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马雅可夫斯基简介(50句文案)
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1、{20} 12卷本全集1940年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该社又出版13卷本全集。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派在中国开始变得不那么“反动”,逐渐从文艺思潮的负面清单里移除,加上当时“文学主体性”的强势提倡,批评家已无须讳言、遮掩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前面提到的1980年武汉研讨会上,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就是主要议题。后来进一步的观点是,苏联早期左翼文艺的探索也是很前卫的,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与现代派的前卫艺术之间并非总是对立关系。例如,倡导“假定性戏剧”的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既是未来派诗人,也是左翼作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等剧,有些是在梅耶荷德剧院演出的,有些就是梅耶荷德导演的。因此,有论者提出,未必一定要纠缠与未来派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俄国“白银时代”以及20世纪初文艺整体背景下考察。马雅可夫斯基的贡献是在“诗歌民主”的提出和实践上,刘文飞指出:
3、 ⑩ 马三立在相声中常将自己与马雅可夫斯基联系在一起。在《十点钟开始》中,有“马三立,就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几年之后再见着我啊,就不这样啦”!“我写,我写小说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等说法。
4、{3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译本在中国出版的情况是:1977年出版长诗《列宁》单行本;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的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飞白译);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卢永编选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另外,不少诗歌选本选入他的作品,如王智量的《德俄四家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⑥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670页的手稿复印件。此诗收入《沫若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中的《洪波曲·苏联日记》时,文字和分行均有改动。
6、{44} 然而,蓝英年可不这么认为。他将莉丽·布里克看作心怀鬼胎的“凶狠天才”;认为一定程度上她应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死负责(蓝英年:《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冷月葬诗魂》,第114—124页)。
7、不久后的一天,马雅可夫斯基来找利利娅,却遇见布里克夫妇在房中云缠雾绕,他们将马雅可夫斯基冷落在厨房,一任大诗人妒火中烧、泪流满面......利利娅还在诗人聚会上说,她和布里克各自早晚都会家外有家,但却不会毁掉现有的家,这使得马雅可夫斯基大为不解。
8、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9、{33} 1918年,初见马雅可夫斯基并听了他的朗诵,为他高大魁伟身材和他的创造力、气势吸引,茨维塔耶娃写了《致马雅可夫斯基》,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高过十字架和烟囱/经受烽火烟尘的洗礼/迈着天使长有力的步伐/真棒,世纪之交的弗拉基米尔!”(转引自谷羽《茨维塔耶娃心目中的马雅可夫斯基》,载《诗选刊》2016年第4期。)
10、{37} 刘文飞:《一个现代经典》,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23日。比较《旧约·创世纪》第1章和《好!》第19章的叙述方式,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它们都是“新世纪”创造主在完成之后的赞美;《旧约》的“神看着是好的”,与《好!》中的“是好的”“很好”不断重复并贯串整个叙述。
11、⑤ 先后访问过纪念馆的中国诗人、作家除郭沫若外,还有戈宝权、艾青、李季、方纪、刘白羽、戈壁舟等。
12、同时代人的茨维塔耶娃也讨论了这一性格、处境的冲突。她提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人”和作为“诗人”之间的“分裂”和矛盾。她说:“作为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连续十二年一直在扼杀潜在于自身、作为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年头诗人站起来杀死了那个人。他的自杀连续了十二年,仿佛发生了两次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两次——都不是自杀,因为,头一次——是功勋,第二次——是节日。”因此,马雅可夫斯基“像人一样活着,像诗人一样死去”{49}。
13、一个在孤儿院被杀死的小女孩,一个离家出走的厌食症少女,一个深陷婚姻危机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看着母亲走向死亡的女人,一个突然意识到和年轻情人年龄差距的同性恋老人。从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机到衰老与死亡,从友谊、亲情、爱情到背叛与仇恨,从孤儿院、医院、公园、精神病院到马拉松赛场,从霸凌、厌食症、原生家庭、爱无能到婚姻危机……恐惧与孤独,暴力与反抗,自毁与受难,在巴尔瓦的五部中篇小说中纤毫毕现。
14、 其实,阻挡不了的中文译介热潮,还是要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个时期,他被当作革命诗人的旗帜、典范对待,可以说,没有任何外国诗人在那个时期享有这样的殊荣。从1950年到1966年,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中译本不下三十五六种。除选集外,还有《一亿五千万》《好!》《列宁》等长诗单行本和《给青年》《给孩子的诗》等专题诗集。其中,出版频率最高的是《好!》和《列宁》两个单行本⑦。除专集外,各种诗选和报刊选入、刊载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难以统计。1957年到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五卷本,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它属于重点组织的文化“工程”,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有多达二三十位译者参加,包括萧戈宝权、余振、张铁弦、丘琴、朱维之、庄寿慈、王智量、乌兰汗、任溶溶、卢永、岳凤麟等人和北京大学俄语系学生。两千五百余页的五卷本选集,在80年代初做了调整、修订后,出版新版四卷本选集。作品翻译之外,评论文章数量也相当可观。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以及“文革”后的70年代末,报刊发表的评论、研究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除文章,不少诗人写了“献诗”。撰文作诗者涵盖当年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如郭沫若、戈宝权、萧艾青、巴人、曹靖华、刘白羽、徐迟、田间、张铁弦、赵瑞蕻、鲁藜、夏衍、林林、蔡其矫、何其芳、袁水拍、力扬、余振、刘绶松、方纪、臧克家、靳以、安旗、李季、严辰、李瑛、程光锐、赵朴初、邹荻帆、汪飞白、戈壁舟、李学鳌、韩笑……马雅可夫斯基被中国当代许多诗人看作是“导师”一般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旗帜。
15、 厦门市图书馆五一假期开放,读者须预约入馆
16、{34} 刘文飞在1993年和2011年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和118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分别使用了《我们和马雅可夫斯基相遇》和《再遇马雅可夫斯基》的题目。
17、利利娅和丈夫布里克是青梅竹马。他们相识的那年,利利娅是个13岁的黄毛丫头,布里克也只是个17岁的毛头小伙。布里克是犹太富商的公子,家在彼得格勒有大宅子。
18、利利娅从小跟着法国家庭教师长大,于1909年考入高等女子学校数学系,但她觉得数学索然无味,便转到建筑学院绘画和雕塑系上课。1911年,她迷上了建筑学,便跑到德国慕尼黑上学。1915年,利利娅又痴迷于芭蕾舞......她的芭蕾舞老师对她的容貌赞不绝口,说她双眼如碧潭秋水,嘴唇线条分明,棕红色的头发束在脑后,显得性感异常。
19、虚构作品中,《隐痛》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依然是女性被性侵后的生活。作者以文学手法揭示了被害女性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女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本书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人(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作者冷峻的笔法近乎残酷与惊悚,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20、内容简介:本书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21、⑧ 林贤治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作家和进步青年中是有影响的,出现了一些仿作;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田间,他的短促有力的诗行,显然是从马雅可夫斯基那里获得节奏和韵律方面的灵感”(林贤治:《真假马雅可夫斯基》,http://www.sohu.com/a/130751289_488308)。
22、一个激进的、处理宏大题材并热衷于历史概括的、“如同燃烧的火焰”的公民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依然存在。他作为“光明的使者和黑暗的宿敌”降临。这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基本上是采取他的姿态,他的诗歌观念和方式,也就是召回一个“赢得普遍认同的名字”,运用这个“专名”来抗击现实的“精神的沦落”和“异化的焦虑迷失于物质的欲望”,批判披上道德外衣的世界强权行为与逻辑,表达“对统一性或同质化的批评,对被剥夺者的关注,对失去声音和生存空间的忧虑”{36}。
23、不过,针对这位诗人被忽视现象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苏文学翻译家张捷就对有些人随便抛弃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忧虑、不满。1993年,北京显得冷清的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也透露了这种情绪。近十多年来,期待与“天使长”{33}般的巨人“再遇”{34},让他回归“世纪诗人”的位置的愿望愈发强烈。在一些诗人和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既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也是抵抗社会腐败和诗歌弊端的可寻求的历史支援。2016年,吉狄马加的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在诗歌界引起热烈反响{35},足以证明这一点。长诗征引了亚·勃洛克的话——“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在后世得到复活,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描述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后半叶的遭遇:那些“曾经狂热爱过你的人,他们的子孙/却在灯红酒绿中渐渐地把你放在积满灰尘的脑后”。长诗“论述”了马雅可夫斯基人和诗的历史功绩、现实意义,并宣告与“善变的政客,伪善的君子,油滑的舌头”扬言“你的诗歌已进入坟墓”正相反:
24、{14} 在《我自己》的1927年部分,马雅可夫斯基写道:“我继续当游吟诗人。收集了大约两万个意见条,现在真想写一本《总的答复》(答复那些小纸条)。我知道读者群众想的是什么。”(马雅可夫斯基:《我自己》,庄寿慈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25、但利利娅直到与马雅可夫斯基热恋三年后,才将真相告诉丈夫。她还对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俩相爱不会毁掉三人的友情。她还信誓旦旦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我和我丈夫之间再不会有性爱,我们的爱早已超越兄长之爱和母子之爱,这种爱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写不出来的。”
26、 {13} 参见蓝英年《马雅可夫斯基是怎样被偶像化的?》,《冷月葬诗魂》,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85页。
27、一个从不给迟到的乘客开车门的巴士司机;一个和地狱来的男人谈恋爱的女人;一个许愿和天使做朋友并得偿所愿的孤独男子;一个为了买玩偶被父亲要求砸碎自己存钱罐小猪的男孩;一个杀手被雇去杀一个世界上品德最正的好人……简洁、激烈,令人痛苦地好笑,让人惊讶地诚实,埃特加·凯雷特的故事犹如快照,以聪慧和睿智照出生活中隐藏的真相。
28、布里克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先在父亲的公司上班,后来供职于苏维埃国家安全部门“契卡”(国家安全保卫机构)的法律部门。他曾与马雅可夫斯基一同担任《公社艺术报》的编委,还筹措资金为马雅可夫斯基出版长诗《穿裤子的云》等。他俩还共同创作话剧剧本《广播-十月》并联合起草了一系列文学宣言。
29、卢那察尔斯基预言,“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将是不朽的,而“同貌人则不能不腐朽衰亡”,因为“金属的”的写作“标志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七十多年后来看,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一半没错,另一半则落空。确实,世界并不缺少温柔的爱情诗人,而试图表现人类历史“伟大时代”的天才诗人并不多。至于说到“不朽”,这可能让他失望。“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固然不朽(只是已经重新冶炼,质地已不大相同),而“同貌人”也并未腐朽衰亡:且在“召回”的行动里,后者仍在不断“咬掉了他身上的肉”,并有取代前者的趋向。
30、 ——《脊椎骨的笛子》(也译《脊柱横笛》)
31、我将戏弄它,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
32、果然,利利娅后来在生活上没有改变,她在马雅可夫斯基和丈夫布里克之间保持着“优美的等距离”。但好景不长,1924年,马雅可夫斯基感觉利利娅对他的情感在消退。不久,利利娅主动给马雅可夫斯基写信,说她对他没兴趣了,因为她爱上了苏联d务和国务活动家、国家银行行长克拉斯诺晓科夫,做了他的情妇。
33、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的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34、本书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在充满危机的现代社会,保持临界状态思考的意义。而与美军基地共生的冲绳,则长期生活在临界状态中,正因如此,小小的冲绳在不自由的历史处境里,冲破国家和主权的逻辑,迸发出自由的政治想象力。孙歌教授关注冲绳的思想力量,以此出发,进而重新开掘中日关系、东亚政治秩序乃至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
35、 {43} 玛格丽特·斯莫罗金斯卡娅:《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伟大的书信爱情史》“内容简介”,徐琰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6、不同的马雅可夫斯基“图像”,都可以在这位诗人及其作品中找到依据。问题在于对它们的各种解释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能把不同因素置于整体中分辨彼此间的位置和关系。
37、作为徐浩项目的首次沪上展出,展览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作品基础上融入全息影像技术,将系列中个别的物件转化成三维图像,期待与衡山·和集的观众碰撞出新的叙事和讨论。
38、电子信箱:1790347092@qq.com
39、本书作者预测了一场全球性爆发的病毒,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但事实上,这个预言中的病毒(尽管不是埃博拉)正在美国以及全球肆掠,而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现在与未来,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可能将长期处于思考与应对的行动中。本书是《血疫》的续作,书中的角色鲜为人知。然而,我们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前,始终能窥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病毒的蔓延或许就是未来之事的一个范例。尽管本书只集中描写了特定时间点上的少数几个人,但作者希望我们能够以此为窗口,看清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40、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41、在“一战”索姆河的战场上,托尔金写下了中洲世界神话的第一笔。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第一纪元终于走向终结。这三大传说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本书也是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编辑整理的最后一部托尔金作品。
42、在苏联,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不同声音消失了。他获得了生前肯定意想不到的荣耀——这荣耀部分是他应得的,但也给他带来悲哀(假如他还能够感知)。埃尔莎·特里沃雷令人信服地认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弹力”的人,他不会“固定在一个‘运动’之中”{22}。但“榜样”有时意味着被简化、修剪,按照秩序重新排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他因此失去“生命力的弹性”。帕斯捷尔纳克说这恐怕是“第二次……死亡”——这不是没有道理{23}。
43、来自深圳的青年作家林棹在《流溪》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处少女成长的丛林。既然是丛林,一定是险象还生之地——在情人,或支离破碎的家庭之间,主人公对于爱的探寻,也成为我们在俗世中迷惘的象征。
44、{27} 参见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1968年版;刘福春、岩佐昌暲编《红卫兵诗选》,(日本福冈)中国书店2002年版;王家平《疯狂的缪斯:红卫兵诗歌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45、馆藏地点:中心馆流通库飞鸽传书库集美馆区流通库
46、 专注剪纸10年,福建80后小哥的作品,每一幅都让人惊艳!
47、孙越,作家、翻译家。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俄罗斯联邦国立经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戈宝权外国文学翻译奖一等奖得主、中国“蓝盾”优秀文学作品奖得主、俄罗斯皇家协会圣尼古拉金质勋章得主。创作作品有《俄罗斯冰美人》(2002)、《细说普京》(2015)、《斯拉夫之美》(2018)、《俄罗斯独行笔记》(2019)等。翻译作品有《勃留索夫诗选》(1989)、《骑兵军》(1992年,2016)、《缪斯:莫斯科-北京》(2006)、《心灵河湾》(2013)、《牧首寄语》(2018)、《切尔诺贝利的祭悼》(2018)等。
48、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写了长诗《好!》。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他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长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而以抒情为主。长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马雅可夫斯基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创作。1929年创作的《赫烈诺夫讲库兹涅茨克的建设》、《库兹涅茨克人的故事》歌颂了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49、马雅可夫斯基也写爱情诗。在创作于1923年的长诗《关于这个》里,他反对在爱情、家庭问题上的小市民庸俗习气,向往新的家庭关系。
- 上一篇:精选心理学金句(19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