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刘基传(71句文案)

时间:2023-05-04 10:04:26

刘基传

1、至正六年(1345),刘基北上大都,一路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写下了“逾淮入大河,凄凉更难观,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蕾……去年人食人,不识弟与妹”。水旱灾难,民不聊生,官吏贪暴,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决心重新步入仕途,拯民于水火之中。

2、《明史·孙炎传》记载三请刘伯温:“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刘伯温)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3、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胡惟庸罪行时,御史涂节揭发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了文章毒害刘伯温。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正史记载的这桩定案有很多疑点:其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

4、靖难之役时,刘璟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璟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5、洪武三年,皇帝朱元璋下诏书,说刘基年纪大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然后就把他打发回了乡下。

6、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7、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8、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9、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10、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11、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12、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刘基故居(因拍电视剧《刘伯温》,重修了刘基故居)、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

13、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14、   刘伯温传说的产生也受民众现实利益的影响,从几个行业把刘基作为他们的“保护神”而传承刘伯温传说来看,这也是这些传说者自身的利益需求的表达。

15、刘琏十余岁,练习写诗作文,速度极快,一挥而就,且写得“奇气烁烁纸上”,连他老师看了,都是脸有愧色。有一天,圆丘署丞进瑞粟,朱元璋对刘琏的文章已有所闻,就特诏刘琏还有通政使鲁秉政作歌,独孟藻所作称朱元璋意。刘璟当然也是文章能手。他们都有著述传世:刘琏有诗集《自怡集》,刘璟有诗文集《易斋集》等。

16、内容简介: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一个充满悬疑故事、备受争议的盛世。荒唐无度的皇帝、敢犯龙颜的大臣、一手遮天的宦官、结局凄惨的民族英雄、不了了之的宫廷疑案......都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思和猜想。《明史》,我国二十四部官修正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其用力之勤大大超过以前诸史,受到后代史家的广泛好评。

17、    龙江之战胜利后,刘基还乡丁母忧,归里期间平定金、处苗军叛乱,招抚方国珍并安定东南,为朱元璋建立霸业奠定坚实基础。

18、在此期间,农民起义时有爆发,如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东海沿线方国珍起事等。至正十二年(1352)江浙行省又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翌年3月,改任为江浙行省都事。刘基力剿捕杀乱军首魁方国珍,方国珍对刘基十分忌讳,重金赂基,基不授。方国珍又以重金贿赂了朝中权要,朝廷授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之职。对力主剿捕方国珍的刘基以“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的罪名。刘基被羁管于绍兴。

19、洪武元年(1368)5月,朱元璋到汴梁巡视,命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留守京师。临行前,朱元璋嘱咐刘基要整肃纪纲,督察奸恶。刘基对朱元璋的重托十分感动,认真地负起责来,“凡作奸恶犯科者,无论官价职位高低,一概依罪论刑”。中书省都事李彬不法事罪当死,而李善长素善彬,请缓其事,公竟奏诛彬。

20、新朝廷的建立,百废待兴,百乱待理。为使天下“长治久安”,刘基不辞辛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丞相李善长担负起明朝历法的编订,军卫法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以及裁定礼乐、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明朝大典制度和许多具体事务。作为主司御史台的刘基对整肃吏治,劾除贪囊,所振纪纲,至太平作用十分重大。他在建国之初,力主整顿吏纪,他对明太祖说:“宋元以来,由于众官吏贪赃枉法,以致失国。如今应严格执法,振肃纪纲,澄清天下”。朱元璋曾规定:“枉法脏八十贯论绞,脏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宣草”,虽然甚苛刻,但对明初的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明朝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明朝276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础。

21、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22、刘琏和刘璟的死,一个死得“悲”,一个死得“壮”。

23、刘基,字伯温,小时候,因父亲刘爚任遂昌县教谕,在外工作,母亲富氏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基天资聪慧,5岁时能将半部《国风》背诵得滚瓜烂熟。

24、他们都是博览群书,记忆超强。刘琏为人敏慧警颖,没几岁,他读文章看过两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记住,而且终身不忘。刘璟也是二十来岁,就已是读烂经史,将兵法的“韬略握奇”诸说研究个底朝天,还旁及佛家道家学说。

25、刘伯温深谙韬略,通天文地理,在重大战役中,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舰5000艘,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嚣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陵守兵仅10余万,双方力量悬殊。朱元璋军心动摇,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有的主张决战。只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把他请到内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放弃的,应该杀头治罪,因为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实际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马壮,又打了几次胜仗,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一鼓可破。

26、刘琏死得早,刘璟死得却较迟;刘琏死时三十二岁,刘璟死时五十三岁。刘璟死于朱棣的“靖难之变”。

27、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28、之后他因为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惹得李善长极为不快。李善长曾向朱元璋进谗言,甚至把京城不下雨的责任都推到了刘伯温身上。刘伯温感受到了危机四伏的氛围,决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恰好他的妻子去世,他以此为借口请辞。

29、浙江青田是刘伯温的故乡,他在那里出生、成长、读书,因为学习能力太强,12岁就考中秀才,一鸣惊人。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位最后一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了,而17岁的刘伯温正忙着学程朱理学,他的老师郑复初对这个学生十分满意,悄悄告诉刘父一句话:

30、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31、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32、这说法是有所本的,如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旧题万斯同《明史纪传》《刘基传》附《刘琏传》、徐乾学《明史列传》《刘基传》附《刘琏传》、旧题万斯同《明史》《刘基传>附《刘琏传》、王鸿绪《明史稿》《刘基传》附《刘琏传》等等。其中,除王鸿绪《明史稿》及张廷玉等《明史》中“太祖尝欲大用之”作“太祖常欲大用之”外,其余传文皆完全相同。

33、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34、   许多刘伯温传说大都利用民间故事中己有的故事因子,附会在刘伯温身上。民间故事可以“粘附化”而转化生成民间传说,许多“智慧人物”型刘伯温传说的核心情节单元,就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转化而来的。

35、待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念其功勋,多次问劳,都是刘琏单独一人往来于京师应付,这样至少六七次。朱元璋总是闲居时召见他,类似家人父子,刘琏是俯伏陈对,礼节详简适中,朱元璋很是满意。本来,皇上对臣下是直呼其名的,而有一次,朱元璋却感叹说:“伯温有子,足以辅佐礼部了!”于是,朝廷臣子,从高官而下,很少有人不器重刘琏的。

36、刘伯温的儿子们死后,诚意伯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廌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在祖父和父亲都被胡惟庸等人害死后,决心不入仕途,在家乡奉养老母,打理祖父、父亲和伯伯的坟墓,并将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

37、②儒学副提举:行省设儒学提举司,副提举为其副长官。

38、刘基庙里,刘基塑像左边塑刘琏,右边塑刘璟,后人多说:左边的为文,右边的为武。这讲法虽不很恰当,却也道出了刘琏、刘璟的不同性格和气质:一个偏于文,一个偏于武;一个偏于稳,一个偏于急;一个偏于柔,一个偏于刚。

39、周边自然景观分别有: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这些都让刘基故里呈现出天地人和的“天下第六福地”景象。

40、他的才能确实可以当丞相,但是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却也是事实。原本想要朱元璋自己去挑选,但是加了那么一句嫉恶如仇,着实让人误会,皇帝又怎知他说的恶是谁呢?

41、刘基墓(诚意伯墓):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国家级文保单位。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

42、刘基是二十出头就已结婚了,直到大约36岁时才又娶了陈夫人,38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儿子,39岁时才生了第二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晚年得子了。不用说,他的两个女儿更是他五十岁以后所生。

43、剩下的几位就没有那么好了,第二和第三就是名满天下的李淳风、袁天罡。李淳风、袁天罡都是唐朝人,李淳风从小就聪明,对于天文、历法之类的更是精通。袁天罡更精通的是橡树,很多人都会找袁天罡看相并且都能看中。到了贞观十一年袁天罡感觉大祸将至,就跟李世民请辞回到家乡。第二年,一个人进宫了,这个人将是未来的皇后也是皇上,这个人是武媚娘。太白星开始经常在白天出现,于是李世民让袁天罡算下是什么原因。

44、全书内容更新完毕后,将根据各位读者的听书累计时长进行排名,总时长越长排名越靠前,天津图书馆为前20名的读者准备了精美奖品;

45、刘基的母亲过世,正值兵事没敢说及,这时才向太祖请求回家葬母。恰逢苗军反叛,杀死金华、处州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的局势摇动不定。刘基到了衢州,为守将夏毅晓谕安抚各属县,然后又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收复处州,浙东乱局最终平定下来。方国珍向来畏惧刘基,写信致以问候。刘基复信中,宣示太祖的威望盛德,方国珍于是备礼入贡。太祖多次写信向刘基咨询军国大事,刘基逐条详细作答,全都言中要害。不久刘基赶赴京城,太祖准备亲自出兵援助安丰。刘基说:“汉(陈友谅)、吴(张士诚)窥伺我军空隙,不可轻举妄动。”太祖不听。陈友谅听到这个战报,趁着间隙大军围攻洪都。太祖才后悔说:“没听您的忠告,几乎败事。”于是亲自带兵救援洪都,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里打了大小数十战。太祖坐大船督战,刘基在一旁侍奉,突然跳起来大声呼喊,催促太祖换船。太祖仓促之间搬到别的船只,还未坐定,敌人的飞跑已经击中太祖原先的坐船,大船立即被炸毁。陈友谅站在高处看到太祖的坐船被炸,无比高兴。但是太祖的船只进攻依旧,汉军都大惊失色。两军在湖中相持三日,没有决出胜负。刘基请太祖把军队转移到湖口去扼制他,然后等到“金木相犯”的日子再决战。最后陈友谅兵败,在逃亡中战死。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大略像刘基谋略的那样。

46、“公讳基,字伯温。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年入郡胶,师受《春秋》,未尝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辩决疑义,出人意表。为文辄有奇气。诸家百氏,过目即洞其旨。”

47、太史却算出了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预言,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李世民立马召见了太史令李淳风,密谈之后李世民没有再做任何举动。贞观十七年,李淳风跟袁天罡两个人琢磨之下编写了《推背图》,这幅图是因为李淳风算着算着竟然算出了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背所以命名的。《推背图》就成为了中华语言的第一奇书,作者之一的袁天罡在贞观十九年4月去世,这一年他七十二岁。剩下的李淳风活到了咸亨元年(670年),根据唐代史书记载是忽然去世。

48、    尽管刘基在明朝官运畅通,但在元朝时他却仕途坎坷。虽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他耿直的性格不能为元末官场所容,几年后便愤然辞职。再度被起用后,又因与朝廷意见相左,被羁管于绍兴,遭受了出仕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49、   弘治年间的都穆《都公谈纂》载:“诚意伯刘基,元末在燕京时,书肆有天文书一部,久无售者。基至,手其书不置,次日往肆中,老翁扣基昨所观,则已能成诵矣。翁大惊,乃以书授之,旦为语其奥。基归复,往则翁已闭肆不知所之。”

50、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自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从名儒处州教授郑复初学,至顺三年(1332)中举,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其家室,明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载:  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亦录:  公初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陈氏,赐章氏。陈生子男二:长琏,由考功监丞任江西参政,卒于官;次仲璟,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成祖时死事,别有传。  二者基本相同,故刘基妻室三人:富氏、陈氏、章氏。而富氏、陈氏、章氏三者关系:富氏,初娶(富弼八世孟谦之女),属原配结发,当为刘基母亲富氏的远房侄女。元统元年(1333),刘基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并授瑞州高安丞的大喜期间,在父母主导下与富氏结婚。惜富氏不知何故而未育,大约到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被赠为永嘉郡夫人。  陈氏为继室。“继室”,《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晋杜预《注》:“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因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汉朝以后,称续娶之妻为继室。《晋书·礼志》:“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我们从“继室陈氏”之义推测,刘基应当有丧偶、续弦的经历:即原配富氏中年逝世,而后再续弦陈氏。  丧偶,一般习俗三年后方可续弦。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继室陈氏生长子刘琏去推想:那富氏之卒,就应是至正四年,即刘基三十三岁(1344)之前,富氏可能三十岁。此年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的艰难时期。  刘基继室陈氏,《温州鼓词》说名叫秀英,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官至考功监丞江西参政。明洪武十二年(1379),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四年(1402)被明成祖抓捕入狱,狱中自缢。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俩生母陈氏的籍贯生卒,却一直未见记录。  章氏,刘基第三房妻子,一般来说称妾,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前加有“赐”字。“赐”,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似乎宋龙凤六年(1360),刘基五十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次年(1361),刘基母亲富氏去世。此时当富氏年高多病,需要照料,继室陈氏不能随夫。刘基只得一身前往,章氏当为朱元璋所恩赐。《诚意伯刘公行状》云:章氏生二女:一适吴彪(青田北山人。国子监太学生,唐中书令吴畦的第十六代孙)、一适沈安。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不载了。  《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周群、林家骊等《刘基年谱》均载云:明洪武元年(1368):“夏,妻丧”。此“妻”,以名份角度观察,陈夫人为继室,章氏朝廷恩赐,两人都符合。而陈夫人民间传说有“葬夫”一节,当三妻章氏为宜。

51、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52、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刘基在元朝的仕途可谓坎坷。他服务元王朝20余年,担任过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及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多为八品、从七品小官,最高不过从五品。曾三次出仕、三次罢退,足见其并非韫椟而藏,而是“良骏败于拙御,智士踬于暗世”(《抱朴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元朝居然有眼不识,弃如敝屣,愣是把本该站在朱元璋敌对方的刘基,逼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但他的出山,倘无朱元璋的慧眼识人,以币聘之(初不应,翌年朱元璋二度遣使再聘始应),且在合作之初对刘基大胆任用的话,已退为一介山民、年已50开外的刘基,绝无可能成就“江左夷吾(管仲)、隆中诸葛”那般昭昭的宏业。《明史》载:“(朱元璋)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定之,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虚己以听。”“不世遇”这三个字,道出了刘基对朱元璋的知遇之恩所心存的感念;而“辄屏人密语移时”“帝每虚己以听”,乃朱元璋视刘基为股肱、密友、师辈的一种印证。正是先有这样的胸襟器识,才后有刘基的“知无不言,勇气奋发”。当然,随着天下鼎定、朱元璋的刚愎多疑以及宫廷内部的权斗加剧,刘基后来的淡泊名利、急流勇退,亦属明智之举。诚如李白诗中所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刘基除了政治、文学及军事才能外,在民间传说中,实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我想,这主要源于他对谶纬之术的精通。《明史·刘基传》这样评价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但凡阴阳数术、天文堪舆、地理兵法等方面的学问,刘基皆有涉猎。这和他年轻时的涵修积学、博洽多识相关。具体而言,由他受命主编的《大统历》,具有相当高超的专业水准,实为影响深远的一部历法;而凌越千古的重要法律文献《大明律》,也离不开刘基的草创之功。说到南京明皇城的建设,其实也出自刘基的设计思路。至于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散文尤精。他的文风,受先秦庄子和唐朝古文运动一代宗师韩、柳影响而能“牢笼百态,气昌而奇”。名篇《卖柑者说》更是早早入选教科书。而反映其经世治国思想的《郁离子》,实为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寓言体文集,堪称经典之作。记得那天,和几位老伯坐在刘基庙全木结构、通体暗红的古戏台前闲聊。戏台正对前殿,有三尊油彩塑像并列其间,分别为一世祖文成公刘基、二世祖参政公刘琏、三世祖忠节公刘璟。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谓座接光风,浑然生起一种恍若隔世、古今神交之感。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所谈及的有关“刘基之死”这个话题,似传递出与外界不尽相同的声音。

53、随后的日子,刘基的病越来越重。也不知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想到了这位开国元勋,派出了御医前来诊治。只是陪同御医一起前来的是丞相胡惟庸,这多少让刘基心里感到别扭。

54、   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55、占领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自己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56、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57、但奇迹出现了:也在此时,有个名叫郑朱子的,因罪被抄没全家,权臣为迎合上意,建议对刘家缘郑家之例,朱棣却说:“刘璟家难例郑朱子。”没同意。命令刘璟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安葬。

58、待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说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派人带上礼物去聘请。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刘基,他这才出山。刘基一到,就向朱元璋呈上“时务十八策”。太祖朱元璋非常高兴,(命人)建造礼贤馆作为刘基等人的住处,礼数很是周到。起初,太祖朱元璋以韩林儿为宋室之后,尊奉他为小明王。年初,中书省设御座向小明王行礼,惟独刘基不参拜,说:“(韩林儿)不过牧童罢了,奉承他做什么?”因此拜见太祖,上陈天命所在。太祖询问征讨的计策,刘基说:“张士诚怯懦只知自守,不值得忧虑。陈友谅劫持主上威胁属下,名号不正,但他地处上游,心思没有一天不想灭我,应该先图谋取他。陈友谅一旦被消灭,张士诚势力孤单,就可以一举拿下。这之后向北平定中原,那么王业就可以成功了。”太祖听后十分欢喜,说:“先生有好计策,请勿吝惜,详尽说来。”当时恰逢陈友谅攻陷太平,图谋东下,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刘基愤激说:“主张投降及逃跑的,应该斩首。”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刘基说:“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上天的法则是后发起进攻的胜,夺取军威克制敌人以成就王业,就看这次行动了。”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

59、太祖登上皇帝位,刘基奏明拟立军卫法。起初制定处州税粮数目,参照宋制,每亩再加五合(同“盒”)。只有青田县不用附加。皇帝说:“朕要让这成为伯温家乡世世代代的美谈。”皇帝巡幸汴梁,刘基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城。刘基对皇帝说,宋元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去天下,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以稳定人心。皇帝命御史纠察弹劾不要有所避忌,凡是宿卫宦官有过失的,都奏请皇太子予以法办,人们都害怕刘基执法的严厉。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贪赃放纵的罪行,左丞相李善长与他素来关系密切,要御史台暂缓置办他的案件。刘基不从,快马驰奏皇帝。皇帝批复可以行刑。刚好遇上大旱求雨,刘基随即处斩了李彬。由此刘基与李善长结了怨。皇帝回来后,李善长告发刘基在祭祀的坛壝下行刑,对天地之神不敬。平日许多怨恨刘基的人也乘机交相谮毁。恰逢旱灾皇帝向大臣请教办法,刘基上奏说:“士卒之中有过世的,他们的妻子全都编集于别的营地,但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再加上工匠死亡的尸体没有及时安葬,张士诚的降将、官吏全数编入军队,足以冲犯国家初定的和气。”皇帝接纳了刘基的谏言,但过了十来天依然没下雨,皇帝很生气。当时恰逢刘基的妻子病丧,刘基就告请回家发丧。那时皇帝刚刚在营建中都,又专心致力于消灭扩廓部。刘基临行前,上奏说:“凤阳虽然是皇帝的家乡,但不是建都最适合的地方,王保保的军力不可轻视。”不久皇帝的定西计划失利,扩廓部逃到沙漠,最终成为朝廷的边患。那年冬天,皇帝手诏叙述刘基的作战功勋,并诏刘基赶来京都,皇帝的赏赐很丰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接连几次想要给刘基提高爵位,刘基坚决辞谢没有接受。

60、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61、再就是日本资源匮乏,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即便能打败他又能得到多少资源呢?再者说了,攻下日本后还要派人管理,得不偿失啊!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封疆不足三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何必取一小小倭国?朱元璋听了老刘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得到的不足抵顶开支,加上想起元朝远征日本没取得胜利,老朱消了火,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假如那时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话,也许日本早就灭了。

62、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63、可是,朱元璋不听刘基忠言,还是罢了李善长的丞相之职。朱元璋想用刘基好友刘宪为相,刘基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又问,汪广洋可否任相?刘基回答说,汪比杨宪更狭隘浅薄。再问到胡惟庸,刘基说:“如小牛拉车,会偾辕破犁,误国败事。”朱元璋听他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就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急忙回答“我不敢贪天之功,我嫉恶太深,工作又不耐烦,我若为相,会辜负皇上的恩德。国内人才众多,只要皇上细心寻访,一定能求得贤才的。”刘基谦让相位,对话皇上,敢于直言,不计个人恩怨,不搞打击报复,不搞结d营私,为的是忠公报国。

64、刘基的道德操守、崇高品质,千秋万代,为世敬仰。

65、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66、明清生活周刊专栏|揭秘徐文长的N副面孔:为何头条总是他?

67、就在他回到乡下不久的时候,他的好友杨轩,被胡惟庸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噩耗传来的时候,刘基就明白自己在朝廷中的争斗彻底失败了。

68、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69、   刘伯温的传说愈变愈离奇。到了清中叶,又被排满的秘密会社假托附会,变得更加神奇玄秘。这一发展的源泉,主要来自于康熙初年在福建南部崛起,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

70、刘基故里位于福地文成县南田镇。此地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