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关于读书的例子故事(58句文案)
关于读书的例子故事
1、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2、 小时候,我妈想让我早点识字看书,就在其他小朋友还在玩旋转木马一类的玩具时,我已经被我妈强迫着用各种方法,如悟空识字、识字连环画等学习了许多汉字,为我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我字认识多了,我妈也就完成了前一步骤。不过老妈的最终目的却是要让我多看书,于是,她又再次逼我去看书,无奈之下,我拿起了一本童话书,读了起来。不过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打开书,我就似乎瞬间就被书吸引住了。虽然是举步维艰的靠着插图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读,但里面那些印着《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的小故事,仍旧让我爱不释手。
3、“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把脸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认真地磨着铁棒。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针呢?”
4、 我最喜欢的书,不是妈妈帮我订阅的《巧虎》杂志,而是《西游记》。《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和它他的徒弟们历经九九八十一次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5、 从此我便爱上了阅读,每天做完作业后,不等盖上笔盖就扑到沙发上,随意翻看起来。这章看一下,接着又把书翻一大半。先读后面的可以给我制造一个悬念,让我在一直往前翻打补丁似的,把故事情节补上。此外,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我每看完一本书后,隔几天总会再翻开“温习”一下,这样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被我记得牢牢的,而且每次看都能发现一点上回没有注意的知识。
6、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7、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8、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还在看书的时候,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10点了,快点睡觉,不然明天又起不来了,”我假装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妈妈也没有来管我,过了一会儿,妈妈就去睡觉了。我再次蹑手蹑脚地打开台灯,继续看书。我看了一眼时钟,已经到10点半了,没在意,可是我翻书的时候,发出了一点响动,妈妈听到了,就出来“兴师问罪”,我只好上床睡觉了。(关于读书的例子故事)。
9、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10、 古代的人读书要求心到、眼到、口到。现代的人读书如饥似渴,可以把书记得扎实。那么未来的人们会如何读书呢?他们真的还需要读书吗?他们又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11、孙中山在广州系统地演讲三民主义,是他晚年对其全部革命生涯积累的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是他一生思想中的关于三民主义学说的一个全面总结。三民主义演讲稿合订本于1924年底,由中国国民d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在广州印刷发行。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民主义》通俗易懂,简洁如平常对话,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孙中山的古文功底不深,而是因为它是由演讲记录稿修订补充而成的,保留了口语化的风格,孙中山考虑到民众的接受能力,刻意追求平易近人,以利于扩大宣传。
12、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13、 老师特别感叹,同样是阅读,但蓁蓁的吸收能力要远远大于同龄的孩子。别人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成长是算数级的,但蓁蓁却是几何级的。每看一本书,都能够从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多好呀!
14、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实验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刻读书,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1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一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即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15、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16、陈毅元帅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他看起书来,有时废寝忘食,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
17、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18、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19、我平时喜欢看点杂志、报纸和一些经典读物。为了方便阅读,多年前还买了电子书。后来,随着工作的需要,我开始订阅专业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很长一段时间,它几乎代替了其他一切书籍,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闲来打发时间,我都不时翻上几页。看似读书与我的交集密切,其实细想过往,事实却并非如此。 说来惭愧,那几年,看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件有点仪式感的事。我要看书,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有惬意的心情,还要有符合心情的环境,得天时地利人和。而大部分时间,累了,忙了,又或是兴致没上来,便很久都不看一页。总之,阅读在我的生活中,可以说是调味品,但绝对还没到必需品的地步。
20、有一次,陈毅到一位亲戚家去过仲秋节。进门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自己渴求日久的好书,于是便不顾几十里跋涉的疲劳,一头扎进一间空屋子里,兴致勃勃地读起来,一边读还一边用毛笔作笔记。亲戚几次催他吃饭,他都舍不得放下。后来,亲戚只好把蒸好的糍粑和糖给他端到了书桌上。糍粑本该蘸着糖吃,谁知陈毅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书上去了,竟然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21、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22、我一般上下班在地铁上的看书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开车的原因是因为:第一上海路况太堵,第二可以花空档时间阅读。另外,就是睡前会阅读一刻钟到半小时一些轻松读物。
23、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一天,我写完作业,便捧起一本《西游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页,两页,三页,四页……,我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不一会,我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论外面声音多么嘈杂,我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一动不动,毫无察觉。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和我的书。
24、 从这次孩子们的文章来看,确实,孩子们在阅读中都有所成长了。当然,有的孩子有意识地把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精神的成长写出来了;有的孩子没有明写,需要读者自己感悟(前者会好一些)。
25、 “我记性不好,但每天都在看,可惜什么也记不住,人家就问我,那你读书有什么用?可是人每天还吃饭呢,随后进入正常的新陈代谢,那还有什么用?但是我知道我吃过的饭菜都成了我骨血中的一部分,读书亦是。”
26、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面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27、沈震宇 沈道初:《孙中山的读书生涯》,《领导文萃》1997年第2期。
28、 六七岁时,我便自己看起那些简单的图书,如:《小尼克的故事》《小英雄彼得潘的故事》《海滨城堡》等等,这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着实迷人,我读得津津有味,很多故事我都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
29、 本文最精彩的是对前后两次阅读《西游记》经历的描写,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
30、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31、 轩轩此次周记构思与众不同,轩轩是单讲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故事。从听爷爷讲到自己看,从半懂不懂到与主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最后还有自己对“好故事”的认识与理解。
32、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33、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4、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35、 再有就是八岁时遇见的益友《佐贺的超级阿嬷》了。作者是日本的相声演员岛田洋七。这位益友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很小的时候被送到郊外的阿嬷家生活后的种种细节。这是非常快乐的一本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欢笑声。生活赤贫的小洋七和阿嬷快乐地生活着,他从来没有因为贫苦而自卑,而是从小到大一直乐观开朗,即使再困难也总在欢笑,这都是阿嬷的功劳。这位益友与我分享了永远让自己快乐的小绝招。
36、 大约过了两三年,我有了一些带简单文字的绘本书籍。我能从丰富生动的图片中猜出主要意思,一天就能看上20多本。把书都看完了,我也能很耐心地重新再看,每一次都能看出不同的内容,感到不同的味道,真是百看不厌。于是,爸爸就买了一个大大的书橱,从屋顶到地面,总共五层,里面装满了不同的书。我感到很兴奋,很激动。
37、这一时期孙中山的著作汇集成《建国方略》出版发行,包括《孙文学说》,又名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又名物质建设,以及《民权初步》,又名社会建设,这本书写完最早,于1917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当时的书名是《会议通则》,主要内容是公民集会、结社、开会、提议案付诸表决而设计的规则和程序,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
38、关于读书写作,叶部长最喜欢讲的两句话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叶部长解释说,白天时间属于工作,那就多走进基层、多干活、多讲话,讲话也是领导的工作方式之一;夜晚的时间属于自己,那就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确实,琢磨琢磨这两句话,简单、直白、通俗、深刻,而且还押韵、好记忆。这两句话,我都烂熟于心了,因为这两句话深刻影响了我。
39、 文章一开头就从“我”的阅读历史开始。依次讲“我”五岁时、六七岁时、八九岁时和九到十一岁时的阅读历程。还是很不错的!
40、 我最早的读物就是一些绘本,里面往往一页全都是画,只有几行字,比如说《大卫不可以》等绘本。刚开始时,我还对这些绘本十分感兴趣,可是看多了,再也不愿看了。
41、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42、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43、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44、 我逐渐领悟到:读书就像爬楼梯一样,越到上面就越困难,会有很多人跟不上,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能够坚持,有毅力的人。
45、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46、结果他年年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出色的经济学家。小兄弟姐妹们,你们听了这些名人读书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话说:“少壮不发奋,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领悟,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7、 上了幼儿园,我便可以独自读一些文字多的绘本和课本了。课本是一个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的,里面开始有大段的文字描述,我的识字量也伴随着阅读量的提升,逐渐地提高了。
48、 现在的我依然爱读书,每天吃完晚饭后争分夺秒地看一下书。但也是因为爱看书,会把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些事情一拖再拖,惹得爸妈催促、唠叨,嗓音分贝提高,甚至于有爆血管的危险。虽然这些让我感到烦躁与苦恼,但是我依然愿意与书漫游。
49、这些改变使我与更多的数学故事结缘。去年,我又有幸加入了刘旭亮初中数学“名师+”研修共同体,紧锣密鼓的学习让我们每个人都倍感充实。刘老师要求每位成员要多读书,还专门列出了必看书单。怀揣着做一名有文化的数学老师的梦想,这一年,我认真地教学,认真地读书,养成了与书为伴的习惯,开始享受周末午后看书的宁静,沉浸于每晚入睡前要静静看几页的安宁。我清楚得记得自己读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时的心潮澎湃,惊叹作者竟能把读书这件事做成事业。读陈永明老师的《数学习题教学研究》时,我又被四种命题联想系统深深吸引,它让我重新思考在教学中小技巧与大智慧孰轻孰重,真正开始扬弃小巧,落实中巧,追求大巧。去年暑假妈妈住院的那段时间,我回老家去陪她,得以有一小段空闲的时光。在病房里,我静静地看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书中每一个例子都那么有感染力,每个例子后面长长的读书笔记是我彼时的所想所悟。我把这些读书时的所感所想分享给妈妈,她欣慰我终于学会了读书,鼓励我说: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50、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51、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52、姜义华:《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3、沈道初:《略论孙中山的读书生涯》,《学海》1996年第6期。
54、 尼莫的构思与众不同,从“阅读伙伴”的变化反映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成长。史老师喜欢这篇文章。
55、又一次,孙中山在演讲民权主义的时候,记录稿中有一段文字,邹鲁看不大明白,便拿着记录稿去见孙中山,请孙中山把这段内容再给他讲一遍。孙中山接过原稿,问邹鲁看不明白的是从什么地方起,到什么地方止,邹鲁指出后,孙中山不假思索,立即把这段删了去。邹鲁没能领会孙中山的用意,心情立刻紧张起来,急忙请示孙中山为何这样,孙中山说:“不要这一段了。”面对邹鲁的疑问,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学理虽然非常深奥,却要使凡是识字的人个个都能看得懂,这样,我的主义才能普及民众,然后才能望其实现。假使连你都看不明白,那看不懂的人就不知有多少,所以把这段全部删去。”由此可见,《三民主义》蕴含着孙中山用浅显的文字宣传他高深主义的良苦用心。
56、 文章先是以总起的方式说明自己对阅读的认识和理解;中间部分以时间顺序详细介绍自己的阅读史,从中反映了自己阅读内容与阅读能力的不断攀升;最后借由爸爸之口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7、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 上一篇:精选网络情话大全浪漫情话(37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