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80句文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l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2、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3、l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4、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5、人们的思想通常或以语言(其中包括书面语言)表达,或在行为(其中包括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这便是内在思想的外化(或对象化)。好在《论语》中提供有关孔子授业中师—弟子言论行为的记载,可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的参照。问题在于以其为史料,尚有待具体分析。
6、在《论语》中,“教”字七见,“诲”字五见。其中的章句中教如下:
7、不是老师有一个宝藏,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发掘出学生自己内在的宝藏。
8、“史实”,事关史事的见识,自然以尽可能接近历史本来的面目为基础。问题在于尽管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至少参照史料,知多少,算多少,尤其是不存在拿历史说题外之事的意图。其中包括在研究孔子“教育思想”问题时,不把孔子所处时代的“教育”话语,简单地转换成后世通用的教育话语,不以后世教育框架图解孔子“教育思想”,并非不可以做到。自然,即使如此,充其量只表示排除对历史的涂抹,不受成见干扰,还谈不上对史事的见识。
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0、例如,我国原先并无“教育”这一双音词。《孟子》中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中,“教育”原是“教”与“育”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并且不含“引出”之义。又如我国古代“学校”,原是官学名称。当时的私学另有其名(如“家塾”“书院”)。更何况古代官学,基本上为“取士之学”,官学间或才是“养士之学”(即授业场所)。在教育历史研究中,若不明乎此,势必转移对其原貌的关注。如按现代教育语义,忖度孔门授业及其价值取向,既可能成为对先贤的溢美,亦可能变成对先贤的苛求。
11、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
12、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借鉴,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差异认识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教师须以学生为基础,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因而十分强调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
13、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14、l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15、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16、孔子的教学从不是满堂灌、填鸭式,而是问答式、对话型。整部《论语》,就是他与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17、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8、我国商周时期早已出现同教育相关的用语。如:“教”“学”“敩”(音效)“施”等。其中“教”一字两音,一词两义。“敩”亦有两解,或指“教”或是“学”。起初此类语词可以意会,其语义较为含糊。时至孔子所处时期。此类语词已经形成既可混用,又可区分的现象。举例如下:
19、(1)论语》中未见“先教”“教化”两词。这两词、两说都出自《荀子》,其中“先教”一见,“教化”八见,“政教”八见,“法教”一见。两说都溯源于《论语》《孟子》。陈桂生《孔子授业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154-158页。
20、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21、“有教无类”推动教育走向大众化,把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22、l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23、 以上关于教育历史研究中相关语言的分析,只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前提性质的问题。重要的是对《论语》记载中的相关语词进行语义的分析。
24、020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25、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6、 教育历史研究通常区分为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两个领域。且不说如此划分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单就教育思想史研究来说,由于其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这里拟以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中的问题为例。
27、这句话,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信条,不仅昭示了儒家教育的入世思想,也奠定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精神的优良传统。即使对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也仍其现实的指引意义。
28、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29、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9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30、其本质是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31、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3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3、l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34、l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35、l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36、l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37、“礼治”与“仁政”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依据“礼”与“仁”而提出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今人概括为“礼治”与“仁政”。这一概括体现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核心为人本主义、仁爱主义、中庸主义和理性主义,即所谓的“仁、义、礼”。在具体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并反对过度榨取,要把人当做人,给予人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要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38、《荀子·法行》中载有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传说,其中子贡的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ǐn音隐,正木器)栝(正木器)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如此回答表明出入孔门之人,多为求学求教者,而求学求教者未必限于孔门弟子。因为其中以“病人”和“狂木”作比,如指孔门弟子,岂不是对其同门学友不恭?何况“师”“弟子”为名分,不存在“欲去者不止”的问题,只有一般求学求教者,才来去自由。由此看来,入门求学求教者未必都是入门弟子。问题在于孔子入门弟子同一般求学求教者的区别何在?
39、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40、此六言(学)六蔽与上述四言(礼)四蔽联系起来,表明孔门之教,一言以蔽之,以学礼为要义。
41、l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2、孔子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问问题的人心中,只是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孔子是在帮他做分析,使答案呈现出来。
43、其实,如此应对,同孔子言行去从之道相通。如:“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44、子路和冉有虽然问了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回答是建立在不同学生迥异的个性基础上的。
45、在这种历史情势下,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授徒讲学。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46、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47、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4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49、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学与思的恰当结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
50、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51、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52、由这我又想起了韩愈在《师说》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我们的老师做到了吗?!首先是要传道,象孔子在《论语》那样教导学生们做人!其次才是授业,教给学生知识,然后还要解答学生在人生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是知识上,还是做人上!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做到了吗,我看没有吧!!!现在的学校都往往把学生如何能更多的获取知识放在首位了,我想现在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象最近电白中学出现的惨案,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这个深刻的教训,是要所有教育者牢记终生的!不要以为你给学生以知识就足够了,那他不懂做人的道理,他的知识,也往往是最危险的!而怎样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想老师们多去看看《论语》,在这里你会得到很多的!
53、010子适卫,冉有仆……(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子路》)
54、(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
55、孔子授业的性质虽属于伦理道德之教,不过以其所见,伦理道德见诸行为,还得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56、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57、在教学上,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天的填鸭式、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58、第四孔子认为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
59、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专注于每一名学生的“特殊性”,值得当今每一名老师学习、实践。
60、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61、l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62、(3)毛礼瑞,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页.
6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奠基人。
64、由于孔门之教,早为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所湮没,尽管恢复其原貌几乎不可能,如今既然以此为研究的课题,至少不拿孔子说这种或那种外在的事情,不在其中添加层层涂林,也就算得上沾些微的史德了。
65、l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66、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大约在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创立了儒家学派。虽然晚年受到政治影响,孔丘离鲁周游列国,但他仍不消极,还是讲诵弦歌不衰,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万世师表”。
67、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
68、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进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9、l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70、还有以前我在看《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的时候,写了一段话,曲解圣贤意,枉作读书人,读书读好书,莫作迂腐人!读了一辈子书,不知道读的是什么,还之乎者也的在那说圣贤云,老以圣贤为标榜,不知自己去做圣贤事,难道这就是圣贤教导的吗?!有写上进的人,要把圣贤的道理想上发展,完善,可是自以为是的圣人门徒的老夫子们却祖宗章法不可废,圣人之说不可改,岂不知,他们在保守自己的陈腐观念的同时,其实也是背弃了传统,委屈了真理,读书就要明理,明的什么理,明的当然是大道理,但大道理从何而来呢,还不是从小道理而来,而现在有些人就抱着大道理不放,而把基础给丢掉了,这怎么行呢?!一棵大树无论长的再繁茂,要是根部出现了腐烂,那还能长久下去吗!这只是我看电视剧的感言!但是从这我也想到了《论语》里《为政》的一句话,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这我们也可看出,孔子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他是有创新的,而这句话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尤其对老师!而在继承传统,尊重的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最早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有春秋的诸子百家,还有汉朝,还有唐宋明清,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而这些创新都是在我们那广袤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还拿椅子来说,就是创新的结果!而这样的创新,在唐宋表现的尤其明显!交子,世界的第一张纸币,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还有我们国乐也是在创新中得意发展的啊!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遵循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优良的传统了吗,我看没有,我想,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教育不是死框框,我们的教育者们要不断的给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保持活力,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所倡导的!而老师们也要放下架子,去贴近学生,向学生学习,我想这也才能突出教育的本色!这也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教育的本意啊!
71、 陈桂生,男,江苏高邮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72、有道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秦伯》)“恭”与“劳”,“慎”与“葸”,“勇”与“乱”,“直”与“绞”,原非对举的概念,而具有“恭”“慎”“勇”“直”之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性的人,一旦违背礼仪,便可能成为不良的行为,所以“不学礼,无以文。”(《论语·季氏》)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复周礼的假设中,既是君子之道,又是参政资质的准则。
73、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74、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75、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应该像爱亲人那样仁爱百姓,像仁爱百姓那样爱护万物。
76、第以上诸章句中,唯有“子以四教”,为传人归纳。其中,“文、行、忠、信”虽不是基于统一标准的划分,因属当事人的印象,或为当事人所传,故单从《论语》中涉及孔门授业的记载来看,此说或比通常所谓“六艺”之说更为可信。
77、第涉及“诲”的章句,表示个人对诚意求学求教者礼尚往来的回应。其中,虽以入门弟子为主要对象,又未必局限于此。否则就谈不上“诲人不倦”“忠焉,能无诲乎?”
78、上述陈述为对同一杰出的历史人物三度评价(或称“三观”)的尝试。即以近代以来的职业分工中的专业思维为中观,以在此以前的视野为近观,以在此以后的事业为远观,成为对研究对象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历史性评价。
79、l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 上一篇:精选庆国庆手抄报内容大全(30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