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69句文案)

时间:2023-12-23 11:34:19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1、儒家思想离不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颜子》中的颜回,从绝不质疑的尊师崇道,到“闻一知十”的好学善思,从“周游列国”到“箪食瓢饮”,“孔颜之乐”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华历代知识分子的学习路标。

2、原标题: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及其现实意义

3、虽然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儒学常常被纳入到西方哲学的学术范式下研究,但是儒学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的旨趣的差异,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李景林先生认为,与西方知识理论型态的哲学不同,传统的儒学可以称之为教化的哲学。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根本精神。(4)所谓教化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对于个人说,教化的目的旨在成德,对于社会说,教化的目的旨在化民成俗。成德不仅仅现代意义上的做个好人,其极致必要下学上达,以彻底的实现人格之挺立。

4、霸和王在现实中都是和秦皇汉武一样的倾权天下,但是究竟是为自己的私欲为权利而争霸还是为天下为发展而称王这是两个概念,我们知道这一点后就能理解儒家的现实,儒家的学以致用的意义了。

5、不过,有一些子女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过很深的伤害。在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是应该继续面对那个曾经伤害自己的家庭、留在那个家庭里还是在独立之后离开那个伤害他们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从《论语》所提到的“孝道伦理”得到答案。《论语·里仁》中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跟父母沟通去解决,去跟父母,跟以前的自己和解。

6、 (1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6页。 

7、再次,儒学提供给人一套伦理规范和行为原则,这是显然之事。对于超越者的体认并非仅仅是内心体验之事,必要在实践层面见诸行动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性规范。在儒家即是五伦之道。《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父子、君臣,这是儒家所言五伦之中最为核心的三伦。儒家认为五伦关系乃是本于终极的天道秩序。

8、二是后代读者解读有误,或是不求甚解、断章取义,让孝为己所用。

9、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10、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11、这个思即是反省和觉悟。《论语》中孔子对子路说六言六弊,其中之一就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朱注:“伤害于物”。对于一对象之笃信虽然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反省和理解,那么其弊端就会容易伤害到他人。这就是批评缺少理性精神的信仰所流变为的迷信盲从。比如二战时期罪行滔天的纳粹和日本兵,以至于今天极端宗教信仰的恐怖主义分子,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信仰,但是他们的信是一种集体吞没个体,话语和幻象吞噬道德心灵的迷信。

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4)

13、就社会来,礼仪教化可谓面面俱到,《礼记·曲礼》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14、依照对信仰四个层面的界定,儒学能不能作为信仰?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划分信仰的精英层面和大众层面。作为精英层面,信仰之实现可以为纯粹的道理,而作为大众层面,信仰则表现为一些世俗的文化的样式。这两个层面是内在一直的,精英层面是大众层面的核心。但为了说理的清楚,需分开来讨论。

15、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16、四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1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8、第信仰必须能够给出一套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所谓普遍化即这些价值原则能够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信仰不能仅仅是主观的心灵体会,对超越性存在的体会必须落实为一套伦理价值规范和一系列的行为原则。信仰者靠对这些价值规范的持守和践行来实现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

19、(16)贺麟:《五伦关系的心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宋代大儒张载曾评价“颜子一生,志在做圣人”。程颐也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至此,可以看出颜子以舜为榜样,并且身体力行践行“圣人之道”,从而实至名归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德行第一著称的又一圣人“复圣”颜子。

21、要把握儒家信仰的核心义理,最精要者莫过于《中庸》的纲领。《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毫无疑问,天命是终极的价值依托。“天命之为性”,性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此理非生命结构之理,而是人之所谓为人的价值根据)。天命之谓性,即是在人的命运之中,逐渐体会到天所赋予人的道德使命才是人生命的根据。率,即循也。自觉其“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循而行之,即表现为一些普遍的价值规范,所谓三达德(知仁庸)、五达道(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者即是。

22、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传到欧洲后,才有了批判基督教的欧洲文艺复兴。若无孔子,欧洲万古如长夜。

23、易中天先生也认为“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坚定不移的相信”,而“汉民族的文明特点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看似多信仰,实际就是无信仰,他常常把无宗教和无信仰并称。(2)不难看出,他们的立场和西方学者多有一致之处,即唯独类似于耶教的这种宗教信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依此信仰的含义,判定中国人没有信仰,亦并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信仰观念,已经受西方宗教的影响而导致了思维定式。他们的判断确多有不能令人心服之处。信仰是一个文化系统中最终的价值依托。若没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则根本不能成就有传统、有谱系的文化。

24、若从《易传》看,我们所理解之人文,不是在与天地之道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人文恰需要在天地之文的参照中来确定其自身的意义。或者说,超越性的天地之道,本为人生应有的一个存在维度。所以,儒家言人文教化,不是抛开了超越性的天道和永恒性地道以言教化,相反,必由人而上溯于其终极存在的根据,以天道作为教化立基之本。故《中庸》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25、(4)李景林:《教化的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6、孔子以及颜子一生的使命在于继承圣人道统,承续华夏的儒学文脉,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生死困顿、屡历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其志。为寻求体悟真理和大道,虽有万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如天地之厚德载物,泽被苍生之福泽四海。

27、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28、    于是,这两三年,我便组织学生建立学术研讨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的学术讨论。近三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研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他们研讨的成果学术性更强。我希望这样的阅读,在我余下来不到五年的教师职业化教学中,能够持续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供同道者参考。这样的阅读,更希望能给跟随我读《论语》的学生带来一些收获,在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中,起到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29、(8)朱熹:《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30、(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

31、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33、《论语》中孔子思想从对个人修身(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重视,进而达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引向了社会的这一高度。社会便是一个由无数的单个个体和这些个体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当今社会特别是d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我d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设的主要目标,更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生命力。“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地提出也体现了我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丰富养料的行为自觉。

34、所谓仰,即仰望、敬仰。《孔子世家》引《诗经》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仰即代表对某种至高价值或至高境界的憧憬。信义为实有于己者,仰为景仰其在外者。敬仰连言,其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恰体现了儒家道德性上学的根本精神。(13)仁为孔子所认可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几乎从不许任何活着的人以仁德,自己也不敢以仁圣自居,这似乎说明仁乃是遥不可及的超越的理想;然而,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看来,仁似乎又是最为切近的事情。

35、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36、  第“仁者爱人”,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涵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孔子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2)“泛爱众”、“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省刑罚,薄税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设法满足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制他们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7、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同时塑造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品质。“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8、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39、2020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人文纪录》栏目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颜子》中的颜回,是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也称颜渊,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于世。

40、所谓人文,即依照对人生之全面的省思和理解而觉悟的人性或人道。所谓全面之人生,即古人将人关联于天地视为一系统的、立体的存在,而不是把人隔离于自然之外来做抽象的分析。《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三才之道其实是内在统一而非割裂的。

41、 口号的东西咱们就不要喊啦!具体讲指导意义在哪里?相信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大学》里讲到的一句话,也是儒家人生观的一个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就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4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43、在当代司法实践中,有著名的聂树斌案。 1994年,聂树斌因自行车颜色与罪犯相同。被判处强奸杀人罪,1995年被枪毙。1996年,中国修改《刑法》。证据不充分时,法院应当对被告做出无罪的判决。 2005年,真凶王书金承落网。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复查。2016年,山东高院宣判聂树斌无罪。 (聂树斌案的真凶王书金)

44、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45、《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礼节之,亦不可行也。”(7)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仪礼》的说法,礼原分为:冠、婚、丧、射、朝、聘、祭,另加“七相见礼”、“军旅之礼”共十种。这些礼从国家组织原则到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克己复礼”“礼失而求诸于野”的主张。他的“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论断对于社会的规范仍起着重要作用。

46、  经历两千多年的洗礼,儒家提倡的孝道有许多地方被人曲解了。本文将从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起,从他“芦衣顺母”的故事为始看孔子对“孝”的真正定义和对孝行的要求,并简述“孝”意义发生变化、扭曲的过程,最后简单讨论“孝”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传承。

47、《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其内容深刻反映了孔子思想和儒学的宗旨,更应为我们世人所阅读和研究。《论语》之中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为我们所用,则会全面的促进我们社会向着一个善的方向发展。

48、西方语义的“人文主义”即humanism,一般翻译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此词在西方文化中渊源虽深远,但其义理之凸显莫过于启蒙运动。启蒙时期思潮中,人本主义多取与“神本”主义相对之义。追溯其思想发展之历史,西方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一反中世纪神学思潮中重视神,轻视人的态度,进而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推崇人的理性和个性解放。

49、《论语》开篇3句话,原来是人生的三种大境界

50、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5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52、 在国学、儒学非常热的今天,对于儒学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修身方式,我觉得很多人也并不是很清晰,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个人的一些相关的思考,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53、道家质疑(反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54、(15)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1页。 

55、颜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伐善,无施劳”。他提倡治理国家就要长期坚持仁政,不能过分加重劳役税赋于百姓,从个人的修身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轻易施加给他人以劳苦”。

56、(19)李景林:《教化的哲学》,第451页。

57、对于普遍的社会大众来说,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必形象化为神灵。传统的儒家最高的神灵即是天。如前所述,儒家对天神的理解中,人格性并不非常突出。但是天的内涵确实非常明确,即所谓“天道福善而祸淫”,“奖善而惩恶”。由于其人格性不突出,对天神的理解更强调其道理上的意涵,所以儒家的在终极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即它能包容其他宗教的神灵。只要这些信仰的终极存在者,其在道理的层面与儒家所信仰之天道相通,即一般不会排斥。这大概也是传统中国各种宗教和睦共处,亘古不见宗教战争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58、综上,我们说,儒学实际上是一套健全的信仰机制。以上,偏重于从儒学之义理的层面谈儒学所以符合信仰的含义。并且,在传统社会,儒学一直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下学上达,尽性成德的安身立命之道。就其对于社会大众的意义来说,传统儒学实际上一直充当维系民众信仰的精神家园的作用。并且对儒学的信仰实际也构成了传统中国人信仰观念的核心精神。

59、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以及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

60、复圣颜子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大多收集在《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后世诸子百家等著述中。颜子践行的“仁德”是同门中最理解并践行和发扬孔子“仁道”的弟子,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急需倡导的!

61、(土生书院)国学难懂,校训难懂,没关系,土生书院让你懂!

62、二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争端和历史延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63、《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赵歧《孟子题辞》),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乃至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具有深刻意义。“生生和谐”的人类世界正是我们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发展。儒家哲学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论语》更是我们传承儒家的一条途径,作为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我们还要批判的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孔夫子的思想光辉照耀当今我们这个时代,让古代优秀的文化部不随着历史的足迹而尘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64、在五伦关系之中,人们必须要坚持一定的伦理要求,《礼记·礼运》将之概括为“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就群体来说称伦理规范,就个人的行为来说,可称为道德原则,主要的就是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德性要求。而这些都是天所赋予人的德性,《孟子·告子上》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所与我者。”即是此义。

65、综上而言,儒学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其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所谓文化信仰,即以兼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文教化之理为信仰的核心。超越的天道、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人现实的心灵体验、世俗生活是内在统一的。当代学者有以儒学为人文宗教的说法。若其人文一词乃是在《易传》“人文化成”意义上使用,则与本文所言文化信仰无别。但是若在西方思想背景的意义上使用人文一词,则恐怕不能成立。

66、公元前484年,颜回跟随孔子重返鲁国,帮助孔子编辑出版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称为《六经》。颜子在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终身事师,不计事功,毕生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圣儒”精神,为中华传统道德和中华民族品格塑造了巨大的影响力。

67、宽,有宽则得众(《阳货》),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矣(《八佾》),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亦是宽。

68、信仰是一共同体文化之精神核心,是一时代价值秩序的拱顶石。其不仅仅关乎个人生活准则的安排和生活意义的安顿,也关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问题。美国是联邦制,州政府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美国的国家认同却从来无严重的问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基督教是整个美国社会的基石,可见,信仰对于国家认同的意义。这一文化现象应该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