错了。无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ⅩⅩⅣ]自我意识的质。

9、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0、第他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11、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12、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13、[Ⅻ]鲍威尔在他的《自由的正义事业》一书中对格鲁培先生提出的“那么逻辑学的情况如何呢?”这一唐突的问题避而不答,却让他去问未来的批判家。这表明,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活动(鲍威尔《复类福音作者》)时对于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是多么缺乏认识,而且在物质的批判活动之后也还缺乏这种认识。

14、第一个错误在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现象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些对象从中异化出来的并且以现实性自居而与之对立的,恰恰是抽象的思维。哲学家——他本身是异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变成异化的世界的尺度。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ⅩⅦ][注:在手稿中,作者在这里指明为第ⅩⅢ页。——编者注]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因而,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的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义——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也就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其他一切对立及其运动,不过是这种唯一有意义的对立的外观、外壳、公开形式,这些对立构成其他世俗对立的意义。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

15、黑格尔对物自体的态度之前也提到过,康德保留物自体,作为一个可思不可感的领域,依然是古典的做法,参考柏拉图。但黑格尔通过把意识上升到思维,消解掉了物自体,所以是绝对的唯心主义,“存在即是合理”。按本体-神论的说法,康德还保留了上帝,我们和上帝之间不可逾越。黑格尔的上帝下降到了现象世界,我们在现象世界重新造了一个上帝,并通过辩证法上升到上帝。但用柏拉图的话讲,黑格尔的上帝只是美(可感)、而不是本源那个善(不可感)。

16、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绝对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1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引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第361页)(认为自然界是变动不居的当然比认为自然界是静止不变的要正确,不过这种认识十分初步,其意义很有限,远不够深刻和全面——刘立群)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种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第377页)(这里所论似是而非,关键是完全不知符号世界的重要作用——刘立群)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383页)”。(这里的“世界”指自然界,换个表述就是“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过这十分简单和初步,也不完全准确,例如可以问“虚空或真空是物质吗,如果确实有虚空的话”,这涉及对“物质”一词的理解和定义以及自然界的复杂情况——刘立群)

18、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漠不相关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下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说来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的即[ⅩⅩⅧ]抽象的自我确证。对于意识本身说来,对象的虚无性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的自我外化才存在……

19、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也就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离开这些抽象概念并不同于这些抽象概念的自然界,就是无,即证明自己是虚无的无。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20、主要基于这个原因,当今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早已基本上不使用“辩证法”这个词,也不把它当作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参见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六卷(凤凰出版社2005年)张慎主编“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确立”一节)。尽管如此,西方在许多地方仍然不自觉地受二分法的束缚,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尤其是追求思想简单化的人,例如迄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的“非黑即白式”的“民主-专制”二分法、“正义-邪恶”二分法等等,并因此犯下许多错误。

21、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22、与阿尔都塞相比,S.库维拉基斯关于列宁的“伯尔尼笔记”中的唯物主义问题的分析更加具体。库维拉基斯从列宁的《逻辑学》的不同阶段来理解列宁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关于列宁对于“存在论”和“本质论”的阅读,他围绕“反映”概念理解其中的唯物主义问题,在阅读“存在论”和“本质论”时,辩证的“反映”是唯物主义问题的核心;而在读到“概念论”中的“目的”部分时,“实践”与逻辑之间的关系成为关键,“唯物主义翻转就在于对‘实践的优先性’的确认:实践产生了逻辑本身的公理(通过人类行为中的不同逻辑图式‘千百万次’的重复)”;11而在进展到“概念论”的“绝对观念”一章后,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理解就落实在自在的世界和自我中介的运动上。这种理解显然更富有层次,也更符合列宁笔记的“混合型”特征。不过库维拉基斯对列宁的“伯尔尼笔记”的理解仍然带有前述政治性解读的意味,比如他在强调列宁的“反映”一词的独特含义时,特别强调列宁在这里所作的唯物主义颠倒“不在于断言存在对于思维的优先性,在于将体现在‘概念的逻辑’中的主观行动理解为对于革命实践的反映,而革命实践通过在现实中展现主体干涉的结果来改变现实”。12人们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从列宁的实践出发理解列宁的理论这一流弊,而且显然也能看到齐泽克等激进左翼的“不断革命论”的影子。

23、(6)(8)(9)(10)(14)(15)(16)(17)(18)(19)(20)(21)(23)(24)(25)(26)(27)(28)(29)(32)(33)《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20112011308-31111112263页。

24、如果我们在理解列宁的“伯尔尼笔记”中唯物主义问题时,既不像阿尔都塞那样以偏概全,也不像库维拉基斯那样受先入之见影响,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即首先不是问: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怎样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问:列宁在改造黑格尔辩证法时所秉持的“唯物主义”立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25、“先验逻辑考察与对象先天联系着的概念,所以它并未将客观认识的一切内容抽掉,或者说,它含有一个对象的纯粹思维的规则;它同时又考察不能归之于对象的我们的认识的起源。”

26、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27、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28、当马克思指认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母亲”时,事实上这也是他在告诫自己要认真对待它。很明显,马克思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才可能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的,这不是一种庆幸,而是一种必然结果。可以说,没有早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没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全面认识,更何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超越。进言之,正是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才为他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改造它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29、黑格尔的客观逻辑包括“研究ens的本体论,由表象取来的本体,如灵魂、世界、上帝等等”,也就是存有论和本质论,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是概念论。

30、[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31、(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32、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33、人们或许会说,列宁将认识理解为一个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而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过程,这就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唯物主义改造。这种理解的核心在于,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一观点固然可被视为主要是黑格尔的贡献,但列宁在唯物主义视野下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黑格尔在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中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因为列宁毕竟承认客观世界的优先性。然而,如果这样看待列宁和黑格尔的关系的话,我们实际上就无法理解,列宁何以能够对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这一立场进行“转换”,这是因为“自在之物优先”原则在对自在之物的本体论地位进行了先行认定,同时将意识和“自在之物”予以割裂,而在这一前提下讨论“认识的过程”已成为颇为可疑之事。

34、第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

35、①鉴于马克思本人没有指明“穆勒评注”的具体写作时间,以及没有说明它在整个手稿中的顺序安排,所以学界关于“穆勒评注”在整个《巴黎手稿》中的位置存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异化要高于交往异化,所以以交往异化为主题的“穆勒评注”应放在以劳动异化为主题的第一手稿之前;二是认为交往异化高于劳动异化,所以“穆勒评注”应置于第一手稿之后,第二手稿之前。讨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思想进展是从交往异化到劳动异化,还是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由于主题的限定,本文不对这两种看法作进一步评判,但是从两者的逻辑推论可以得知:“穆勒评注”应是在第三手稿之前的。这里的任务在于:以这一推论为前提,阐明交往异化对于马克思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36、人们还会说,在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体现为绝对精神的自身运动;而在列宁那里,辩证法的真正载体则是人的实践活动。这里其实内嵌了一个问题:在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改造时,是否为实践留下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表面上看,对于列宁来说,这个问题似乎显而易见,因为既然列宁曾在“伯尔尼笔记”中写过“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20这样的话,那么实践问题当然就应该是伯尔尼笔记的核心问题,而实践辩证法就应该是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最高成果。这种理解从当代思想语境中来看,似乎是容易接受的,但如果我们回到伯尔尼笔记本身,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列宁其实只是在阅读《逻辑学》“概念论”的“认识的观念”一章时才在笔记中写下关于实践问题的理解,在此后的笔记中基本再也看不到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甚至在一些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字中,比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的概述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都未见列宁再对实践问题进行探讨。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张一兵教授就曾指出,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并不是抛弃了自己在‘伯尔尼笔记’中获得的重要思想,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更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使之为俄国广大的无产阶级所接受”。21不过,如果说实践辩证法就是列宁在其黑格尔阅读中所获得的最高思想成果的话,那么按照一般的逻辑,他完全可以不借助黑格尔的术语、比较通俗地向无产阶级宣讲,而不至于在专门讨论辩证法问题的文章中回避这一问题。事实上,从列宁讨论“实践”问题的语境来看,他显然不是在一般地讨论“实践”,而是结合着黑格尔关于“实践的观念”问题的分析展开对实践的讨论。尽管列宁在读到黑格尔的相关论述后写到“因此,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他写下这一感想的前提是“无疑地,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23也就是说,列宁在他的黑格尔阅读中其实是将实践视为认识论的“一个环节”(而未见得是“根本环节”)来理解的。列宁对待“实践”的态度其实是审慎的,这表现在每当他论及“实践”问题时都会马上想到“外部现实”或“客观世界”。比如在读到黑格尔关于“善”的观点时,列宁写道:“‘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4再比如,列宁特别注意到,“‘客观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实践面对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25并在这句话旁边特别写道“注意,注意”。可见,列宁在此并未像许多论者所以为的那样,将“实践”直接当作能够将主观目的实现于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而是在探问人的“要求”何以能够在“外部”现实中实现。在这一视野中,对于列宁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实践的前提和条件。

37、孙正聿|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

38、“后者是康德的哲学兴趣专注的方面。他的主要思想,是向作为主观自我的自我意识索取范畴。由于这种规定,他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意识和它的对立之内,除了感觉和直观的经验的东西而外,还剩下某种不由进行思维的自我意识来建立并规定的东西,即一个自在之物,一个对思维来说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

39、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成就的伟大以及他把这种成就贡献给世界时所表现的那种谦虚的纯朴,同批判所持的相反的态度恰成惊人的对照。

40、所有这一切,使列宁此一工作所留下的文本获得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在传统教科书体系下,这一工作的意义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在一些西方“列宁学”学者、特别是思想上接近“托派”的学者(如杜娜叶夫斯卡娅、C.L.R.詹姆斯以及凯文·安德森等)眼中,这一工作的基本成果是活生生的和自由的“主观性”或“创造性”取代了冰冷的“物质”,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成为列宁思考的基本特征;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实践唯物主义”语境中,学者们又尤为关注这一文本中关于实践以及“实践辩证法”的思想。

41、第意识、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自我意识,或者,——如果我们撇开黑格尔的抽象而用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自我意识,——从而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这里首先包含着:意识,也就是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地冒充为异于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费尔巴哈)。这里所以包含着这一方面,是因为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

42、(2) 杜娜叶夫斯卡娅:《哲学与革命》,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43、(30)黑格尔:《逻辑学》(Ⅰ),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页。

44、此外,笔者写有“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等文(收于笔者《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也发表于凤凰网博客“刘立群北外”)。在以上著述基础上,本文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及自然科学哲学若干问题。

45、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就已经发现并讨论:世界上有许多两两对立的东西,感到十分奇特、有趣并且很神秘,便有学者把这些情况集中起来加以讨论,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天地、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祸福、父母、君臣等等(见《易经》、《老子》以及古希腊的哲学著作等);万事万物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看到一些两两对立的东西相互变化和转化。基于这种情况,他们便把二分法当作最重要的方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两两对立的,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辩证法”(参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辩证法”一节,第222-231页)。

46、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人权利等于道德,扬弃了的道德等于家庭,扬弃了的家庭等于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等于世界史。在现实中,私人权利、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了环节,变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它们是运动的环节。

47、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

48、即便该体系本身在黑格尔死后便开始遭到质疑,黑格尔的一些具体思想仍然对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拉康、利科、阿伦特、塞拉斯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波普尔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误解后,黑格尔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兴。这是因为,他在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艺术和宗教之于人类存在的地位、自然科学思想方式的局限性等话题上提出了至今振聋发聩的见解,尤其是在承认了恶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主张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强调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60年代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而实现的。

49、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着,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因而,对这第三者的对象说来,我是和它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因此,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不存在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为前提。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它的对象。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

50、从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就始终面临着有限的方法与无限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51、列宁在对于《逻辑学》的阅读中所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洞见在于认识到,“康德的自在之物是空洞抽象,而黑格尔要求的是和实质相符合的抽象:‘事物的客观概念构成事物的实质本身’——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深化相符合的抽象”。14最起码从表述上来看,列宁这种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与他原先所接受的恩格斯的立场显然存在差异:如果说对于恩格斯来说,“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这一问题是判定唯物主义立场的根本标准的话,那么对列宁来说,这一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现在成为论述唯物主义立场的着眼点。尽管对于恩格斯来说,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但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列宁也不会否认存在对于思维的优先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到理论侧重点的不同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更加强调唯物主义之要求切实把握自在之物的面相,而非自在之物的优先性面相,因而其理论建构方式也自然与人们所熟悉的唯物主义理论有所不同。在列宁那里,唯物主义不再只是对“自在之物”的优先地位的简单认可,而是意味着承认对于世界的认识具有程度差异。表面上看,这里似乎只涉及认识的发展问题,但对于列宁来说,承认对于世界的认识有程度差异有更深的意味:一方面,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作为对于世界的不够深入的认识,其存在不能被简单地归于某种主观性,而应将其理解为认识走向深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另一方面,不够深入的认识所获得的结果也并非与自在之物毫无关系,这种认识或许没有把握自在之物“本身”,但也与自在之物内在相关。因此,对于列宁来说,承认了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差异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可被理解为是不再将“自在之物”视为与意识相对立者,而是将之视为意识在认识过程中所把握者。

52、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53、关于——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即对他说来是对象的那个东西,而只有对他说来是本质的对象并因而是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那个东西,才是他的真正的对象。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ⅩⅩⅥ][注:马克思在手稿的页码中没有标出第XXV页。——编者注]同样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似乎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在一瞬间。

54、[ⅩⅧ]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因此,在《现象学》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例如,有这样一种理解:感性意识不是抽象感性的意识,而是人的感性的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是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现实;因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因此,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个限度内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等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象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象抽象的意识本身(对象就被看成这样的意识)仅仅是设定差别的自我意识的一个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注:在手稿中作者指出:下接第ⅩⅩⅡ页,但是手稿中没有这一页。——编者注][ⅩⅧ]

55、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56、有学者把“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作为“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例如,参阅陈其荣著《自然哲学》第二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其实自然界本身谈不上是否存在着系统性,而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界时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去对自然界进行概括和描述,这类概括和描述固然符合一部分事实,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换言之,不应把“系统论”的作用估计过高,它只是观察自然界的一个视角,远不能说明一切问题。

57、没有发达的、使用最简符号的现代数学,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牛顿既发明出微积分、又创造出现代物理学并非偶然,而是有某种内在联系,尽管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不如莱布尼茨发明的微积分符号更简单明确,从而没有被普遍采纳。现代数学和自然科学都诞生于欧洲而没有诞生于中国与此相关。

58、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59、研讯|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的“辩证法研究”项目

60、因此,问题就在于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的、同人的本质(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下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这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6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轨道旋转下去(现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与这里批评‘第一推动’学说没有根本区别,恩格斯此观点可取——刘立群)(第264页)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接受它,因而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第286页)···(人类)历史和自然史所以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第344页)(这里把人类社会的特殊性看得太简单了——刘立群)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把思维归结为运动,这过于简单和肤浅,这与作者不懂得语言符号的特殊重要性等有关——刘立群)(第346页)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马恩只知道反映论,所以只能达到这种简单化的认识,他们不知认识客体与认识结果的区别——刘立群)。···(第364页)”

62、然而,把马克思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根据也归结于劳动异化却是值得商榷的。正如上文所言,马克思已然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对它采取了否定性态度,那么为何又会在这一意义上肯定它呢?罗森塔尔没有给出回答,或者说受制于时代的限制,他几乎难以对此作出回答。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从文本依据,还是从理论逻辑方面来说,都无法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或对其积极方面的发现。对该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把《巴黎手稿》中“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里的交往异化引入进来作进一步的考察。换言之,我们认为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至于为什么会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能对此予以阐明,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二节专门予以分析。在此,让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对它所做的肯定性理解。按照“第三手稿”展开的思路来说,这种肯定性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而且每次都是在将它批判一番之后作出的。

63、三是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体及其活动方式。一般而言,黑格尔将主体看作是实体。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设定的人的神性过程,即被抽象化的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必须有一个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马克思,第113页)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的主体和实体关系便以颠倒的方式获得了统一。在这里,主体使自身外化并从这种外化中返回自身,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从而以圆圈的方式构成了自身的运动轨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对它进行了改造。具体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在主体和它的活动对象、产物即实体的关系中来理解的,这是他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果。他认为必须要把主体和思维等要素放在它与社会存在,特别是与经济活动及其要素的关系中来理解。在那里,主体即劳动力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要素而出现的,它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一同构成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由此,主体沉沦在受资本支配的生产运动过程中,犹如主体在黑格尔的精神运动中沉沦进而丧失自身一样。所以,主体要从中获得解放就必须再以颠倒的方式把自身还给自身,即主体成为生产的目的,而不是生产作为主体的目的。这样一来,主体外化自身的运动过程便构成了真正的生产运动,并使主体自身塑形,进而改变这一运动由资本主导的异化状态。

64、《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65、语言文字和数学都是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必不可少的思维及表达工具,但是不应把思想、符号与自然界自身混为一谈。人的身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可以感知各种自然现象即外部自然界,进而去给各种物体和现象命名,之后进一步思考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使用语言文字及数学表达出来,这就是科学知识。由于迄今哲学研究的滞后,没有讲清楚基本层次到底有哪几个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人们在借助于自然科学知识去看待自然界时就可能出现偏差,把人们创造出的思想观点、符号表达与自然界本身混为一谈。所谓认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才是正确的认识结果只是笼统的说法,因为认识结果往往不是单独的、单个的,客观事实同样不是单个的,只有十分广泛的认识结果与十分广泛的客观事实都相符才可能是正确的认识结果。

66、[1]韩立新,2014年:《〈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7、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缺点、缺陷。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而既然抽象的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说来,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抽象思维者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但同时他又把这种对立说成这样,即自然界的这种外在性,自然界同思维的对立,是自然界的缺陷;就自然界不同于抽象而言,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ⅩⅩⅩⅣ]不仅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的眼里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有一种为它所缺少的东西。这就是说,它的本质是不同于它自身的另一种东西。因此,对抽象思维者说来,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因为他已经把自然界设定为潜在地被扬弃的本质。

68、但实际上这一探讨方式从自身的逻辑上来说就是成问题的:列宁在1914年和1915年其实并不能预见到十月革命的到来,因此说他在伯尔尼阅读黑格尔著作时就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理论准备,无疑是牵强的。而即便从十月革命反过来看列宁的黑格尔阅读,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说这一工作为十月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不说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著述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回到”或“运用”他关于黑格尔的笔记中的思想的证据,仅就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列宁而言,说这样一位不仅充满实践智慧更深愔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智者的革命行动有一个“理论基础”,这实在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作为思想家的列宁和作为行动者的列宁,当然是同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动只有和他的理论相符合才能得到理解。行动者在行动时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动而未知的世界,一个现成的理论本身实际上是无法直接指引行动的。行动需要决断,行动者的决断力来自判断力。亚里士多德将在行动中具有较强判断力称为“善于权谋”,而将这种行动者称为“明智之人”,在他看来:“所以,如果善于权谋是明智之人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说,善于权谋就是与什么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相关的正确性,而明智就是对(如何)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具有正确的意见。”1这就意味着,行动者的决断只是和某一特定目的的达成有关,而和真理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因而在一个具体行动(如发动起义)和一项理论研究(如关于辩证法的思考)之间建立起联系,恐怕至少不是可以轻易地、没有任何中介地实现的。

69、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70、意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客观化、脱离自身追求无限的过程,这样方才能够自己观察自己,也就是所谓思辨。

71、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72、《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规律是人类的认识客体之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行认识即进行科学研究的一大类结果,两者不应混为一谈——刘立群)···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着重研究客观自然界的本体论问题(‘本体论’应改为存在论;只有哲学核心领域才研究存在论即基本层次问题,不应把哲学核心与外围领域相混淆——刘立群),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着重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问题。(第1页)自然辩证法的具体研究内容有五个方面:(1)自然界辩证法···(2)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3)自然科学辩证法···(4)自然科学各部门的辩证法···(5)技术辩证法(第2-4页,序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阐述大多不大正确,所列举的问题和研究范围大多没有什么意义,需要从笔者《超越西方思想》一书所阐述的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重新思考和认识全部有关问题——刘立群)自然辩证法,从研究领域上看,相当于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的总和。西方哲学也已分化出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医学哲学等分支学科。(第5页)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比自然科学高一个层次,因此它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来源于特殊又指导特殊。这种指导就是供给自然科学的本体论前提(或称世界观背景)和认识方法。(第6页)”“现代西方否定自然辩证法的思潮”:“···它们认为辩证法只能存在于思维领域,或至多也存在于人类历史领域,而绝不可能存在于自然界。(第596页)”

73、对自然界的研究即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完全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观测结果,而不能有先入之见,社会科学研究则要复杂一些,因为人都是有思想的,而思想本身也是由人创造的。当然,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数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等都是有意义的,是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和命题,现在通常也称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等,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哲学研究外围领域,并且只有先把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都正确地解决之后,才能正确地解决外围领域的问题。但是这些不应和“自然辩证法”及“历史辩证法”的错误和混乱混为一谈。这些不单是名称之争,因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求术语及表达准确。

74、(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42b此处使用的是邓安庆先生的译文,见邓安庆:《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75、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并非自然界的简单发展和延伸,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人类社会自有其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情况。人的肉体属于自然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76、自然科学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科学基础问题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从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研究何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即能够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等问题。

77、因此,现在不用再谈关于黑格尔对宗教、国家等等的适应了,因为这种谎言是他的原则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