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余光中的诗歌特点(63句文案)

时间:2023-10-29 10:19:41

余光中的诗歌特点

1、    余光中的诗中,母亲占很大的比重,这一首诗作于母亲亡故后不久,体裁近于古赋。第一段“魂兮归来”的复沓,像是要把心血都呕出来一样地悲痛、昏乱、追寻和召唤,用古人评诗的话说,“笔力甚横”。“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这一句,让我想起龙应台写母亲时也曾说道“她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

2、原书的评注是“在西方工业的包围圈中,最大的失落便是自己古老豪壮的大文化血脉不值钱了”“昔日的骄傲等于零”。确实,我们从来为自己古老的文化而骄傲,但这份骄傲有时会让我们止步不前。我想,先人确实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没有资格以此为由沾沾自喜,我们真正的骄傲应该在于自己的坚持、能力。我最爱的是这首诗中“孵一窝武侠小说”一句,实在与我相近。诗人另一首诗中还有“我去孵了一个下午,半只灵感也孵不出来”的句子(他孵的,是“盘古的鸡蛋”般的卵石)。这让我不禁觉得这位“大家”也有郁闷、无奈又可爱的一面。

3、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4、 这大概是余光中先生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了。诗调抒情、温柔,但第三段起,字字泣血。原书的评析里把这句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比,用了脂砚斋批《红楼梦》的一句“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哭”,倒是很贴切。最后一段,则更是触目惊心。台湾的人与这只与他们相隔一湾海峡的人们同文同种,他们的父辈或许就是大陆某一个省份的人,他们的名字或许还带着乡土的痕迹,他们的面容应当遗传了父母属于中国南方或北方的特征,但现在这份对于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有多少人记得?老实说,闹独立这种事现在的在世界上委实不少见,追求民主自由也都是应该的,可难道现在的台湾不民主、不自由?脱离一个放手让你发展的国家而去以来另一个,我觉得不可取。

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余光中先生一生都在奔波,这最后的乡愁,将感动我们每一个人。除了凭吊和怀念,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再重温他写过的诗和散文。这是他最后能说的,也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

7、“乡”者,故乡、原籍、出生之地。从狭义上来说,“乡”可以仅仅指代自己的故乡,即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是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又可作为两类看待——空间上的“故乡”和时间上的“故乡”。从空间角度来讲,与故乡相对的是他乡,而当我们放大整个空间视角时,故乡的范围也就随之放大了。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他乡”。而从时间角度来看,故乡往往交织了岁月的痕迹与时间的记忆,这类不可回溯的事物最终成为人们在今后“求而不得”的执念。而在许多情况下,人所谓的“乡愁”总是将上述事物纠缠其中,难分难解。因此,一个人的“乡愁”往往是复杂多面的。一处故乡,一名游子,万般愁思。

8、第三类的书该是自己的作品了。它们包括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这些书中,有的尚存三四百册,有的仅余十数本,有的甚至已经绝版。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印第一本书时患得患失的心情。出版的那一晚,我曾经兴奋得终宵失眠,幻想着第二天那本小书该如何震撼整个文坛,如何再版三版,像拜伦那样传奇式地成名。为那本书写书评的梁实秋先生,并不那么乐观。他预计“顶多销三百本。你就印五百本好了”。结果我印了一千册,在半年之内销了三百四十多册。不久我因参加第一届大专毕业生的预官受训,未再继续委托书店销售。现在早给周梦蝶先生销光了。目前我业已发表而迄未印行成集的,有五种诗集,一本《现代诗选译》,一本《蔡斯德菲尔家书》,一本画家保罗·克利的评传,和两种散文集。如果我不夭亡——当然,买半票,充“神童”的年代早已逝去——到五十岁时,希望自己已是拥有五十本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家,其中至少应有二十种诗集。对九缨思许的这个愿,恐怕是太大了一点。然而照目前写作的“产量”看来,打个六折,有三十本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9、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

10、余光中先生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作品风格极不统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11、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com

12、——余光中的翻译生涯很早便开始了,只比他正式踏入诗坛晚了两三年。1952年,在台北的《学生英语文摘》上,他开始陆续发表英诗汉译作品。同年,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梵谷传》(大陆译为《梵高传》)也在《大华晚报》上连载。1957年,《老人与海》和《梵谷传》以单行本出版。1960年,他编译出版了《英诗译注》,由其译成英文的NewChinesePoetry也在台北和香港同时出版。1961年,他参与翻译的《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收其译诗51首。1968年,他独立翻译出版了《英美现代诗选》,收译诗99首。1971年,他将自己的部分诗歌译成英文,结集为AcresofBarbedWire(满亩的铁丝网)出版——这是他首部自译的诗集。1984年,他通过英语译本转译的《土耳其现代诗选》出版。1992年,他自译的第二部中英对照诗集《守夜人》(TheNightWatchman)出版。2012和2017年,他译的《济慈名著译述》和《英美现代诗选》(第三版)出版。除了诗歌、长篇小说、传记作品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和戏剧的翻译,如197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短篇小说《录事巴托比》,以及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

13、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14、焦桐对余光中的“乡愁诗”的发展分布做了如下的分析:“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母题,仅《五陵少年》中的〈五陵少年〉和〈春天,遂想起〉。大致从《敲打乐》开始升高乡愁母题,到了《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拔上了高峰,《梦与地理》以降,题材上的‘本土化’愈益明显,第十六本诗集《安石榴》(1996年)各种题材并陈,‘台湾心’的比重甚于‘中国结’。大致上,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安石榴》中勉强列入乡愁之作只有〈宜兴茶壶〉〈金陵子弟〉〈召魂〉三首。起初,乡愁还只是怀念,〈坐看云起时〉追忆江南,意谓目前生活的台湾,两个母亲分别在海峡两边召唤。后来,乡愁的咏叹,变奏为感时忧国的沉吟,对人的关注远远凌驾于对国的信仰。”余光中的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主题,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互通,回到大陆的次数增加,地理上的“乡愁”之感反而不再如从前那般,但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却是依然存在的。

15、  余光中: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不读文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何从吸收。不熟读古典诗、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已抵达怎样的深度、高度。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如果作者还通外文,而在恰当之处又引进方言俚语,那“八字诀”还可扩到十六字,加上“俚以见真,西以求新”。一位作者能掌握这么多语态,他的筹码当然比别人多,而文言正是一张王牌。

16、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17、本书精选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风铃》,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记录了余光中温情、敏锐的生命观察,也镂刻下这个时代的生命历程及这块土地的变化。

18、附识:文葩(BarbaraWenger),班上一女孩,日尔曼后裔,德国文学系,宾州兰开斯特人,常和另一同学贾军霞(PatriciaCarey)来看作者,并赠以兰开斯特的双黄蛋和新泽西州海边的连翘花。

19、(21)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二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20、  入乐的半格律体(或称半自由体)诗极少,多节的仅《火浴》一首,其诗节大体整体,但各诗节间不太对称,诗行偏多,谱曲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入乐诗歌只有一节,但内部部分诗行顿数和言(字)数一致,可算半格律体,如《当我死时》、《秋暮》、《发树》《让春天从高雄出发》、《雨声说些什么》、《向日葵》,谱曲及演唱时这些“歌诗”往往做重复数遍处理。

21、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22、——他的译著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译诗,尤其是英诗汉译作品。余光中参与翻译的《美国诗选》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很大影响,自1961年首版后,几十年间在两岸重印再版了十几次之多(大陆版198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发行)。增订两次、重印八次以上的《英美现代诗选》在华文世界也影响深远,对不少诗人的创作和译诗甚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陈黎曾说,“上大学时读余光中先生译的《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受益匪浅”;诗人陈进文也表示《美国诗选》和《英美现代诗选》对他有启蒙意义;学者单德兴认为,“不单单是对台湾,对华文世界,《英美现代诗选》都是蛮重要的启蒙书”。余光中早年译的只有37首的《英诗译注》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重印再版达九次以上,学者赖慈芸不无戏谑地评价道:余光中大概可以荣膺“最具票房价值的英诗译者”了。

23、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24、(17)《隔水观音》后记。见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二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25、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26、《乡愁》中的余光中是有情怀的。而其他更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极具诗性和审美的余光中,可能更接近他本人。

2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8、余光中被认为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歌题材与风格多变,因此很难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特色,但分析他流传较广的几首“乡愁诗”,如《乡愁》与《乡愁四韵》,就会发现这类乡愁诗的语言简洁质朴却又不失意趣。尤其是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乡愁》,让人不禁联想起人们自古至今都广为传诵的李白的《静夜思》。余光中认为优秀的现代中文,应有“文言文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诗歌质朴易懂,也就扩大了接受者的范围。同时,除了诗集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外,余光中的“乡愁诗”有相当一部分被谱成了歌曲,而他也十分重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他在《白玉苦瓜》这本诗集的后序中提到“凡是成功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位不是在音乐性上别有建树的。”他认为歌“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迳”。他的《乡愁四韵》《民歌》等诗都曾被谱成了歌,广为传唱。此外,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乡愁诗”,其他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越来越方便。

29、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30、“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1、正如现在许多人所意识到的,余光中的“乡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他的“乡愁”还在深深凝视着深厚绵长的华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地理与历史的“文化的乡愁”。“……中年人的乡思和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白玉苦瓜》自序)

32、怕冷。怕冷。旭日怎么还不升起?霜的牙齿已经在咬我的耳朵。怕冷。三次去美国,昼夜倒轮。南来澳洲。寒暑互易。同样用一枚老太阳,怎么有人要打伞,有人整天用来烘手都烘不暖?而用十字星来讲脚,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

33、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34、散文家;《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有一首歌》;《江山有诗》。

35、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迁居台湾,就读于台大外文系,在这里,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前辈梁实秋的鼓励和肯定。

36、袁枚写诗,把生女儿说成“情疑中副车”,这书袋掉得很有意思,却也流露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照袁枚的说法,我是连中了四次副车,命中率够高的了。余宅的四个小女孩现在变成了四个小妇人,在假想敌环伺之下,若问我择婿有何条件,一时倒恐怕答不上来。沉吟半晌,我也许会说:“这件事情,上有月下老人的婚姻谱,谁也不能窜改,包括韦固,下有两个海誓山盟的情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凭什么要逆天拂人,梗在中间?何况终身大事,神秘莫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就算交给21世纪的电脑,恐怕也算不出什么或然率来。倒不如故示慷慨,伪作轻松,博一个开明父亲的美名,到时候带颗私章,去做主婚人就是了。”

37、余光中的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写出了一种独特、微妙的父爱心理,充分渲染和发挥了一种许多人心中都有此体验但又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人生况景。这篇散文境界的产生,得力于那个核心意象的创设,以及围绕着这一核心意象的创设而生发出来的一系列饶有情趣的“比喻式叙述”的细节群。

38、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39、虽然余光中的诗歌具有音乐性,但这不是他的所求。他的诗,更多是以感情和思想取胜,而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乡愁,也有人生的焦灼,也有在诗歌之途独步探索的孤独,有时候,也会带着一丝先锋气质。

40、世纪八十年代后,余光中先生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41、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这种事,总是里应外合才成功的。当初我自己结婚,不也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42、未读君相信,在“乡愁”之外,余光中先生还有其他的闪光点值得被大家铭记。

43、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答:(1)(2)(3)

44、未读君特意选了两本书。希望我们在重温经典的时候,也可以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余光中。

45、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

46、余光中老先生的名满天下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必然,当然,这不是否定老先生的成就,而是说他赶上了一个时代,在那个年代,两岸的人民都想要和对方把酒言欢,但是百思而不得,只能企望有人能够用诗歌记录下来,余光中的乡愁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个浅浅的海峡阻断了无数异乡人的回家梦,却成就了余光中老先生在诗词界的地位。

47、中心思想:《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48、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他乡”。

49、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娱弄笔法,不同於一般默剧的滑稽。

50、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

51、“莘莘学子”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52、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53、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4、熄了引擎,旋下左侧的玻璃窗,早春的空气遂漫进窗来。岑寂中,前面的橡树林传来低沉而嘶哑的鸟声,在这一带的山里,荡起幽幽的回声。是老鸦呢,他想。他将头向后靠去,闭起眼睛,仔细听了一会,直到他感到自己已经属于这片荒废。然后他推开车门,跨出驾驶座,投入四月的料峭之中。

55、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56、(1)《安石榴》后记。见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57、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58、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

59、痖弦先生曾称我为“复辟派”。覃子豪先生以为我在向后转。……我主张扩大现代诗的领域,采用广义的现代主义。我坚决反对晦涩与虚无,反对以存在与达达相为表里的恶魇派。我认为,用现代手法处理现代题材的作品固然是现代诗,用现代手法处理传统题材的作品也是现代诗,且更广阔而有前途。……我认为,一位诗人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之后,应该炼成一种点金术,把任何传统的东西都点成现代,他不必绕着弯子去逃避传统,也不必武装起来去反叛传统。

60、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的诗,注重节奏感,利用节拍的轻重缓急、高低转和来更好的表达感情。也喜欢用典,这本来是古典诗词的传统,但运用在现代诗里,就显得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而且他用典不拘泥中西,如他的《沙浮投海》,其中“沙浮”是一个希腊女诗人,她爱慕菲昂而遭抛弃,最后投海而死。这首《等你,在雨中》的“姜白石”,则是南宋词人姜夔,他号“白石道人”,世人也称他为姜白石。

61、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余光中刻意用直白近乎民歌的语言、充满节奏的音韵和句式进行创作,结晶而成《白玉苦瓜》诗集中多首极富音乐美的诗歌,标志着他对诗歌入乐的实践由不自觉进入自觉创作阶段。他说“歌,正如发行刊物和举办朗诵会一样,也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径。当社会需要歌,好听又有深度的歌,诗人就应该满足这需要。”他与杨弦、李泰祥等作曲家多有往来,合力发起和推动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影响深远,这场运动也波及到大陆,推动了大陆文革后歌曲的发展。但余光中给两岸三地诗歌界及音乐界带来的启示还远未引起重视。余光中在1975年写就的《出版前言》曾提出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诗人与音乐家会有更壮阔的结合,以重扬大汉之心声。”近四十年过去了,诗与歌的结合还远未达到余光中的愿景,重新审视他的“歌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2、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