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苏格拉底代表作(67句文案)
苏格拉底代表作
1、当智者派到处以诡辩宣扬a和非a都同样可能正确时,苏格拉底似乎就是挽救这个混乱时代的定海神针。他和智者派一样关注认识论和伦理学,一样对权威持怀疑态度,但他在哲学立场上恰恰站在智者的对立面。他坚定地告诉我们,世上有普遍的真理和道德规范,人类理性可以认识它们。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和实践美德的典范。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一部鲜活展开的哲学教科书。
2、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3、5:欧•亨利,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近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
4、接下来詹老师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也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是柏拉图“理念”的雏形,但是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詹老师对普遍定义和理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并且根据《斐多》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自白说明了苏格拉底如何超越自然哲学家的局限而为哲学引入“善”的原则或终极因。苏格拉底为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或观念论(Idealism)开辟了道路。
5、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论述,而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活剧式的示范。他认为,得到可靠知识的可靠方法就是规范的对话和问答,即“辩证法”(dialectic)。
6、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7、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8、纳博科夫说,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作品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脊椎骨里神经系统最发达,最能敏感的感受到愉悦。在一种缓慢的柔光里阅读,每根神经都得到拨动,每寸心灵都得到滋养,身体的敏感部位仿佛被那些灵妖一样的文字反复抚摸。
9、1: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祝福》等。
10、1794年7月,拿破仑发动政变,因参加了雅各宾d的大卫,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同时期教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安格尔、柯罗、席拉尔等。1825年,客死异乡,享年77岁。
11、神赐予了人眼睛,赐予了人灵魂,使人成为了万物的主人,整个自然的系统,就是神以人的目的,为人设计的一个存在系统,人乃是万物之灵。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目的论,论述的确实精彩绝伦,苏格拉底的目的论,是上帝存在最早的思想雏形,是希腊文化影响早期基督教文化的第一人,为基督教的有神论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之后的有神论,也就是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都是苏格拉底神学目的论的注解。所有的注解,只为在逻辑上证明上帝的存在,基督教的一切存在,都建立在上帝存在的基础。
12、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13、他与孔子是相反的,孔子善于回答问题,而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他总是不断的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有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什么来判定?
14、4月20日晚7点30分,由中大哲学系举办的“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一季: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的第二场讲座于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詹文杰老师,讲座主题为“柏拉图的早期作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主持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
15、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16、所以神设计了这个世界,必须设计观众,设计了观众,必须设计眼睛。眼睛是娇嫩的,又必须设计眼皮来保护它,眼皮就像两扇大门,只有需要眼睛的时候才会打开,其余的时间都在休息,都在关闭。在看看我们的睫毛,就像两道门帘,两个屏障,它长得又细又长,神是怕风沙伤害了我们的眼睛,进而看不到了他的作品。再看看我们的五官,四肢和内脏,这是一个多么精妙的作品,如果神不存在,如果神没有目的,谁又能设计出这么精妙,这么和谐的作品呢?
17、《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18、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19、秋雨阑珊,夜凉如水,坐在回忆里总会获取些微温暖。16岁离开家外出求学,大学毕业后辗转几个城市,生活越来越好,但这似乎与母亲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工作之后,我还时常向母亲求教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母亲常说“先等一等”,或者“顺其自然”。但凡按照母亲的方法处理的事情,结果都比较好。“等一等”和“顺其自然”是母亲的智慧,但我至今也没有真正学会。霍金说:“宇宙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母亲身上就充满正能量。
20、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21、4: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
22、(著名思想)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
23、12:普希金,代表作《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
24、彼时,雅典已经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地方,他得到了两次申辩的机会,只要他能打动超过半数的人,就能得到赦免。但以小编的揣测,那时候的的苏格拉底压根没想为自己申辩,而是更想借助这个平台去放大自己的声音。
25、法国大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大卫(雅克·路易·达维特),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26、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读尼采是一种时髦,似乎不知尼采,各种沙龙是无言以对的。好像那时追尼采如同今人追周杰伦。
27、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1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29、苏格拉底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智上的谦逊,强调自己的“无知”。詹老师指出苏格拉底所谓“无知”和“有知”有其特别的含义,需要分析希腊语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的多义性来具体说明;苏格拉底并不是泛泛的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只是由于他关于“知识”和“智慧”有更严苛的界定,才常常说自己“不知道”某个事物或没有某种智慧。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知识主要是“专家知识”,而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他不认为自己拥有关于美德的专家知识,并且认为智者派之流声称拥有这种专家知识是对于“超人类智慧”的僭越。智者、政客、诗人和技术专家之类的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智谦逊而受到苏格拉底的诘难。不过,苏格拉底似乎陷入了某种思想困境,因为他可能同时接受这样三个观点:“美德是不可教的”、“美德是知识”和“知识是可教的”,而在《普罗泰戈拉》和《美诺》中,苏格拉底试图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难题。
30、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1、1:显克维支,代表作《十字军骑士》《旅美书简》。
3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3、这幅画让小编想到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十二使徒在画中也是形色各异,陪同着耶稣渡过最后的时刻。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苏格拉底与耶稣都死了,留下的是不朽篇章。但其实,苏格拉底本可以不死的。
34、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35、 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
36、这一方法的起点是对一切观点的怀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未经仔细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拥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头脑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可能来自某种权威或流行观点,也可能只是偶然进入了我们的观念,必须通过问答将它们澄清。问答往往从看似最显而易见的方面开始,最终迫使谈话人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认为确信的、简单的观点中自相矛盾之处往往暴露无遗。
37、2:托马斯•曼,代表作《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
38、6:张爱玲,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
39、定义概念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中十分重要。澄清观点的基础就是对其中的概念进行清晰定义,有了清晰的概念,我们才能准确地知道我们正在谈论什么。《欧绪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请欧绪弗洛解释“虔敬”的意思。欧绪弗洛说,虔敬就是“起诉犯罪的人”。苏格拉底说,我没有要你从无数虔敬的行为中列举出一两样,我是要你告诉我虔敬的概念是什么,正是它使得一切虔敬的行为成为虔敬。欧绪弗洛又几次试图描述“虔敬”,说“虔敬”就是诸神喜爱的,是正义的一部分等等,但这些显然都只是“虔敬”的一些特征,并不是它的本质。最终,欧绪弗洛终于落荒而逃,似乎承认了他并不清楚“虔敬”的真正本质含义。
40、苏格拉底与人们讨论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节制、勇敢等等。这正是他做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所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在讨论中谦和有礼、机智幽默,“同任何人谈话,都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保证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但却会在循循善诱中尖锐揭露出很多人们既有的或社会流行观念的错误。苏格拉底的谈话正是古希腊哲学精神的完美体现:不以灌输结论为目的,又不盲从任何权威和“主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中践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41、1:高尔基,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42、1:莎士比亚,代表作品《哈姆雷特》《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43、蒙特威尔第跨坐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交替的门槛上,然而“巴洛克盛期”乍到,又冲毁了这位伟大威尼斯作曲家所代表的乐派。在文艺复兴末期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还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和牧歌。
44、联系:邮箱yishuxueren@1com
45、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46、3: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47、他当众要求雅典政府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48、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49、久而久之,雅典人都讨厌这个智商奇高,口才了得,但总是爱秀优越的家伙。加之他生的丑陋(别被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骗了),于是更不为人所喜。
50、7: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
51、而苏格拉底的述而不作,是真的述而不作,是彻底的躺赢。他只管辩论,其他的事自有信徒和学生们去做,所以他比孔子还牛,他在西方人的眼里,类似于孔子在东方人心里神圣的地位,他们同为人类早期的精神导师,和伦理学的鼻祖。苏格拉底的神,既有造物之神,又有心灵之神的双重含义,他一生听从神的旨意。在神学方面,他吸收了传统希腊俄尔甫斯教的,灵魂不死投胎转世的思想,传统神学把肉体看做灵魂转世投胎的一个个驿站,而苏格拉底却把肉体看做困顿灵魂的囚车和皮囊。
52、他的求死之心极强,在喝下毒芹后还不停的走动,希望毒液尽快将他带向死亡。
53、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54、苏:好吧,现在假设我们将讨论限定在朋友上面。设想一个将军所带的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假设他告诉士兵们预备队即将到来,欺骗他们接受这一信念,使他们摆脱沮丧,并赢得了胜利。这个欺骗朋友的例子怎么样?
55、针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詹老师主要强调了“灵魂”(psyche)概念的重要性,因为苏格拉底使“灵魂”不再表示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精气和宗教意义上的神灵,转而表示作为理智和道德品格之承载主体的“人格”或“自我”,这样就为精神哲学或道德哲学开辟了道路。詹老师最后简要讲述了美德和知识的几种可能的关系模型,涉及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学说的转型。
56、3:村上春树,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等。
57、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58、《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59、于是,就有了后世雅克·路易·大卫的那幅画,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芹。
60、晚饭后读梁平的组诗《成都词典》,读着读着就开始想家、想陈年往事。那个雪夜,我踏着若隐若现的月光,走了二十多公里才回到家里。那一年,村里还没有通柏油路,但积雪并未融化,背着行李、踩着薄雪,经过一个个寒冷的村庄,到家时已经下半夜了。村里没有声音,也没有灯光,但积雪把村庄照得一片洁白。林哥家的老黑跑到桥头迎接我,老娘站在屋后的杨树下。家里的老屋坐落在路南沿,大门朝北开,门外有一棵合抱粗的小叶杨。无论离家还是回家,老娘都站在那里看着我,即便到了深夜也不例外。很多年后老娘离开了,我顿感自己成了孤儿。
6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我们了解他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一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一是柏拉图。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主要记载见他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而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很大部分众所周知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两个人的著作分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真实的”苏格拉底。一般认为,色诺芬的记载具有较强历史价值,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要更多地到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的思想,有多少真正代表苏格拉底,有多少代表柏拉图本人,又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作品更多代表柏拉图本人。虽然学界对柏拉图作品的时间本身亦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对话录中,《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欧绪弗洛篇》等是了解苏格拉底最重要和可靠的来源。
62、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画面。画中的苏格拉底右手准备接过毒芹,左手食指朝天,四周是一些不忍他死去的人,有的掩面,有的皱眉。
63、欧:那样做当然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是在谈论欺骗或者虐待朋友。
64、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65、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66、我们说过,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目的指向伦理学。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过上善的生活,而他对真理的信念也包括相信可以找到指导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理性原则。智者派举出不同文化中的许多不同习俗,以此证明关于正义和善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他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如外形、体力、智力等)并不能抹杀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社会道德规则的具体差异也不能否认正义和善的普遍概念。
- 上一篇:精选关于春节的句子摘抄(65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