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46句文案)

时间:2023-10-06 09:43:39

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1、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2、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3、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诸如教培行业的大整顿,在过去课外培训K12被资本涌入,就是由于其刚需所产生的高利润,但这样的教培投资是否真得有利于社会进步,学生素质的提高,可能并不是。

4、浙江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三智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澄清阳明心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的主题演讲。他从“阳明心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良知’本体的公共性”、“‘无善无恶’与公平正义”三个方面对王阳明“实践哲学”做以解释,借以澄清阳明学研究中仍然可能存在的某些误解。

5、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6、王阳明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种到达了大放光明的状态的心,就是复位到先验的“良知”之中了,就是把潜在的“良知”的种子,栽培成型了,就是“致极良知”了。

7、我们中华民族把隐恶扬善作为美德,真正能做到隐恶扬善也不容易,否则也不会有“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说法。我们的新闻媒体一直遵循这个美德,也确实有好处。

8、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9、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0、我刚毕业时在俄罗斯海参崴工作过几年,那里有份《海参崴报》,每逢周五出版,每期有半个版面的警情匪情通报。当时苏联刚解体,社会秩序混乱,军队中不少枪支流出了军营。有一次,我们聘用的司机一包兜来四把手枪,每把要200美元。司机是驻军纳霍德卡的团政委,苏联解体时政委这一角色全体失业。一个东北人为了看守仓库,花89万卢布(通货膨胀一万倍)买了一把冲锋枪,他还展示给我看。有一次傍晚,我被人跟踪,我走到一个背靠墙的地方,从兜里掏出嘎斯手枪,一比划,那个不良青年悻悻地溜走了。社会上经常有抢劫杀人的事情,报纸上经常公布这类信息。房东说,为了三千卢布(能买三个大面包)就有人愿意杀人。果真有一天晚上,年纪轻轻的房东沃罗加在从车库停车回来的路上被抢劫了。

11、问: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在传习心学的过程中,你自己参悟了哪些道理?

12、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3、◎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千呼万唤归孝道"此名学习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等幸福指数,一切内容皆由爱神新月老师编辑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习共进步吧!

14、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15、“事上勘磨”,这是管理实践的法则,就是要从事上炼心,成就定心之法。王阳明说,每天遇见的事情,都是养心定心的好机遇,每件事情都在打磨你的心,不要去回避问题。

16、最基础的是最后一条,“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意思是即便是知道自己在一年后将离开人世,也不改变向善之心。

17、刘伟见:第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王阳明曾说,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圣人心如明镜,而常人心如昏镜。前人所谓格物,是以镜照物,但是用昏暗的镜子能照出什么东西呢?先生所谓格物,是打磨镜子,使之光亮如初,这样的镜子才能照应万物。因此管理者要先学会把心擦亮。

18、一是拥有外在的东西不意味着今后的成功。王阳明一生曲折,人生充满挑战,处处似安而不安,安在何处,还需自己辨明方向。

19、如上所述,“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既在价值意义上强调“良知”为价值本体的绝对中立,是价值正义之本原,又在存在意义上强调了“良知”自体之无私的永恒中正,是中道之体,因此“致良知”的实践活动,实质便即落实于生活世界中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具体事件的中正、正义总是体现于具体事物的现存结构之中的,因此“致良知”就必须要“事上磨练”。阳明先生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论述,实阐述了以天道的大中至正、永恒正义为“良知”本体之终极的本原性规定,而以人间正义的实现为人道的最高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儒学传统之思想精髓的创造性继承,并且是深具现代性的。

20、第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管理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在下属面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能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对手。

21、事上炼。王阳明在书院讲学,当地有一个官员经常听他的课,听得是手舞足蹈开心的不得了,课后跟王阳明讲,你的课太精彩了,我恨不得每天来听,跟着你修行,但遗憾我每天要上班没时间。王阳明就说,你听了我那么多课,怎么没开化呢?我有让你放弃工作修行么?官员一听愣了,难道工作的时候也能修行?王阳明一笑,其实工作即修行,就是“事上炼”。

22、还有一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深入到对象本身,只打着文化的旗号,内里完全不是一回事。是西方管理裁剪中国思想的变种。

23、圣人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称,就是内心这种良知。如果你觉得没有,那是被现实遮蔽了,被欲望、情绪、纷繁复杂的红尘遮蔽了。所以,心学就是让我们静心而坐,找到我们心中的那个良知,让我们事上练。找到它,呵护它,成长它,推扬它。

24、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25、一个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作为公民的社会公德心,倘使这两点缺失反过来只会摧毁这个社会良知的基础,造成一系列仇富和极端的社会问题。

26、刘伟见: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的确带给我很多启示。

27、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只是“数字”教育,而绝非我们社会想要的“素质”教育。

28、孙中山先生曾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9、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也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30、一个人缺乏价值支撑,则无法明白生命的价值存在。存世之人没有不怕死的,我们都在追求自己人生的不朽。但,只有将自己生命的这一滴水,汇入时光和历史的长河中,才不会被蒸发掉。否则,你即使是再饱满的一滴水,也终究被蒸发掉。

31、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之所同具者也。(《传习录中·答陆原静》)

32、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33、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34、曾有学生问王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我静坐时收放其心,也感觉蛮好的,一碰到事就不行了。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唯有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说,心上学要和事上练结合才能立得住。

35、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36、本报告由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健康财富管理事业部撰写,完全基于公开信息资料,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分析立场,以勤勉尽责的职业态度,坚持专业和深度价值研究,但不能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内容及观点仅供交流使用,对任何个人和机构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中包含的观点或估计谨代表作者迄今为止的判断,泰康人寿可以不经通知加以改变,且没有对此报告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责任。

3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在全球化格局之中,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传统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已经越来越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正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观审维度,“文化自信”正在成为一种社会主体意识,中国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事实上正在回归。阳明心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在某种意义上是居于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儒家学说为根本,普遍整合了道家(道教)、佛教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学说体系架构,体现出了相当宏阔的理论涵容度。“良知”在个体现实生活实践领域的经验表达,即是“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这显然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就总体上说,我们把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基于这一基本理解,我下面主要谈三个问题,借以澄清阳明学研究中仍然可能存在的某些误解。

38、这个心就是根本,它是万法诸相之源。所以,把握住了这个心,宇宙中的万法诸相皆可了然于胸。心头一念,便是三千世界。所以便有了王阳明的那句名言:我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同归于寂。我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过来,便知此花不在吾之心外。

39、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40、知行合一不只是一般所理解的理论联系实际,那只是“知”和“行”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明白知行合用万法之宗孔老夫子为例再合适不过了,阳明心学实际是心学的一支,而心学是儒学的一支。

41、《传习录》是了解阳明心学的重要窗口,但不是唯一。

42、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43、干事情,就要“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有三个境界,第一是用脑子想,叫琢磨;第二是用心去想,叫揣摩;第三是全身心地投入,叫着魔。三个境界,体现了干事的三个层次。喜欢琢磨的人,可知事物其表;喜欢揣摩的人,可知事物逻辑;着魔,则可熟知事物的脉络和经络。

44、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45、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