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伏尔泰代表作(43句文案)

时间:2023-09-28 09:52:59

伏尔泰代表作

1、⑦大加图(前234—前149),古罗马监察官,大力维护罗马的“古风”,同一切希腊的影响作斗争,以刚正不阿著称。洛比塔尔(1507—1573),1560年任法国大法官,主张宗教宽容和温和政治,曾致力平息宗教纷争。——译者

2、新书坊|为何非西方世界没有产生西方式的政治哲学大作

3、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意的体现,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不可代表。说白了,人民要是哪天觉得政府没能代表我们的公意,那么我们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你。

4、叔本华出生在德国但泽的一个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家庭,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却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具名气的作家,因经查出入交际场,叔本华认为父亲的死与此有关,遂和母亲隔阂非常深,直至关系破裂。这也间接的导致叔本华后期的悲观主义论调。(伏尔泰代表作)。

5、卢梭认为科学和技术源于人类的恶,人们迷恋天上的星星,于是有了占星术天文学;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有了雄辩术;人们因为贪恋吝啬,于是有了几何学;人们因为不切实际的好奇,于是有了物理学。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

6、卢梭在16岁那年,投靠了贵妇华伦夫人,华伦夫人那年二十有风韵撩人,街头少年卢梭哪见过这阵势,顿时被华伦夫人的光辉母性形象秒杀,从此拜倒在华伦妈妈的石榴裙下,和华伦妈妈开始了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的不伦之恋。

7、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以知识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热,它用平等观念刺激人们的心灵,主张摆脱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启蒙运动则发展了人,人逐渐走向成熟。人类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对专制和愚昧言听计从,我们开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审判迷信,开启心智。

8、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9、帕特里斯·谢罗导演的《争吵》和《虚假丫鬟》、

10、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11、什么是文明?何谓“文明的人”?我想,文明的人起码应该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的心目中,思想应该比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启蒙时代》的每一页都在赞美思想,但也在不遗余力地展示悖论的现实。你看,被伏尔泰所践踏的那个腐朽的过去,时常看上去精神抖擞,并且还经常借伏尔泰之手放出光芒来;你看,启蒙运动本身,包含了多少否定自己的元素,更不用说启蒙哲人为达到目的而采择的手段常常违反他们自己的原则。而盖伊毫无疑色地说,若非如此,我又如何证明,启蒙哲人给国人和欧洲人带去了宝贵的精神自由?若非如此,启蒙不也就失去了复杂性,沦为用一种体制替代另一种体制?

12、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13、卢梭强调纯天然,推崇自然哲学。卢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即人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的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哲学,不禁让处在技术泛滥核爆炸整容成风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工业文明必然带来幸福吗?(伏尔泰代表作)。

14、漫长的旅途中,他几乎没有经历或见证一件积极的事情。作者用紧凑的节奏,在途中安排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与社会弊病,让“老实人”去经历、见证、思考、成长、成熟,慢慢摒弃盲目乐观主义,变得中庸实际。

15、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16、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17、思想食堂——在喧嚣的时代,与最好的思想同行

18、爱一个人要爱她的优点,爱她的缺点,爱她的骄傲,爱她的自卑。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心与心的距离,也不是我在你的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爱你不长,一生就足矣!

19、不知有多少人懂得,在爱情的两端,一端是索取,一端是付出。只有索取与付出两厢平衡,爱情才能滋长。只是,索取和接受总是比付出来得容易,于是我们总是光顾着索取,忘记了也要付出。

20、李商隐:他用无形的凤首箜篌,弹奏了一曲千古绝唱

21、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22、卢梭思想主张主要有: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对理性提出质疑等。

23、哲学界、文学界有一个非常讨厌的习惯,那就是:为贤者讳。比方说,卢梭那些个泡妞把妹拍婆子的破事,要是到了他们笔下,一定会肉麻兮兮地变成:啊,是真名士自风流呀!

24、没有哪种爱情,需要你放弃尊严作践自己,要你去受罪吃苦。爱情或许会让你不知所措,会让你嫉妒生气,会让你伤心流泪。但它最终是温暖的,能给你愉悦,能给你安全感。如果不是这样,那要么爱错人,要么用错方法。与其受罪,还不如单身。没有你想要的拥抱,那就先学会一个人坚强吧。

25、傅雷早年留学法国,精通法语,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天真汉:傅雷译哲理小说集》一书收录了傅雷译伏尔泰作品:《査第格》《老实人》《如此世界》《天真汉》。《老实人》讲述了一个天真淳朴的爱情故事。《天真汉》讲述了一个在加拿大未开化部族中长大的法国青年。《查第格》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但灾祸总是不断降临到头上……四部小说均以滑稽的笔调,通过传奇式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阐明哲理,是傅雷先生比较成熟的译作。

26、紧接着,卢梭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个思想可谓是《社会契约论》的精华所在。这个思想不同于霍布斯的“君权神授”,不同于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主权在民”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完全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27、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28、如果卢梭有履历表,那“职业”一栏他会填:学徒、家教、小偷、小白脸、男仆、游吟歌手、浪漫作家、哲学家。

29、说话之间,一小队英国兵船驶近了;休隆人便迎上前去,跳进一条小船,划到司令官的旗舰旁边,上去问他们,可是真的不正式宣战,就来骚扰地方。司令官和舰上的人员哈哈大笑,请他喝了甜酒,把他打发走了。

30、1729年,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以后一些年他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31、看完了以上,你该作何感想?其实,历史上写《忏悔录》的卢梭不是第一个,比方说,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可人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上帝的毕恭毕敬,对自我行为的深刻批判。

32、请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真爱。认真,负责的对待你的爱人,不要因为你受过伤害,就去否定爱情。

33、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散步的习惯。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

34、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加强中央集权制。可以说,近代俄国等各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伏尔泰的《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正是描绘了这一时期的俄国历史。

35、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36、如果你问我哲学是什么,以前我会说哲学就是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却不明白说的是啥的学科。但亚瑟·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改变了我对哲学的认识,并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康德、尼采、伏尔泰等赫赫有名却一直不敢接触的巨人。通过这本书,让我对幸福、财富、地位等人人关心的话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37、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然的不平等,如高矮,美丑,健康与否;而另外一种是政治、经济的不平等,而这是后天造成的,而私有制正是这些后天不平等的起源。

38、请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真爱。认真,负责的对待你的爱人,不要因为你受过伤害,就去否定爱情。

39、感觉绝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

40、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41、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42、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