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精选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100句文案)
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进步,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2、先生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3、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它衰落、死亡的结果。看看世间万物,倒也确是如此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和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无一例外;人类社会中的国家、朝代、阶级、政d也都一样。科学家们说,太阳也会在几十亿年或上百亿年后“死亡”,地球当然也会“死亡”,它的最后期限是太阳死亡之时,它的最早时间大约会是人类的核战、污染等的自我毁灭。当然,自我毁灭的可能是不大的,人类再利害也比不过自然。当然,也有可能在地球走向死亡的几十亿年里,生命由于地球的变冷变热等已有好几个轮回,我们这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生命史只不过是第一茬!现在科学家正在警告人类:要爱护地球,这确是很对的,好歹是能延长我们这一茬人类的存续时间啊!(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4、他听说巧珍已经却嫁给了别人,尽管如此巧珍还一直帮他张罗着让他去当教师,加林懊悔不已……
5、压力如何排除呢?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6、季老生前我对他以及他的书籍的了解也仅止于泛泛,关于他生病入院有所耳闻,却不曾想我对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反应如此之大。09年夏天的那个早晨我站在窗边对着报纸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泪。为了季老,为了生命的流逝,为了那一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也许吧。岂止是没有大师,在这个充斥着“秒杀”、“山寨”,甚至连真正的牛奶都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还拥有什么?
7、爬到一楼的窗口时,一株细小的爬山虎的腰被弄折了,她不能再往上爬了。
8、“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9、 文章第四章节描写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前,在清华园的一段文字,“诺大一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阴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幻齐。”但是这样美丽的景色反而映衬的他更显寂寞,因为“前面的鹏程万里,异乡漂泊;后面的亲老子幼的家庭,都离开我远远的,远远的,陷入一层薄雾中,望之如蓬莱仙山了”。
10、李嘉诚曾说:“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11、 例子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也就够了。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看到有一些学者,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有时候,甚至全世界都承认其为真理的学说,时过境迁,还有人提出异议。听说,国外已有学者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的。
12、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然而仍然感到困惑得很:短短一生几十年,能了解得了那么多玄妙的东西么?
13、季羡林年老时,曾被年轻后生请教何为人生?季羡林告诉他:不完满才是人生。
14、还有“d同伐异”“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15、天灾人祸的压力,是我们人类不可控的。例如: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即使杞人忧天,也没有任何意义。
16、拜读先生的文章,我们仿佛看到行走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洞察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仿佛看到了一位醇厚、朴素的普通人,伟大无需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他自身;透过文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世界及整个大自然。
17、关于人生,鲁迅先生曾说过:“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18、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集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注意,甚至逐渐遗忘了。我自己这个毛病比较少,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我举几个例子。
19、有人这样评价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20、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21、再看少平: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象他这样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
22、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早上起来不在床上挣扎,吃饭大口大口地吃,作业不停息地做,不抓来抓去地抓痒,这些时间肯定有用。
23、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被人口口相传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4、“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25、一代大师,这一生吃过的苦,经历过的难,心中本应怀有的怨,比我们常人更多。
26、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世的人?季羡林谦虚地说道,“如果真要说出我的一个优点,大概就是‘勤奋’二字吧”,“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类云云,多不胜举。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27、就拿那些寒门出身的人来说,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起跑线要比城市的人低很多,可他们还是选择跟命运抗争,用双手给自己和家人撑起一片蓝天。
28、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
29、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他本人为例,如果清华不派自己到德国留学,就不会有它后来的样子。
30、在读书方面,季老对我的影响不止止是“要读书,读好的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
31、本来各方面本身都很优秀的他,在县城一下子就小有名气了。这时候他高中非常要好的同学黄亚萍向他表白了,他跟亚萍有太多的共同话题,而巧珍只能跟他说些家里长家里短的琐事。他在心里分析了跟亚萍一起,意味着他有可能去大城市,但跟巧珍就只能永远的被束缚在这小县城了。于是他果断的选择跟巧珍分手,和亚萍一起高调的浪漫的一起了。但好景不长,他工作被举报,他又被迫得回到农村去。他和亚萍分了手,沮丧的回到了村里。
32、传递最权威的市南政务信息、提供最及时的市南生活资讯、展现最全面的市南人文环境
33、做人处事,处之泰然。季羡林老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三是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34、季羡林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既不攀附权贵,也不追求名利,他执着于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每日清晨4点起床,伏案工作,十年如一日。
35、出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中的《回忆陈寅恪先生》:“忝列门墙,言之汗颜。”
36、随着岁月的流逝,成年人吃过的苦、受过的憋屈、黑夜中的泪水、遭遇的打击。不知什么时候,被逼练成了生活的底气。
37、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38、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39、《我的人生感悟》又是仁者的散文,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轻柔,却在轻柔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长者之风。
40、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41、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42、在这一个月空余的时间里~终于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一开始觉得不怎么好?读完了才感受到这本书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确很平凡。感觉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相比,它就逊色许多。它既没有《西游记》那样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也缺乏《三国演义》那样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故事情节不如《水浒传》头绪纷繁,人物情感不像《红楼梦》缠绵悱恻··但是这本书立足于现实,通过复杂的矛盾以及纠葛,表现了农村城乡社会生活,也刻划了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43、因此,读好的书,就要从经典开始!所谓经典,千古传承,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无尽藏也。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多读先哲圣贤之书,少读流行无品之文。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的高度,才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蕴。
44、我们要像先生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勇于挑战压力,不断调整好心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直面生活的碾压。
45、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愿出卖尊严,奴颜婢膝地换取所谓的利益!
46、季羡林曾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47、我读了《人生108个感悟》这本书以后,看了《观念推进着社会进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48、掂量着我心中的想法,在无数次的揣度中,让我对你心生爱慕之情;不要让爱人只是用猜想知道你的关爱,而是要让对方时时感受到你的心意,这就是你用嘴巴告诉对方你的爱,还需要用行动来表达爱的程度。是啊,只会写自己名字的你怎么会明白这个现代的社会呢。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49、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50、小爬山虎兴奋起来,努力往前爬着,在第三扇窗子前,一个小姑娘在她身上系了个小铃铛;
51、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52、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读着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有着淡淡忧伤。虽然我并没有到达季老写这篇文章时的耄耋之年,但是这种情绪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53、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之妖也。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两极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标准进行简单分类。
54、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55、其实现在很多外表光鲜亮丽、意气风发的人内心的痛苦都让人无法感觉到。他们可能白天信心满满、仪表优雅的穿梭在高端的办公厅,但却在深夜里匆匆忙忙的赶着最后一班末班车。
56、季老在《成功》篇里说到,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个道理作为成人都不难理解,但现实生活中如遇失败,我们总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虽然这个话题说的很多,概括的经验也是一大箩,可今天对于浑浑噩噩的我无疑是一鞭子,一个激灵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无聊的我把季老的话摘抄如下,如果你也很空虚,不妨看看下文。
57、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不过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
58、他是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右手。刚开始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摔东西。哭、闹、剔了个光头来泄气。这都于事无补,事实就是事实,既然发生了,你就应该去适应,去接受这个现实。
59、时间就是胜利。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解放军叔叔必须及时地把握战机,不然哪怕错过一分一秒,都会招来可怕的后果。在熊熊的烈火中,消防战士早上去一秒,就可以减少一份损失。
60、《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于是就在县城当了三年的老师。但没想到被书记儿子顶替了教师职位,于是被迫回到了农村耕地种田。
61、有人会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得赚到无数的钱财,功成名就,然后受到别人的尊敬。如此,才不枉此生。
62、又有一位“学者”,对某一种语言连字母都不认识,却偏冒充专家,不但在国内蒙混过关,在国外也招摇撞骗。有识之士皆嗤之以鼻。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损人而不利己的例子。
63、文革他受尽侮辱,苟全性命。正是那个时候,写出了这一生的学术代表著作。
64、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残酷,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65、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集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注意,甚至逐渐遗忘了。我自己这个毛病比较少,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我举几个例子。
66、我认为生活中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家庭和快乐才是最最重要的。没有了家庭,何谈快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朋友的金钱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能在当今社会,金钱被世人看的很重,很多当代人很势力。好多走进社会的好友都劝我,赶紧在学校找个有感觉的女孩,社会上的女生都很势力。其实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他在步入社会后就很势力,那只能说明他在学校是也是很势力的,只是没有给他展示的机会。我始终相信,社会上还是注重亲情的人多。但愿等我步入社会,不要让我太过失望。
67、1935年去德国留学,正值一战后最艰难的时期和二战时的纳粹统治。
68、第二天开学典礼上,他看到昨日帮自己收行李的那个老人正端坐在主席台上,才得知其竟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69、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70、—————————————————————————
71、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佛典梵语中-am>o和u的几篇文章。1944年我在德国哥廷根写过一篇论文,谈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比如美国的F.Edgerton,在他的巨著《混合梵文文法》中多次提到这个音变现象。最初坚决反对,提出了许多假说,但又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最后,半推半就,被迫承认,却又不干净利落,窘态可掬;因此引起了我对此人的鄙视。回国以后,我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对Edgerton加以反驳。但在我这方面,我始终没有忘记进一步寻找证据,进一步探索。这些情况我在上面的叙述中都已经谈到过。由于资料缺乏,一直到了1990年,上距1944年已经过了46年,我才又写了一篇比较重要的论文《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m>u的现象》。在这里,我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证明了我第一篇论文的结论完全正确,无懈可击。
72、几篇散文都是幽默首当其冲,然后讽刺大军随之而至。欲修炼吐槽功底,可日观此书,夜观此书,饮食观此书,如厕观此书,如此苦练,必有所成。
73、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74、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赞季老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我也细细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诚,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
75、以前,我对一分钟不在乎,妈妈经常教训我,我总说:“短短的一分钟,在生活中有多少个啊!一会儿就是一分钟,有什么可贵的?”我做作业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个一分钟,结果总是时间不够用。
76、先生享年98岁,可谓高寿。如此长寿,与先生正确对待压力不无关系。
77、达克顿说过:“除了眼睛失明是不能承受的痛苦。其他生活上的任何打击都能承受。”可是到了60岁时,他的眼睛失明了。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失去眼睛也是可以承受的。人无论是生活的打击,还是天灾人祸的发生都可以承受。
78、先生的一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了全民族的人文精神;先生的一生,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展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绝代风骨,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
79、同样的生活、工作压力,人们有着不同的感受。
80、因为孤独的时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的时候,那时候的你思想自由、精神饱满,那时候的你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身边的一切也都很难干扰你,这样的你无疑是一个幸福自由的人。
81、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每次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进步了不少,然而现在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该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该引起重视的。
82、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看法是在看到他巨大的庄园之后便开始发生变化了,其实这是现实的,但是,最令我感到深刻之处便是,达西的贵族生活引致的傲慢性格,在后期阶段时有着明显性的变化,从一个傲慢的男士演变成彬彬有礼的男士,从而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失。所赋予的读后感,令我明白不同的时代背景所生活的人群性格也较为鲜明。
83、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
84、这本书是由52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极其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我们人生的纷纷扰扰。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85、如果从金字塔的结构来看,其实这世间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他们都只能活成时代的配角,连主角的人生都无法经历。
86、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
87、 《一生自在》是一部季羡林先生漫谈人生感悟的作品,有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以及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季羡林先生一生顺应本心,不为外物所扰,这份自在和坚持,正是我们所追求不达的境界。
88、至此只能停笔,只能写这么多。我只能发发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小小的议论,再写下去恐怕不伦不类,难以阐尽。这并不是我的懒惰,而是“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写在人生边上·序》)
89、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后过着独特的人生。只不过,有些人扮演着时代的主角,有些人扮演着时代的配角而已。
90、成年人的崩溃也不是一瞬间的决堤,而是日积月累的经历,也许爆发的原因只是一些很微小的事情,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就更崩溃,好像生活处处与我们作对。当一个人彻底的绝望的时候,那他的肯定内心肯定充满了很多的心酸和难过。
91、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92、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93、遇事也别太悲观,很多事情都会有转机的,只要找到那个方法就可以迎刃而解,那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开朗的心,乐观的面对事情很快就可以解决。
94、时间就是生命。医生在抢救垂危病人时,总是争分夺秒,不知从死神手中夺回多少人命啊!
95、时光荏苒,人生匆匆,与其在不快乐的沼泽里挣扎不已,不如自己拯救自己,从那个孤独的境遇中解放出来。
96、最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一生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绝不人云亦云。
97、有人会觉得,人活一世,就得做一些大事业,让自己青史留名,不让自己的人生虚度,不让自己的人生白活。
98、学业有成的季羡林,不顾加过战火和混乱,几经辗转取道,终于重回故土。在他心中,他有国才有家,才有根,落叶总要归根。
99、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上一篇:精选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60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