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爱情句子

精选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92句文案)

时间:2023-11-19 09:11:43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1、当时我也不懂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反复地听一个故事,直到看到书中说“是在不断地从故事里先是吸收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2、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爱就是土壤。用我们的爱,为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去塑造孩子。

3、第二个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这点是很多父母需要学习的。千万别拿自己的孩子比来比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和别人比。所以不要再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自己的孩子了。我们要清楚这一点,这些你认为是对他好的话,其实很多是你自己的希望和你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是不是有点自私呢?

4、作者海蒂·麦考夫是全球最畅销的孕产育儿书专家,他著有《海蒂怀孕大百科》《海蒂育儿大百科》等十余部作品,在美国销量超过3400万册,这一系列图书成为美国父母最信赖的怀孕和育儿书籍。(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5、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6、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7、正是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孙瑞雪把她在各地的演讲稿整理出来,把她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先后四次出版成就现在的这本书。

8、我们的整个发展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这样的发展状态,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就活了,就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我反思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刻都在转,虽然工作也井井有条,也能把家收拾得整洁、有序、明快,但这依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它缺乏自我成长。我们每一个成人,都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和儿童一起成长。

9、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10、16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蒙特梭利说,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所做的事情。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地形成他的内在品质的。品质只有牢固建立以后,才能为儿童意志所运用。

11、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12、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感觉。人的发展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相伴随,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受破坏,整个发展过程就不会完整。那孩子是如何来认识世界呢?开始的时候是通过感觉,通过感觉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然后在进行链接,产生认知。儿童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孩子感知那一刻,同时把概念放进去,而不是打扰和破坏孩子感知的感觉。

13、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14、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15、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反复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武断甚至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这会阻隔孩子认知世界的路。

16、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17、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18、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始于一无所知,并独自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

19、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同时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不是自己的,就都是别人的。

20、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21、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22、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23、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10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接受这个观念就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成人来建构;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期非常漫长,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说得短一点,可能是零到6岁,说得长一点,大概要到12岁。12岁还不能离开母亲,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龄是18岁。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1岁半,我们用1岁半到6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成人对他怎么说孩子的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1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真奇怪。但是,后来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表现出特别尴尬和难为情,还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将卵产在树权中间,幼蝶刚出生时必须吃特别嫩的叶于,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因为幼蝶对光最敏感,所以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幼蝶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比如语言,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在头3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我们不难看出,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说,儿童3岁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_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24、蒙特梭利说:“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25、只有通过这样丰富的内在感觉的体验,孩子才能逐渐对身边的事物形成具体的感觉,然后明确“苹果”这个事物在他大脑里的概念。

26、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27、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豆如何会伟大杰出呢?除非这个人改变这种观念。

28、于是我开始一本又一本地买育儿书,有的是冲着作者的名号去的,有的是被书名吸引的,反正那几年里,我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知识。

29、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30、第一种爱叫做父母没有长大。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不会付出爱的个体,他们自己都没有长大,所以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比如我们有的爸爸,下班回家,依旧只顾玩游戏,对家务不管不顾,还抱怨妻子有了孩子就不关心自己了。不但没有担当起爸爸的角色,自己还像个大男孩。

31、后来,我又拿起书本,希望借助阅读的力量,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妈妈。感谢《奶蜜盐》《让孩子大脑自由》等书的作者,是他们深入的研究、慷慨的奉献,让我和先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指导和底气。

32、一般孩子达到顺从有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半顺从半不顺从,相互交织。通常在三岁之前的孩子都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孩子从出生开始,他的行为都是遵从天性的,自我探索发展的。此时,如成人去干扰孩子,就是对自我成长天性的干扰,在这种干扰下,孩子将会表现出不顺从。如按照天性去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是愿意顺从的。成人的支持,需要符合孩子自我发展的天性需求。

33、看书名就知道了,这是一本指导家长如何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书籍。

34、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35、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了。

36、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有多重要?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自我。从孩子1岁开口说“不”开始,就是自我形成的开端,他爱说“不”,什么都是“不”。这个时候他不是想要和你对着干,而是他需要建立自我。当孩子把自己建构起来了,就会用下一阶段的时间把自我跟现实的外在世界搭建一个桥梁。我们的任务是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37、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38、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39、(第56期·教学)《与朱元思书》教后杂感/d娟

40、13儿童顺从与否同他具备的能力有关,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顺从的时候,我们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

41、不过,如果你想彻底掌握作者的这套育儿法,建议一定要坚持看完整本书,因为每个章节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喜欢跳着看书的懒妈不一定能全部看懂哦。

42、相反父母要有十足的耐心陪伴孩子一起做,听孩子的指挥,配合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从不断重复中得到充足的体验。

43、03顺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荣耀和快乐。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儿童是依据他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44、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45、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在千万家长心中,孙瑞雪就是“育几百宝箱”;主要代表作包括《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等,新作《完整的人》《自由中的规则》(暂定名)即将出版。

46、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47、孙瑞雪对她的孩子说:“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48、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49、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求的过于严厉,有些父母生活在原来的社会和教育制度之下,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包括了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一类陈旧的教育观念,所以他们对于孩子无论是优秀还是不优秀,通常使用的教育手法就是讽刺挖苦,甚至有的家长还体罚孩子,这些做法,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们非常容易的产生了逆反心理。

50、29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孩子最后不再看人,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法则。

51、自由的结果。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会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孩子就愿意遵守,就有了自我控制力,孩子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内在的智力越发展,孩子内心越平静,也越守纪律。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作为家长,我们要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在行为上要给孩子自由。

52、另外,《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也挺实用的,在这本书中崔医生结合一些典型临床案例介绍了不少婴幼儿日常护理、饮食与常见疾病方面的知识。

53、人的成长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爱,一样是自由。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

54、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55、紧急情况下,一定要打扰时,请学会说“对不起,打搅一下,可以吗?”

56、30蒙特梭利讲,顺从是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达到的顺从水平如此之高,因而最终成为成人的榜样。

57、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无力主宰自己,他的放纵和毫无章法,是自觉意识的丧失,是选择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欲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别人,他的行为正是长期压抑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由于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如果大人不承认这一点,认为孩子不自觉是为了更快乐,那真是太不理解孩子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一个人若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便失掉自由。”

58、我们曾憧憬过一种更完美的生活——人与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予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59、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60、这段时间工作很多,下班时间基本要陪孩子,只能抽出每天早上上班前的5-10分钟和周六周日的空闲时间来阅读。听起来是我乐于学习,实质却是这本书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决心要深入阅读——不仅是过一遍,还应该把其中的精髓整理出来记住、行动,还应该把这本书分享给更多的父母、更多的老师。

61、这本书我已经反复看过几遍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当你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火冒三丈时,当你搞不懂孩子在想些什么时,当你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孩子时,翻翻这本书吧,它一定会给你不少启发。

62、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63、美筱: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孩子能获得独立,必须得到大人和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下才得以形成的。

64、06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65、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这是在撒谎,可能会立即批评指责孩子,但是孙瑞雪只是平静地对儿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

66、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给予孩子良好的爱的环境?

67、05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果。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68、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干过这样的事情,指着苹果告诉孩子说:“这是红色的大苹果。”而孩子什么反应都没有,只是呆呆地看着苹果。

69、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就这样闯进我的视野,我当时就被书名震惊了,我想要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但是我渴望养出一个自由的孩子。

70、孙瑞雪说,用心灵和儿童对话,把儿童当儿童对待,而非是成人对待。她在儿童的解读过程中,认为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因为她认为智力的发展源于自身感觉的反复丰富和训练,而非知识的填充;她认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是童年时期建立的,这种认识将持续整个人生;安全感、独立性、自信都源自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需要的是自由。概括的说,也就是书的名字,给予孩子“爱和自由”。

71、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理之事。凡是包容、相信、盼望、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作者说,一个成人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作为家长,要明白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爱孩子的关键。在这里有一个误区,作者说,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对待,不可以让孩子特意的讨好,来得到爱。

72、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时期阅读了这本书。它像一根链条,把我以前零碎的人生感悟串联起来,让我更加理解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我的朋友和我自己。它让原本使我困惑不已觉得奇怪的事情实体化,初步了解了儿童发展的规律,相信以后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不一定能照搬书本知识,但一定能更从容的看待问题,学着用爱去解决问题!

73、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74、认知方法是实物教学法,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和身体去触碰实物,了解实物,这种方法产生的认知是更接近真实的,能更长久的形成儿童的身体记忆。

75、因四周半的女儿没人带,我只好带着一起去学习。我们每天早上6:20到会场晨读,晚上最早10:30才能睡觉,最迟一天晚上12:00才睡觉,4天3晚的课程,女儿从未迟到和早退,也很遵守课堂纪律。

76、今年3月初,我去上雷雅卿老师的《了凡四训》课程。

77、孙老师认为,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们落后了一个世纪。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出来的,可20世纪初这个教育观点在国际上已经开始产生了变革:儿童将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自己。可我们今天依然认为,教育以发展孩子智力、掌握知识为首要任务。20世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别在于,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地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这样一个观念要深入人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78、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79、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陋,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低。

80、他们的成长,尤其是头6年,不是成人教授的结果,而是依靠成人提供的环境自己建构的结果。这就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原因。

81、23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蒙特梭利说,最有害的莫过于丧失信心。童也是这样的,蒙特梭利说,如果儿童尚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那就更不用说顺从别人的意志了。

82、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83、父母是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更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父母应该首先明确定位,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越位不缺位。

84、如果你真的把这些书都读透了,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那我相信你肯定能把孩子养好。

85、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86、14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零至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绝不会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相一致。

87、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变成雨滴和雪花落入高山和大地;然后像雪山上的雪一样,融化了,变成一条小溪逐渐流淌下来;到了少年时期,这条溪流越来越大,奔腾跳跃,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时期,就汇聚成怒江呼啸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长江,水流宽深,波澜壮阔;等到了老年,就特别宽阔缓慢,蕴藏丰富的宝藏和阅历,最后流进大海。

88、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何让孩子乐意听父母的话,如何表扬鼓励孩子,孩子犯错了应该如何正确惩罚等,书中都用大量的例子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89、自由、美好、真实、自然。比如家里的环境,整洁、有秩序、简洁、明快,有生命的环境。每个人一旦处于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生命对于生命的感觉是相通的,和谐的,一种力量赋予和传递。儿童的能量来自于我们的爱,依靠爱获得安全感来发展自己。儿童的精神是纯洁的,不仅有自身有待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诚实的反映出家长身上的问题。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同时,作为家长,也要不断的发展自己。

90、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精神胚胎"。儿童在出生的那一刻,或者说在孕育的那一刻,大自然就给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它称之为“精神胚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密码。如果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精神发展模式,破译内在的心理密码,他便能创造和构建一个独立的自我。

91、这本书的适用年龄跨度比较大,作者记录了自己女儿从小到大的很多生活实例,并将自己的感想和心得体会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