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人生感悟

精选对史铁生的感悟(92句文案)

时间:2023-11-07 08:55:55

对史铁生的感悟

1、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2、文章写了自从作者双腿瘫痪以后,他变得喜怒无常,自暴自弃,悲观厌世。母亲默默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悲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了解他,尽量让儿子发泄心中的痛苦,为了重新让他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母亲拖着重病的身体,推着他去看北海的菊花,结果在路途中晕倒,永远的离开了他。又一年的秋天,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他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一个秋天成了他对母亲永远的怀念。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个世界。一个生命结束了,一个世界也就消失了。可我想史老你不会你会一直活着,激励着我们直到永远。

4、文章里,史铁生提到母亲是总有一点懊悔的样子。在他母亲在世时,作者总是对母亲很不尊重,也不会去体谅母亲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铁生才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操心,无奈却已经失去了机会。这也提醒了我,要趁现在好好孝敬母亲,不要总和她闹脾气,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5、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对史铁生的感悟)。

6、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发表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尽管发表时没有标明这部万余字的作品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但由于它与史铁生个人经历与生命紧密关联,而被视为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被文学界公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作家韩少功认为,即使当年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7、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8、读完这篇作文,我不禁联想到我的母亲,她为我付出无私的、伟大的爱。记得一次,我在夜里突然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读后感6----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感(对史铁生的感悟)。

9、《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0、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11、如今幸好我那已经花甲之年的母亲仍然健康平安,我会祈求上苍让那为我操碎了心的母亲一如既往的健康下去,就如那首歌里所唱: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12、你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或许上帝是不公平的,二十岁刚出头的的你不幸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而你,依然乐观、坚强、阳光。“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正如你,那么真,那么乐观。“可敬之人,可读之书”网友这样评价你。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生活这条路上你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而你依然笑对生活,让一切一笑而过。与你为邻,我开始相信磨难让生命之花更灿烂,学着重新开始,不再被挫折打败,像你一样乐观、坚强。

13、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儿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儿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14、“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15、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16、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17、拜读了《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感想。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18、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

19、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20、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这本书中,史铁生写地坛来往的人,写母亲深沉的爱,写在苦难中挣扎沉浮的点滴……字字句句都是他对生命的体悟,是他对战胜苦难的理解与追求。

21、瘫痪后的他敏感多疑,自卑又有着强大的自尊。在地坛的日子里,他一次次与之对话。他其实是在反思,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些对话,让他重新思考人性、欲望和恐慌之间的关系,而他的内心也渐渐趋于平和。于是才有“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这样柔情的句子。

22、史铁生跳出了生与死对立的分界线,不必说他对死有多么深刻的思索,也不必说他对生有多么热切的向往,这些语句太空泛,没有谁能天生强大,能波澜不惊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身上是真实的起起伏伏,是心灵的生生死死,是在漫长的十五年中对自己的叩问。也许以我的人生体验还不能参透其中的奥秘,但我已经通过他的文字学会感恩生命的馈赠,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气。

23、幸运的是,我生于90年代,母亲尚健在。如今网络发达经济发展,母亲阅读的爱好终于得到了满足,而他的母亲……他这样说“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到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叫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枝穿过。”

24、史铁生第二梦想足球,他在«足球内外»一文里更将这种即使在绝境中还要继续的眺望上升到了生命的永恒的狂欢:

25、“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在对深沉母爱的无尽追忆中,史铁生坦言,希望借助文字来弥补年轻时对母亲的伤害,“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26、史铁生,牵动着的情思,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27、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古人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28、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不可以随意调换。

29、知行:一只妄想成为写作大神的跳蚤,在文字世界边缘蹦跶。

30、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史铁生《原罪·宿命》

31、而另一个原因,则出于母亲和我当时的状态。可能年轻气盛的时候总免不了跟父母产生矛盾。叛逆期的我也一样。读到课文里的史铁生,发觉他不像其他作家那样永远谦卑敬爱地面对长者。我似乎在“名人”身上看到了我等俗人的影子,有一种幻灭的快感。

32、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是说,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你要认命。因为谁是你的父母,你出生地点,甚至某些遗传的基因,上帝早就安排好了,你可以离婚,但是你无法更换亲生父母,无法更换亲生子女。因为你在大自然面前,只是一个微粒,无法改变地震,甚至车祸……

33、人的命运的不可预测的。心与坟墓,生命最终的归宿。死的事情无须着急,来到世上,死是唯一确定的结果,也是迟早到来的结局,不能拒绝也无可逃避。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怎样活,活着干什么?作者说这不是一下子能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34、爱情所以选中性作为表达,作为仪式,正是因为,性,以其极端的遮蔽和极端的敞开形式,符合了爱的要求……

35、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36、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37、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断表达对母亲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看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时。想想现在的母亲在我面前就像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一般,与我相处时太过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泠。

38、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

39、因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40、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

41、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42、当统编新教材大量增加课外阅读,名著阅读成为必考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迫在眉睫,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教师阅读。只有教师爱上阅读,对阅读有感觉、有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不会成为一句停留在嘴边的口号。

43、9部孩子必看的顶级纪录片,知识点满满,推荐收藏!

44、“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躁,常常摔东西,悲观厌世。母亲为了鼓励“我”生存的勇气,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带“我”去北海公园看花。“我”答应了,但母亲却等不但那一天。母亲生命里的最后一刻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45、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46、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史铁生《病隙碎笔》

47、“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书就像大多文人骚客的作品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个沉重的话题,却被作者以一种轻松的比喻那么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虚无感与那种处之淡然的感觉就这样渗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来死亡不过如此啊,原来死亡是给度过一生的疲惫的我们用来休息的节日啊,这种轻松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但细想起来却觉得其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畏惧死亡(可能只有极少数不是),因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个无尽的深渊,但这是老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面对它。正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一个人可以不辨生死,无所谓死或生,那么他终将会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

48、“看见了残伤,却摆脱不了春天”正如你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却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走出了世间最完美的`绝唱。与你为邻,让我成长,学着飞翔!

49、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50、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史铁生《灵魂的事》

51、"以0比9落后着,而且比赛已经到了第89分钟,这不是篮球是足球呵,就是说输定了,但十一个反抗者却仍然全心全力地踢着,忘生忘死地奔跑,他们的目的从来就不狭隘到只要求战胜对方,他们知道0比9和9比0都是那仪式中的一项启示,生命之途上的一步路程,而每一步路程的前面都是一样的无限,无限的困境和无限精彩的可能,这才是英雄的反抗者吧。尤其这时,如果9比0领先的一方也有如此领悟,不傲不怠,知道人际的胜负实属扯淡,此十一人与彼十一人都是困境的反抗者和精彩的体现者,这时,狂欢精神就全面回来了。已经开始退场的球迷不是真正的球迷,他们看不见是什么回来了,而依然呐喊或呆望着的球迷是神圣的球迷,他们知道。0比9是一个夸张。但狂欢精神是怎样回来的?从哪儿,和经历了什么才回来?如果它回来了,必是因为这样的发现: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我们是注定的困苦,和注定的爱与美的狂欢。"

52、(文学评论)流星之光也璀璨(随笔)幽微处的未读之书(散文)半窗烟雨

53、《我与地坛》的封面有着安静的蓝色,就像地坛一样,就像史铁生的心一样。

54、与你为邻,我在成长,学着坚强,给生活一张笑脸!

55、在七年级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叹他正值奋斗的时期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到尿毒病,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56、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57、不是林徽因对徐志摩不够爱,也不是徐志摩给予她的爱不够深沉,只是,林徽因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精彩。一个人最难得的便是认清自己的内心,而一个人最容易的事情也便是认识自己的内心。

58、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59、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60、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

61、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

62、初读《地坛》,有些感伤,有些无奈,有些同情,更有一些失望。再读你,慢慢体会那一份痛苦和坚强,让我记住了你——史铁生。

63、读到思乡诗想找一个情感共鸣,又不敢把他乡作故乡,总觉得户口本上的籍贯不是北京,就算离开那儿也不能管她叫故乡。而我真正的老家却只是父母的故乡而已,陌生的乡音,陌生的街道,我就尴尬的夹在中间,不知道哪里才是故乡。告别北京一年半了。四线城市快节奏的寄宿生活让我来不及思念。一周回一次家,这对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甚至一学期都不回一趟家的学生来说已是奢侈了。

64、对母爱是最无私、伟大这一点,史铁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这些平静如水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蕴含着饱满充沛、无私伟大的情感。作者并没有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也没有为母爱冠以宏大的命题,他仅仅是以一种内敛、安静的语调述说着母亲为自己做的一件件小事,塑造了一个默行的母亲形象,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触动。

65、《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66、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

67、多年前,读到《秋天的怀念》不以为意。那时,老师点我读课文,读到最后“咱们娘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班里调皮的男生哄堂大笑,格外不好意思,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可笑,现在再次捧起《秋天的怀念》,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潸然泪下。有些书,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没有相同经历的感同身受,没有曾经悲痛的岁月沉淀,永远都是模棱两可的看看。

68、最后作者的妹妹推着作者去看了花在一片五颜六色的秋花之中作者油然而生出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69、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70、失落的古园在时光中渐渐消逝,我听到那头传来一声叹息。

71、“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72、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生命!多少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为之探讨的话题。史铁生是静默的思考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从与厄运抗争中维护人的尊严到在精神超越中摆脱人生困境,再到摆脱现实功利性的束缚,创造并享受精彩的"过程"。字里行间里命若琴弦却又生命如歌。他在清风和闲谈般的不经意中如此叩问灵魂与生命。

73、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7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75、史铁生21岁下肢瘫痪坐上轮椅,到59岁去世,再也没有站起来。而且厄运连连,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不管他读了多少书,也不能让他像健康的人那样行走如飞。他沮丧、悲观,摇着轮椅一天到晚在地坛公园对着古树发呆,想着怎样去死。在这个时候,史铁生得出第一个结论: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76、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

77、“其实我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纪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而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78、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史铁生《灵魂的事》

7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80、之所以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杨花本不是被大众熟知的木本花卉。杨花太过卑微,在很多人看来根本算不得花。生于农村的我,在小时候常常踩着毛毛虫一样的杨花,跳跃、游戏。杨花存在于我斑驳陆离的记忆里,存在于幼时有些腥味的泥土和春天泛青的麦苗里。当在课文里出现再普通不过的扬花时,引起了我的共鸣。

81、而文中人物意象群的人生轨迹,和史铁生有着若即若离的相似性。在来来往往的行人里,在细碎的生活片段中,史铁生开始了对事业、爱情、亲情的思考,那位最有天赋的长跑者告诉他如何在事业上坚守,那对老夫老妻教会他陪伴的重要,那个漂亮却弱智的小姑娘让他明白,人要学会接受苦难……

82、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更多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83、在史铁生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高深莫测的语句,字字句句都是作者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那个在轮椅上与命运苦苦缠斗的年轻人,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境界。

84、史铁生的名字起得与其性格无比相配,他像铁一样的生命是那样坚韧,那样不屈,就像他母亲说的一样:好好儿地活下去,活出不凡,活出精彩。他就是我的偶像。

85、《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86、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87、他曾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而我想,他的欲望是根本不同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于那种普通至极的欲望。他的欲望背负着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蕴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灵魂的顽强,矛盾至极又相辅相成。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自己大写的人生。

88、《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灵魂自叙传,是他关于生命的独白”,也是他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礼物。在这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思,展现了他过往15年的生命感悟。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

89、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90、史铁生,知青,身体残疾。如果我遭受像他这样的苦痛,我该怎么面对,有时候会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种各种人生的弯路上,尝尽人间百态,这样才会体会到别人的难处,才会去理解别人,自己的心胸也才会变得宽广,但现在,“一个人只能唱他自以为真诚的歌,这是由他的个性和历史所限定的。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发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态味太多了,领略不尽,那我能少走点儿就少走点儿。

91、读完文章后,我受益匪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承受着诸多压力,也遇到过种种困难。然而,圆满丰厚的人生必将经历低谷与高潮。体肤之饿,筋骨之劳,心智之苦,看似折磨,却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