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汤显祖牡丹亭原文(36句文案)
汤显祖牡丹亭原文
1、读完《建安七子集》,极有感触。建安七子开一代文学新风,然而短暂的昙花一现之后,其思想和文学晋朝并没有继承下来,直到唐朝才得以继承。与之相对,民国诸贤亦开一代新风,还是昙花一现,其思想和文学在大陆并没有得到完整继承。晋及南北朝时期,文士普遍不热心去补益治道,以文学为自适之物,今人亦如此,而且两个时代同样是儒道沦丧,崇尚物欲享乐。
2、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汤显祖牡丹亭原文)。
3、〔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4、 杜宝为丽娘找来家庭教师——陈最良。他是一位穷酸、顽固的腐儒,拼命教授丽娘《诗经》。在他看来,《诗经》从最开始便是“后妃之德”的体现,可《关雎》明明就是一首情诗,怎能被歪曲成“后妃之德”呢?正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杜丽娘的心门,她沿着原诗的本意去探寻,进而使心中“情”的种子开始萌发,才有了后来游园、惊梦等一系列经历。可以说,“理”的教条与约束适得其反,成了“情”的先导。
5、 然而,丽娘踏青游园,既是对大自然生命勃兴的礼赞,同样也是对自身生命毁灭的哀悼之词,造成这一切悲哀的根源是什么呢?正是反人道、反人性的封建社会。恰如后来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一样,在花神的引导下,她在“非现实”的环境中彻底解放了“情”,这同样是《惊梦》一出中极富特色的地方。作者在此,将浪漫主义的精神寄托在花神身上,花神既为人间带来了无限的美好春光,又是真爱的引领者与见证者。可令人惋惜的是,丽娘居然只能以“梦境”这样的虚幻方式来实现与“情”的交融,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更是她周身那个黑暗、腐败社会的最好写照、正如前文提到的,丽娘的“情”,是处于孤立状态的。
6、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7、《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第十出戏,主要描写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这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就是杜丽娘从大家闺秀走向叛逆的关键转折点。在前面的“游园”中写到杜丽娘终日在园中刺绣,跟着老学究陈最良学习。一日,陈最良讲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杜丽娘情思触动,在父亲下乡劝农之际,和丫鬟春香去后后花园赏春景。
8、吴梅:古今传奇,用故事之最胜者,莫如《桃花扇》;用臆说之最胜者,莫如《牡丹亭》。《牡丹亭》之杜丽娘,以一梦感情,生死不渝,亦已动人情致,而又写道院幽媾之凄艳,野店合昏之潦草,无一不出乎人情之外,却无一不合乎人情之中。
9、 此外,在这一部分中,也有着如诗画一般优美动人的曲词,也正是因为作者超群的语言功力,令整部作品在艺术上有着更深的造诣。
10、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11、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2、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从《牡丹亭》题词中的第一句话,便可以看出汤显祖的个人思想——至情。而对于杜丽娘这一带有作者本身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形象来说,便是“至情思想”的化身。
13、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14、创作背景:《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
15、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出,由标目、言怀到肃苑、惊梦、到婚走、骇变、到最后的圆驾为止。经过了近代昆剧的改革,改编成十二出的剧目,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16、(旦)听他说起,是我的娘也。(旦向前哭娘介)
17、《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18、(老旦叹介)自淮安,我相公是淮扬安抚、遭兵难,我避虏逃生到此间。
19、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0、(真珠帘)〔生(20)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鹧鸪天〕(26)“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29)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叹介〕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赖有始祖柳州公,带下郭橐驼柳州衙舍,栽接花果。橐驼遗下一个驼孙,也跟随俺广州种树,相依过活。虽然如此,不是男儿结果之场。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42)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正是:“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21、(老旦)则略靠远,冷淋侵一阵风儿旋,这般活现。
22、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23、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24、此剧在明末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25、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预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26、(净)你院子里坐坐,咱去借来。“合着油瓶盖,踏碎玉莲蓬”(下)
27、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也是他讴歌“至情思想”的杰出之作,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故事题材取自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并经汤显祖之手点石成金,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在审美价值方面,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作者的“情之至”理论,通俗地说,就是在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人的欲望。这一理论思想,既与明代“肯定欲望、宣扬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顺应,也是汤显祖本人的哲学思想之中心。
28、 但杜丽娘面对满眼的春景,并不一味地欢欣雀跃,而是在思绪之中隐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她的“可怜”之所在。同样,在《惊梦》中的第一曲,他又感叹:“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汤显祖巧妙地化用唐朝李煜的《相见欢》,将丽娘常年被困于闺阁之中的愁闷书写出来。而当她进一步踏入园中,不仅看到了春天的“姹紫嫣红开遍”,更看到了自己——“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更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深深知道,这美好的春天并不属于自己,以往不曾拥有,以后也不会拥有,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但就《惊梦》这一出,便深刻地表达出丽娘的可怜、孤独,这是“情”的孤立。
29、(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30、俞平伯:《牡丹亭》出,竟以荒远梦幻之事,俚俗俳优之语,一举而遂掩前古。盖其幽微灵秀,姚冶空濛,自成一家,独有千古,不特昔人屐齿所未尝到,即后之人亦难仿其颦眉也。夫曲,晚近之作,小道也,得《牡丹亭》而与诗、古文、词抗颜接席……吾谓《牡丹亭》非他,盖直接《诗》三百之法乳者也,思无邪之一化身也;是圣贤之心肠也;是豪杰之血气也;是才子之才、佳人之佳,兼此二者之无奈之情也;是能将闺门风雅,情性之本原,宛转曲折而书之,缠绵低徊而度之,明目张胆地而扮演之也。宁非天下之才耶?非天下之奇才而能如此耶?
31、往年何事乞西宾(102),(柳宗元)主领春风只在君(103)。(王建)
32、 又名《还魂记》,为传奇剧本,中国古典名著,由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作。该剧文词优美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昆曲代表作之是舞台常演剧目。
33、《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34、“点评”中加强了重点人物和唱词的分析,如在《折寇》中对陈最良的形象、在《遇母》中对杜母的心理、在《硬拷》中对柳梅梦的形象分析都颇有新意。
35、(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嚲,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
- 上一篇:精选牡丹亭原文拼音版(11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