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名言(42句文案)
黑格尔辩证法名言
1、众所周知,黑格尔出生在德国,他生在康德之后,是继后者之后,马克思思想出现之前,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哲学的结尾,又是现代哲学的开端之也是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之一。(黑格尔辩证法名言)。
2、法,梵语Dharm,巴利语dhamma,音译:达磨。源于词根√dhar (保持)。佛家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指主宰和支配一切存在(相)的内在(自持)的、根本的、唯一的、绝对的运行法则。因翻译版本不同或根据行文需求,也会被分别译作世法、诸法、万法、一切法。(黑格尔辩证法名言)。
3、在马克思的年代,要解决的问题是颠倒黑格尔的神秘外壳,肯定其合理内核并为我所用,今天高谈黑格尔的庸人们,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又倒了回去,恐怕已没有多少值得肯定的地方。庸人们大行其道,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庸人们进行揭露和批判。
4、笔者再重申一次,我不反对通过黑格尔来学习辩证法,进而进行学习《资本论》的尝试,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笔者也没能力禁止别人这么做,但是笔者绝不推荐把有限的精力花在这里,这是明显混淆了主要矛盾的学习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运用辩证法来对现实的存在进行研究,比死记硬背要强,这也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强调的逻辑研究的形式和内容统不是吗?
5、当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涉及了“意/宇宙大道”和“言”的关系,但是还没有清晰化;“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才说出了一些中国特色。
6、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7、在19世纪哲学家阵容里,单论影响力,估计除了康德和马克思之外,没有超越他的。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受到黑格尔影响最大的,可以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8、但是,苏格拉底吸引克尔凯郭尔的也正在于此。这位希腊哲人没有试图发展任何肯定的东西,而是有意停留在否定和矛盾中。克尔凯郭尔批判马滕森的狂热弟子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具体地说就是渴望“超过苏格拉底”。这种批判就这一点而言正是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通过否定的方式为哲学开疆拓土作好了准备,他扫除错误的信念,使哲学可以从根基向上建立。但是,苏格拉底从未越过否定,他没有认识到辩证法的肯定维度。因此接下来就需要超越苏格拉底,提供肯定的元素,着手构建某种哲学立场或理论。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全部精髓就在于否定,所有关于超越的讲论都是可笑的。因此,虽然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都同意苏格拉底代表了某种否定立场,但他们对这种否定立场的基本评价却截然不同。
9、现在我们先来谈谈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一个思想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正反经验的总结。要说系统辩证法的出现,我以为还得从休谟说起。
10、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一定会变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一切肯定的存在中都蕴含着否定的方面;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中蕴含着肯定。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蕴含着矛盾。所以,黑格尔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132页。)
11、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2、黑格尔也讨论了回答之困境或对话的否定性结尾这个概念。他指出,苏格拉底试图展示对话者观点中的内在矛盾,使他们陷入困惑。他经常让他们给出某个事物的基本定义,然后接着展示该事物正好与该定义所宣称的内容相反。反复几次以后,苏格拉底的对话伙伴变得沮丧、想要放弃,留下一场没有肯定结论的对话。于是,我们只看到一场陷入回答之困境的对话。黑格尔注意到,哲学的自然就是以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或谜团开始。苏格拉底就以这种方法为哲学开路。
13、正如艾伦·图灵的观点,也就是近年来“图灵主义者”格雷戈里·蔡汀在他的书中精辟地总结的:“你不能从一公斤公理中得到两公斤定理”。黑格尔想从否定的辩证发展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蔡汀和图灵证明了,从逻辑系统中衍生出的东西永远不能超过最初公理中所包含的东西。黑格尔似乎只是在耍手段:他介绍了自己想要的结论,但实际上却没有得到他公理的支持。如果你愿意接纳这种空洞的废话,那么你将彻底脱离所有科学和唯物主义。”
14、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15、“绝对精神”有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开。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社会。
16、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17、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18、在道家、佛家、儒家这样奉行无神论的精神世界中,开悟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的精神世界的回报,道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得道成仙”,佛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成佛”,这极具诱惑力的称谓也很难不使人浮想联翩,梦寐以求。
19、《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20、可以看出,相对于“理”,“理性”至少在含义上歧义性更少,具有较为明确和纯粹的哲学意义指向。由此组合而成的组合词语“合乎理性”相对于“合理”其含义同样也更为明确。
21、而宋代的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则是将“理”的规律性进一步拓展覆盖至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这可说是理论上非常大的跃升。一定程度上,说“心即理”为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也不为过。虽然,他们是在各自平行的领域分别发展出来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受自然法则支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心理学才能被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学科予以研究。这正契合了“心即理”的哲学理念。而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换了个表述的角度对思维意识进行的阐述,他指出了,由我们定义的并以之进行交流沟通的所谓客观的“物”、“事”、“理”,其实质为概念,是由人类的思维器官——大脑所主观构建的抽象概念而非概念指代的对象本身,进一步延伸,人类所有的科技、人文成就,其本质都是我们头脑所构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良知,好的,即正确、如实的认知。在佛家称作正见。这是终极的精神解脱。王守仁也正是践行了自己的理论把“致良知”奉为人生唯一信条——“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个目标类似于佛家的终极目标是般若,即智慧人生。由于为直观体验下的花花世界的表象所困惑,人一开始是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且,由于错误的认知总是先入为主的惯性作用极为根深蒂固,去伪求真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困阻的。按王守仁的说法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佛学中,这个谓之为“去我执”。唯有对彻底打破自我既有的认知体系,新的正确的认知体系才能够得以重塑。
22、一些人也许会问,为何黑格尔所谈的这一系列关乎如何解释苏格拉底的议题如此重要?这些议题与我们今天有什么关联?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都从苏格拉底与古希腊社会冲突的故事中,看到了各种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先声。换言之,苏格拉底的故事,不仅仅是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某个人的个人命运,也是关于现代生存的故事。
23、真正的教养必须要求在最初避免出风头,犹如毕达哥拉斯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在最初的五年里保持缄默。
24、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25、但是,黑格尔暗含的批判观点是,苏格拉底止步于否定,没有认识到潜藏在否定中的肯定或建构性的因素。黑格尔提到“有”(being)和“无”(nothing)的矛盾作为例证。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两个观念彼此绝对独立:“有”凭自己独立存在,与“无”没有关系。反之亦然,当我们思考“无”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凭自己存在的概念,独立于“有”。因此,这两个术语——“有”和“无”,被认为是孤立、独立和不可相通的。确实,“有”与“无”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二者不能同时存在。但是,黑格尔认为,当我们更仔细地探究这些概念时,就会认识到我们不能脱离“无”的概念来思考“有”,反之亦然。一个必然暗中指向另一个。因此,“有”和“无”并不是两个孤立的、原子式的概念,事实上二者构成了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概念:生成(becoming)。生成既包含“有”又包含“无”。某物在进入有时生成,同样地,它在毁灭和终止时,也在生成。这样,从起初似乎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那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肯定的概念。这种运动起初好像陷在矛盾和否定中,似乎是个死胡同,即“有”与“无”的矛盾。但是,它最终被证明是一个过渡阶段,结果将导向某种肯定的和建设性的东西。这是黑格尔形而上学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否定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终结者,它构成了某种肯定性发展的基础。因此,黑格尔批评苏格拉底的地方就在于,苏格拉底在否定之处停下脚步,而没有认识到矛盾所导致的肯定性发展。
26、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27、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吸引无数人,是因为马恩第一次完整地对社会运动的规律做出了最科学、最接近真理的论述。列、斯、毛等共产主义者,结合各自的历史条件,践行马恩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给未来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当今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去科学化的、神秘化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幽灵再度泛滥。
28、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29、“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30、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31、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3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33、大家都熟悉休谟关于他的怀疑论说过一段名言:如果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那末再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存在?那只能请教于经验。但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不得不沉默呢?因为只要我们回答了,不管我们回答有还是没有,都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大前提,即与“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一说发生矛盾。所以,要坚持经验主义便只能保持沉默,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不过,不回答便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经验到底是主观自生的还是有客观源泉的呢?
34、理性(英语:reason)最早源起于希腊语词语“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logos)。在罗马时代,译成拉丁语:ratio,拉丁语原意是计算金钱,但在等同于逻各斯(logos)后,成为哲学上广泛使用的术语。译成法语后,成为法语:raison。最后形成了理性(英语:rationality)与理智(英语:reason)的字根。
35、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36、孔子关注的重点是为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准则与合法性的依据,这也是儒家一如既往的特征。儒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在于对概念进行抽象、为思想提供逻辑基础。
37、“理”作为哲学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管子·四时篇》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人心所具有的道德为理。韩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吕氏春秋》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魏晋兴“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郭象则认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认为“万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气化运动的规律,主张穷理。程颢、程颐建立理本论,把理作为最高本体。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推动者。故,在程朱理学中,理成为最高哲学范畴。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在陆九渊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明罗钦顺认为理是气所固有的规律。王廷相也认为理是气之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理者气之理”的学说,认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唐时期,佛教的华严宗提出理、事范畴,认为理是本体世界,应该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了本土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38、“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索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分析,却至少已经接近了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39、“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40、黑格尔也提到,“助产术”或者助产技艺是苏格拉底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按照他的解释,助产术相当于从特殊得出普遍。缺乏经验或训练的头脑,生活在由直接感知组成的世界里,即特殊知觉印象的王国。但这些特殊势必暗示着某种普遍,否则我们就不知道特殊是什么。比如,一个人在现实中看到了几条狗,如果他的头脑中没有“狗”这个普遍概念,他就不能认出它们是狗。我们需要范畴来给事物分类,进而理解事物是什么。因此,当苏格拉底践行他的助产术或助产技艺时,他是在帮助对话者达到或者发现隐藏在他们心中的普遍。
41、在黑格尔生前,他的哲学体系是不可撼动的,但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黑格尔思想的地位大打折扣。不论褒贬,黑格尔的名字绝对永垂哲学史,为哲学史贡献卓著,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 上一篇:精选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句子(53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