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老子关于动与静的名言(59句文案)

时间:2023-09-12 09:03:26

老子关于动与静的名言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4、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

5、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关于动与静的名言)。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7、这种“动静互根”,还体现在精血藏泻方面:藏,静也;泻,动也。光藏而不泻,则生命失去活力;光泻而不藏,则生命不能持久。一定要藏泻结合,保持平衡,才是生命的真谛。

8、(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9、(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0、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法命题。意谓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王夫之针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主静论,主张“太虚者本动”和“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的主动论。

11、老子名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2、(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13、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19、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科院院士枋叔子先生

20、“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21、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2、    道教称老子的“道”是天地宇宙的根本,万事万物之根蒂,生育万物,蕴含一切;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公正无私,朴素自然地对待万物生灵,不会产生人为的亲近与疏远;它常常把机遇、美好、把道的真谛作用,给予那些善为道的人。

2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4、道者性也,乃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无迹,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从不自彰、自恃。

25、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26、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8、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

29、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0、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1、(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3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3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4、引导语:老子,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子的名言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3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6、(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37、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0、“天下有始”是天下生成的开始;“天下有始”是“静之徐清”的开始,结束了尘埃混悬,结束了若朴、若谷、若浊的现象,结束了澹兮之动、飂兮之音。

41、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42、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43、其精神内守。这是《内经》的观点,心多向内收,向内求,保持恬淡的心态。庄子也有类似的观点:“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意思是说,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分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这样即能安养心神。

44、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48、简单来说,我们要养生,不光要养“形动”,更要养“神静”。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主张静以养性,同时又强调运动锻炼,谆谆告诫人们身要动,心要静。

49、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很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所以我们说细节是魔鬼,甚至能写出一本畅销书。做大事,也需要注重细节!

5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1、月射珊瑚兮海发光而不夜,松生琥珀兮根拥膏而有年。

52、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3、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5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5、摘自《增广贤文·上集》。解释: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会有憎恨你的人。

56、(1)清浊相对,要理解“清”就必须理解原来的“浊”的状态、“浊”的环境、“浊”的物质、致“浊”的动力,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才能理解“浊止”而“徐清”的内涵。

57、(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58、关于养静,我的建议是,其把心定下来,“定然后能静”。比如,把心定于某一处,或是自己的学问,或者是某种物体,心一定,就静了,然后思想情绪就归于安和。可以说,五脏六腑的和谐离不开心神的安和,而心神清静是保持五脏六腑和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