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唯美句子

精选中华十大传统美德(46句文案)

时间:2023-10-25 08:54:20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1、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2、第九重恩,深加体恤恩。儿女有了苦,父母的心是什么样的呢?父母的心就是去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地担心,都希望这个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儿女,能够代儿女去受苦。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达到了这种程度,这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3、爱国:俗话说,先有国后有家,而后有个人,因此,爱国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传统美德。

4、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诚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己慎独是最能检验人道德境界的试金石,也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知识信条,是仁人志士们自觉筑起的精神和道德堤坝”,刘老师在这里也做了简单的说明。

5、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6、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7、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8、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9、“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10、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11、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12、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13、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14、“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15、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6、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17、  早在尧帝时期,中国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说法。在西周春秋时代,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逐渐形成。在孔子思想中,“智仁勇”作为君子的三达德,是非常重要的德行,孔子也提出了“仁礼忠信孝”等美德。与孔子同时期的管仲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看作治国的纲领,其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就是指儒家所应有的四种德行。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古代社会、国家的基本价值。因此“五常”成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基本道德,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到了宋代,大儒朱熹曾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民间称为“朱子八德”,作为做人修身的基本道德。朱熹说:“使吾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行日笃,而身无不修也。”1924年,孙中山对传统固有的道德进行传承转化,提倡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总结以上德目,今天我们可以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进行全面概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就是以中华十大义理为核心的道统代代承传。

18、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19、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20、  本书呈现给大家的圣贤经典,与信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贤经典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中,数百亿人民用生命践行而产生的智慧结晶,是历代圣贤生命体证的道德硕果,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检验、大浪淘沙而存留下来的金句。

21、对每一个帮助过我们成长的人,我们都要永远保持敬意和尊重。对于任何人,我们都要敬重。

22、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23、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不知道生产是不是顺利,如果遇上难产,就基本上会要了母亲的命。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相对顺产这个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个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有所体会。听说,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能把床上的钢管拧得像麻花一样,可见生儿女时的痛苦。

2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点的挫折,都会受不了,甚至都会情绪崩溃,缺少孔子的这种精神,需要不断地修炼。遇到优秀的人,向其学习,遇到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相互鼓励,遇到跟自己有差距的人,保持谦卑,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25、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26、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27、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28、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29、戏彩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30、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31、第七重恩,洗濯不净恩。母亲本来是天生丽质,非常地美貌,脸色很红润,精神也很好,手也非常地细腻,但是因为要经常给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结果自己很好的容貌,也就逐渐地改变了。一天一天地衰老,就是为了让儿女们能够渐渐成长,儿女能够成才,自己就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看父母的双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的手是很有区别的。

32、笃实宽厚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33、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34、永远不要看不起人,看起来很平凡的人,往往有很高的境界,很大的智慧,不可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可势力待人。

35、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中断,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亘古常新,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如何概括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核心价值思想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吾友云南师范大学陈杰思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中华十大义理,亦即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十大价值观。

36、《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3暮4,心怀2意。“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37、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8、“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39、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40、  “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41、“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42、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43、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44、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45、 仁义孝悌孔子曾说:“仁者,人也。”其实,不管对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应以善心对待,就像《弟子规》中记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确,社会上一些类似于“扶不扶”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争论不断。刘老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变换帮助的方式,而不是犹豫是否应该去帮助他人。渗入血液的善良不应该被抛弃,中华民族的善心不能被忽略。“孝悌”源于周代礼制文化的“尊尊”思想,即尊重长者。刘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的父母给了你差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失败的。”诚然,孝是衡量一个人人性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底线。《弟子规》中有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不必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对父母说“早安”“晚安”开始,让父母安心、开心便是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