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王明阳到底有多厉害(116句文案)

时间:2023-08-31 09:17:22

王明阳到底有多厉害

1、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2、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3、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4、老王回屋穿了一身新衣服,照镜子提提脸上的笑脸,出门走到骂他的人群中,挨个抚慰:

5、几年前,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思想丰富、语言幽默的通俗版阳明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让许多人知道了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传奇王阳明》,更是将这位从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众面前,被他们所了解。王阳明就此火了。

6、朱权自然不会服气,所以到了朱宸濠这一代,仇恨被再次激起,为了重新夺取江山,朱宸濠发动叛乱。朱棣造反理由是清君侧,“义正辞严”,最起码还说得过去。朱宸濠造反的理由就搞笑了,说什么明孝宗抱错了孩子,正德帝不是正统皇帝,而且连个书面文件也没有,当然无法服众。

7、只能这样说,人生初遇王阳明的时候,是个巧合。那时候父亲送给了我一本书--《活法》稻盛和夫。

8、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什么人,这么厉害,且听小生徐徐道来,

9、“小哥哥,冷不冷,来来,老夫的衣服还算能保暖,给你披上,,”

10、王阳明令人将手抄文书缝在十几名小吏的衣袖中,让小吏们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擒住,使伪造文书落入朱宸濠手里。

11、平叛宁王之功,正德皇帝临死都没给老王评,老王也没抱怨,后来老王继续领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大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嘉靖皇帝在位时,才给王明阳重新评的功,不过那时候老王已经老了,老伴也死了,新娶了小妾,才生下一生中第一个亲儿子。

12、后来,王阳明就被贬到贵州省贵阳市龙场县了,明朝时候,龙场还属于蛮荒之地,老王来到这地方,一下雨就经常咳嗽、吐血,加上要时时躲避刘瑾派来的杀手,那个凄惨呀,老爹受自己影响也被贬官了,帮不上忙。

13、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的心学大师。他从出生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还因为祖母夜梦仙人,乘云而来,给他取名叫王云。(王明阳到底有多厉害)。

14、立于谗徒围攻之中,一如平日泰然自若,丝毫未露危惧之情,如此坚毅,令人感佩。也正因为如此,阳明先生的形象成为暗黑时代耀眼而永恒的光亮。

15、刘瑾恨归恨王阳明,但是内心里还是挺尊重王阳明的:“像王阳明这样的人,为了博一个死忠的名声而选择跳江,应该是可信的。哼,别怪我心狠手辣,谁叫你和我作对呢。”

16、王阳明却笑着说道:“叛军现在进不得逞,退无所归,他们的锐气已经减弱了。如果出兵,挫其锐气,将不战自溃。”然后下令转告诸将,准备在鄱阳湖上与叛军决战。

17、同时呢,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符合自己的良知,此所谓“致良知”。那么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呢?

18、少年时的老王还算不错,老爹在北京做高官,但是老爹打法王阳明去江西老丈人家去结婚,结婚那天老王突然失踪了,第二天回到家被新媳妇一顿揍,问“去哪儿了”,答:“去后山上跟老道士学养生去了”,这把媳妇给惹的呀,后来老王自知理亏,媳妇在世时虽然不能生育也没敢纳妾,晚年媳妇死了,才娶了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儿子。

19、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带兵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江西山贼数万都被消灭。

20、王阳明进士出身,在人们眼中是典型的文弱书生形象,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他能够成功剿匪。

21、正像王阳明之前判断的,朱宸濠收到南昌危急的情报后,马上回兵保卫南昌。

22、最后,阳明心学的理论非常符合日本的民族精神,属于一拍即合。

23、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24、打战打的就是心理战,王阳明能平定宁王之乱,最关键是他使用了很多攻心奇谋。

25、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别人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交由你来打理,是出于对你能力和人品的信任,而不是你拥有财富的多少。

26、此外,“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罗智语)”

27、在宇宙观方面,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的产物,认为沒有我的心,便沒有世界的一切。他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石瓦矣。岂惟草木石瓦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28、但是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为此,家里人很难过,结果他5岁那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和尚,见到这孩子说,这孩子好啊,只是说破了。这句话令他的爷爷顿悟了。

29、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30、悟道后的王守仁命运也迎来转机,刘瑾一伙被扳倒,王守仁重新被启用。

31、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传习录》等都是引领人类智慧的书籍。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王阳明确实很牛啊?!

32、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有过关于三不朽的论述,他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圣人。

33、朱宸濠收集残兵,连接船只,组成方形之阵。王阳明得知此事后,于当天夜里秘密筹备火攻。因火势甚大,风势强劲,朱宸濠的船只接连起火。朱宸濠自知已无路可逃,于是跳入湖中试图自杀,却因湖水太浅未果,结果被生擒。

34、7月底,宁王之乱经历43天被老王平息,消息报到北京,8月,正德皇帝带领准备平叛宁王之乱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才走到了良乡,不过这群人不给老王评功,依旧走到了江西,太监找到老王第一句话就是“宁王的财产呢?”言外之意是没收的财产就不能主动给我分一点吗?老王装糊涂说“宁王财产都上交了呀,只留下一个宁王的财务收支表,你要看不!”言外之意就是,贿赂宁王的名单里有你的名字,不要太过分。最后太监只好罢休。太监索要被俘的宁王,王阳明不肯,后来皇帝给王阳明发了一个私信,内容是“平叛宁王,我是第你是第二”,老王才把宁王交给太监。

35、二 1905年日俄在对马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日本大获全胜,这是人类历史亚洲国家战胜西方国家。日本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是明治维新的坚决支持者,而且随身带一块木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

36、“云”字不就有说的意思吗?不就是道破天机——仙人乘云而来了吗?于是立即按照《论语》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会说话了,当然不是当时就说话儿,是逐渐学会说话了。这的确神异的不得了!

37、1527年,两广地区发生叛乱,当地的总督无力平叛,于是王阳明因为以往平定叛乱的战绩,再次被推荐到平叛重任上。

38、而老王天天在龙场痛不欲生的一天一天过,心里的前尘往事一篇一篇的翻,“不应该呀,我老王学习好,人品好,能力好,家境好,怎么就会落的今天这个地步,而且儒家,道家,佛家的道理相互矛盾,前后不这“天理”究竟在何处!”想啊想,想啊想,此处省略一万字的文言文,终于,老王想通了,"去你大爷的“天理”!",原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之中,其实都有具备圣人潜质,根性自足,只是被在事物上求理的方式给误导了。

39、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519年,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宁王起兵造反,朝野震惊,然而王阳明使用疑兵之计让宁王内部发生分歧,使宁王错失良机,最终因首尾不能相顾,起兵刚刚35天的宁王兵败被王阳明所俘。

40、1489年,王阳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浙江余姚,他终于有机会去拜访当时的理学大师娄谅,求取做圣人的方法,娄谅告诉他,想做圣人就要研读朱熹之学,学会格物致知,不停地琢磨事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够明白其中包含的真理。

41、这时的王阳明不过20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他要成为“圣贤”所需要的“迂腐”劲儿了。

42、而主人公王阳明呢,一心较死理,史册记载,老王小时候为了理解“格物致知”的意思,天天去地里砍竹子,真事,竹子砍的一大堆一大堆但就是没发现“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呢,砍下的竹子都被人拿走做撸串去了,这把老王气的,用力过度一生气就感冒咳嗽,然后感冒咳嗽再生气,嘚!招来了肺结核。

43、王阳明的一生确实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个名门望族,牛人世家,传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朝王義之书圣,父亲是当朝当红状元郎王华,王阳明很好的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会有很多特别的现象,据传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红云天端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44、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固然是潮流使然,但能够让大众保持持续不断的热情,在于阳明心学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那么,如此多的人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说到底,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45、一时銮驾车帐迤逦数十里,皇帝御驾亲征的队伍一路南下,一路游玩,三天的时间才从北京走到涿州。

46、王阳明的心学也给出了答案,分三步走,那便是“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以及忠实的执行”。我们细细品味王阳明的大小事迹,就会发现他确实是按照这个行为准则来做的,并且后来他的那些有一定作为的学生也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执行者。

4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48、天泉证道,致良知的修养论:与两个学生在天泉桥上辩论最终得出:“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9、此时王阳明已经年过半百,他虽然十分中意在家乡讲学的平静生活,可是他更知道身为朝廷命官,即使自己年高体衰,对于平叛一事也绝没有推诿退却的道理。很快,他就率领军队抵达广西。

50、王阳明作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如家思想的传承人,再结合历史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之下进行了非常不错的理解和发扬。

51、我也读了一些般若的经典,感觉不学习王阳明也可以。因为般若智慧已经够深了。是佛陀的境界,难可思议。

52、在遇到事情时,他比喻为于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并没有放开“自己的舵柄”。这里的“它”,指的就是“良知”。王阳明确信,只要有了它,那么不管遇到再强的风浪,小船都不会被浪涛打翻。(“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53、此心不动,用良知照见对方的问题,然后随机而动,抓住对方的漏洞,一鼓击败对方。这就是阳明心学在战场上的运用。

54、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55、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56、屡立功劳却屡遭构陷,是王阳明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短短一个半月之内,运用神速果敢的军略,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57、此时的王阳明知道自己的身体再难以支撑下去,平乱结束之后,他没有等到朝廷的诏令就匆忙踏上归途。

58、第一:他创立了心学首先他是一位圣人有自己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反而对理学抨击很大,他推崇天人和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9、起初,叛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攻打安庆府。由于叛军军势强大,安庆守军守城越来越困难。王阳明麾下有人提出应立即发兵救援安庆。

60、送书的契机很巧妙,那时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连与人沟通都很困难,大脑不断选择应该说那句话才能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在选择过程中就死机了,干脆没话了。而且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完全没有想法,一片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活法》。

61、假如有人告诉你,圣贤说过“格物致知”,只要多接触事物,就可以获得知识,可以领会到天地之间蕴藏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你会真的按照这个去做吗?

62、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3、叛军还没见到影子,朱厚照玩兴正浓,把自己臆想成即将冲锋陷阵的威武大将军,没想到前方却突然传来捷报:王阳明成功剿灭叛乱,并将宁王朱宸濠等叛军首领一并擒获。

64、其声望在嘉、万百年间(1522-1620)达到鼎盛,万历十二年(1584)入祀孔庙,成为朝廷认可的历代大儒之一。其后学在南直隶、江西、浙江等地十分昌盛,北方亦有传播。但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心学大儒在讲学,如陈献章(1428-1500)之传人湛若水(1466-1560)在南直、湖广与广东也有影响。福建一地儒者则多坚守朱学。其思想在明末即已受到东林一派的攻击,入清后更被视为明代亡国的根源之其后道学整体失势,考据学、公羊学等儒学流派先后兴起,王学陷入沉寂。惟在清末则由于日人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寻找可以为“体”的”中学“,有一定的抬头。所谓”一生俯首拜阳明“之类的传说,很可能是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编造出来的神话。

65、普通人的确不会有这股劲儿,但是如果我们观察周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多会有这股劲头,认准的道理会一直坚持下去,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都不会回头,换个方向接着撞。

66、朱宸濠对形势判断不定,一时不敢贸然前进,在等待十余天时间,终于探清对方虚实之后,才敢继续前进。

67、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68、王阳明却认为:“九江、南康都已经被叛军占领了,而南昌城中有数万人,精悍士兵有一万多人,粮食货物充足,我军如果前去解救安庆之围,叛军必然会回军死斗。安庆的兵士仅仅能自守,肯定不能救援我军于湖中。南昌之兵绝我军粮道,而九江、南康的叛军合势攻击,四方的援军又不能指望,事情就很麻烦了。”

69、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70、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知行合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都是一起出发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为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后不愧于心。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对父母应该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过程中,内心的尘埃会被慢慢擦去,良知会达到极致,就像明镜一般明亮,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达到极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71、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

72、于是王阳明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研读朱熹的著作,直到他21岁那年和自己的朋友在自家院子里格竹,七天七夜未曾进食合眼,结果自己晕了过去,也没有领悟到竹子所蕴含的真理,于是王阳明就开始怀疑朱熹之学。

73、回来以后,此前对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时间就印象深刻的王阳明把自己关了几天,之后交给了父亲自己想出的讨平关外蒙古的对策,王华连连骂到:“无知,狂妄。”

74、果然不出王阳明所料,刘瑾本着“斩草除根”的念头,准备派出杀手在半路做掉王阳明,可是还没等派出杀手,就收到了手下送来的王阳明那两篇文章。

75、从此,老王悟道了,老王彻底悟道了,史称“龙场悟道”(各位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搜前后经过),老王悟的道到底是什么,就是这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说他悟到了一种心里只留一点点的良知,剩下的都是空性和虚妄。

76、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77、“好汉辛苦了,骂了一天了,累不累,来寒舍坐一坐,休息一下,刚从董青杰那弄了一点好茶,你老尝尝,缓缓神,,”

7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9、日本人被阳明心学的“良知”所吸引也是必然的了。

80、对于团体如企业来说,将善恶放在得失之上,将长远利益、社会和谐和员工幸福放在短期利润、破坏环境和血汗工厂之上,才能彻底摆脱投机市侩的阴影,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巨人。

81、老王在龙场时因为没有给当地官员行拜见之理,而当地官员为了巴结刘瑾,刻意刁难老王,老王学问大呀,而且天天在朋友圈发养生养心的内容,圈粉无数,当地官员排人来刁难了,当地的苗民都是老王的粉丝,三下五除二就把官员派来的人给吓唬跑了。有个好心人劝老王“身在异乡不能跟地头蛇结仇,认个错吧”。老王觉的有理,就给当地官员写了一封信,信里大概内容就是“我老王没错,苗民帮我吓唬你派的人是误伤,我老王对朝廷忠心耿耿,我没错,不过你要是害我命的话,就不要派人来了,以免给你仕途增添污点,这样对日后升官不利,别人会弹劾你,我呢,病秧子一个,在这里又不适应当地环境,肺结核难受呀,天天咳嗽吐血,身上长疮,不治之症,不知道哪天就自己挂了,对你来说兵不血刃,岂不美哉!”当地官员收到信后觉得他说的在理,这一篇就过了。

82、龙场地处荒山,生存环境恶劣,聚居的多是异族民众,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一路躲过刘瑾追杀的王阳明却很知足。

83、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成功的利用心学,很轻松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遗憾的是,思田告捷后,王阳明便一病不起。

84、第二: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师家如果没有它明朝可能发展方向可能改变,宁王造反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改变了战争走向,又以自己影响力平叛福建。

85、王阳明原本就深谙儒家之理,在三年流放生涯中,他的研究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经过日夜沉思、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猛然顿悟,对以《大学》为代表的道德修养理论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6、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还是用心理战,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手的心理动向,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决战时立起一面白旗“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这造成叛军混乱而致大败。第二天王阳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87、手下人把宁王战败的消息报给老王,老王还正在兵营里给士兵们讲课,传报的兵急不可耐冲进来报信,被老王小声呵斥出去,打胜仗对老王来说太不是事了。

88、“这位大哥,衣服穿着很漂亮啊,有没有对象,哎呀,现在都不好找对象呀,我连孩子都生不出来,嗯,是,是,老王还有个亲戚没对象呢,家境甚好,我看你一表人才,,,”

89、北宋张载下过定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圣人,我看也只有王阳明了,可就是这个最不为现代人所了解的圣人,他到底有多厉害呢?

90、这给王守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容调配兵力,官军也达数万之多,有了和宁王一战之力。

91、王守仁任职中央,因为触犯权贵大太监刘瑾而被贬职贵州龙场,并遭到追杀,他伪造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

92、老王手里没兵,也没权力招募兵勇,身边就区区几千百人这可咋办,急中生智老王想了一招,对外号称自己有16万大军,设下计谋让宁王感觉迟疑,然后自己私下伪造兵符,四处招募士兵,以前他在江西剿过匪,这里官员都挺给他面子,短短几日招募来6万多士兵。

93、阳明在日本受欢迎,首先是他的学说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94、这种思想可以说伴随了老王一生,后来老王把他总结成“知行合一”,也就是媒体经常提的“知行合一”。

95、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96、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97、在官场上,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两广总督等负责军务的高级文官,以文臣凭真实战功封伯,功名可与靖远伯王骥(1378-1460)、威宁伯王越(1425-1498)相比(以谥号而言,可见时人也比之于刘基,但刘基实未担任过大军统帅)。以善于平定安抚“乱民”著称。应该说,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和赫赫功名,与因此表现出的巨大个人魅力,是他的学问能够吸引到大量追随者的一大原因。不过,其思想与功名成就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联系,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98、“哎呀,这位壮士,胸肌很发达呀,这怎么练的,啊,不好意思,老夫眼拙,原来是女兵,”

99、王阳明中年悟得“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当然,最终还得靠“致良知”去“穷理”。

100、一 阳明心学很早传入日本,影响了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认识,可以说心学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明治维新对日本、中国甚至世界有多大影响就不用说了。

101、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102、王阳明15岁那年,王华带着他去了一趟关外看了看辽阔的大草原和沙漠,并且告诉他那里住着蒙古游牧民族,对我们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时时刻刻想恢复元朝统治。

103、处理完宁王,老王这边还没有完事,宫里的大将军没有讨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抓宁王都让老王一人干了,太气人了,关键没收宁王的财务还没有给大家分,于是大将军派人天天到老王家门口破骂。污言秽语、市井流俗,骂的简直太难听了,老王的手下想出去教训他们一番,被老王制止了。

104、王阳明心里明白的很:“虽然皇帝是说贬官,但是刘瑾肯定对我怀恨在心。我如果不用点计策,恐怕有性命之忧。”

105、但是王守仁成年后考科举并不顺利,连续数次落榜,直到快30岁的时候才考中二甲进士,不过王守仁并未将科举成就太放在心上,在他心目中,人生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106、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故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廷杖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辰濠叛乱,只手扶起明社稷,这是生活中的‘百死千难’,情感和思想在困厄抑郁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这是精神上的‘百死千难’。(韩毓海)”这“百死千难”便是实践。

107、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08、直至1499年(弘治十二年),王阳明才入仕为官,授兵部武选司主事。1506年,正德皇帝即位,大太监刘瑾开始擅权,王阳明应极为不满,直言上疏得罪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站驿丞,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至南京。

109、1509年,王阳明结束了三年流放生涯,不久就被召回北京,担任吏部官员。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南方区域。

110、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平定广西内乱,平定宁王之乱,剿灭南赣盗贼,用孝道感化少数民族头领归服。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对于平叛大功,由于奸佞刘瑾干政,王阳明没有得到朝廷赏赐,更没有加官进爵,而是称病回家,朝廷用人,带病坚持,最后死于征途。

111、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112、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弹劾王阳明。

113、阳明心学之所以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就是因为他的思想非常符合日本民族的特点,而且阳明心学的“求道”方式是整体性的,简单易操作。

114、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中若无所滞,处事自然洒脱自如。

115、王守仁用兵被称为“狡诈”,他能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又能避实击虚,来去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