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关于作者巴金的资料(89句文案)

时间:2024-04-03 09:36:16

关于作者巴金的资料

1、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沧桑看云》《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巴金论稿》《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一纸苍凉——杜高档案》《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封面中国》等。

2、早春时节,三个年轻人遨游于九峰三泖,漫步在佘山的茂林修竹间,游目骋怀,畅叙幽情,兴尽而返,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3、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关于作者巴金的资料)。

4、也就是说,一切作品的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摄制、改编、翻译、汇编等权利在著作权人去世后都可以由他们的亲属或其他顺位继承人合法继承,直到作者去世已满五十年为止。

5、姜德明后来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写进文章发表,这一次谈话,可能是巴金最早向友人透露建立类似文学馆这样一个“单位”的设想。历史地看,我们不能不敬佩巴金的敏锐,他的资料保存、搜集的意识走在了大多数作家和学者的前面。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这与国内刚刚结束的文化浩劫中被当作“毒草”恰成对照。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能行动起来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呢?

6、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审理此案的时候将目光集中在见字如面剧组“对书信的引用是否适当”和“是否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两方面。

7、自从法国人修通了滇越铁路之后,人们都知道个旧是全中国最大的锡城。

8、ISBN :978-7-80768-069-7

9、纪申,原名李济生,1917年出生,成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著有《思绪滴点》《论巴金及其他》等,翻译外国作品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巴库油田》等。

10、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进行了小说创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

11、也就是说,中文在线公司拥有了巴金作品数字出版的专有使用权,除了该公司以外,任何网站、阅读App、出版公司等都无权提供这些作品的下载和阅读。

12、当然,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我的读书范围更广了。但是,巴金的书,的确是我读新文学书的起点,也一直是我喜爱的。

13、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14、(8) 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439页。

15、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16、在他主编的《收获》杂志发表;5月11日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想念着滇南个旧的金湖又写了另一篇散文《忆个旧》由《上海文学》发表。巴金在文中说:“我的心还留在个旧。”

17、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18、数目虽少,但这个案子证明了哪怕在端口无数的互联网中,著作权的维护也绝不是“法不责众”。

19、有四份巴金在平明出版社和晨光公司的版税清单,能够看出他在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版税收入情况:

20、“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21、节目组虽然没有刻意歪曲书信内容,却打通了一个使观众用来“管中窥豹”的钥匙孔。被反过来埋怨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似乎有些令人不能接受。

22、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23、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24、(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25、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26、(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27、巴金是1955年7月22日签约租下武康路113号房子的,8月9日,他付房租税。那么,他是哪一天迁入武康路的呢?目前资料都没有显示,比较含糊的说法是9月中旬。从以上水、电、煤的各项过户收据判断,他迁居的具体日期应当是在9月17日或18日这几天。

28、遗憾的是,这次松江之旅,巴金当年没有留下文字。根据罗洪的回忆并结合相关史料,可大致勾勒出巴金游览松江的行程:

29、1991年1月4日,年仅四十八岁的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中逝世,余下的除了“流浪远方”的绝唱,当然还有许多畅销作品和以本人为核心的诸多话题“IP”。

30、1955年夏天,巴金租下武康路113号的房子,当年9月全家由淮海坊移居于此,从此在这里度过后半生的时光。除了当年房屋付款的收条之外,还留下了一批与这房屋有关的入住手续,这些都是还原他们一家与这座房子关系的重要资料。

31、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32、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巴金过去的着作,巴金心里很不安,便关照出版社不要给他寄稿酬。出版社如何处理这笔钱?在d委会上,大多数人主张以巴金的名义设一个编辑奖。知道巴金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在向巴金转述d委意见时,就说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编辑或作者。果然,巴金很快回信,说道:稿费就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33、那本蒂埃里堡市政府编撰的书里还记录了1979年巴金在阔别蒂埃里堡52年后,又回到拉封丹学习故地重游的照片。当巴金再次看见从前的教室,从前的住宿房间时非常激动。回到中国后巴金给曾经与他一起留学法国的同学写道:“咱们喜欢的花店还在那里,可惜我没有时间看店主人漂亮的女儿是否还在。”

34、巴金(原名李尧棠)先生有两位子女:李小林和李小棠。巴老逝世后的第二年,即2006年,李小林以长女兼巴金作品著作权继承人的身份与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中文在线数字图书合作协议》,授权其对巴金先生部分著作的数字图书侵权行为进行维权活动。

35、THANKYOUFORYOURVISIT!

36、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37、不久之后,他如愿以偿,找到武康路这所带有花园的洋房。巴金很满意这座房子,很多朋友也很羡慕。黎之回忆他1956年造访时的印象:

38、(2) 姜德明:《与巴金闲谈》第7—8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39、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40、罗荪回信,谈到他在北京为此事奔走的初步成果:

4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九条规定,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项至第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项至第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

42、9月,巴金赴青岛,在沈从文任教的青岛大学宿舍里为《砂丁》写了序言,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

43、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44、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45、(2)上海市自来水公司营业所(第二分所,重庆南路300号)料杂费清单:此为水表的过户费,金额为0.56元,时间是1955年9月17日。

46、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47、最终法院综合参考作品的知名度和常州四中的主观过错程度,判决常州四中赔偿原告1500元,并承担诉讼费300元。

48、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入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49、要知道居所及其周边的环境对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影响常常直接而具体,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法国的年鉴学派在研究历史时,虽然看重“长时段”地理时间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具体考察中,并没有忽略短时段个体时间的表现,反而注重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些细节和数据,从中凸显大历史变化的面影。

50、(11) 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51、我最早读课外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有一次,我在外祖母家度假。那个地方没有别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外祖母看见我一副落寞的样子,忽然想起,说:“你到阁楼上去看看,那里有你舅舅的书,看看有没有你爱看的书!”外祖母没有进过学校,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书,但她晓得那是可以让我消磨时光,相当于玩耍一样的。我在那里很容易就找到一套《三国演义》,崭新的,装订成四册,刚拿上手,就被吸引住了。虽然是半文半白,我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却也兴趣盎然地把它读完了。后来几乎每年暑假,只要没有别的书可看,没有别的玩耍,我就会把它重读一遍。可以说是它领我走进了文学殿堂,看到了另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从此我看演义小说,看武侠小说。稍长大后,不满足了,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然后是鲁迅,外国文学名著。范围渐渐广了,书也渐渐读的多了。

52、(6)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53、还有一本1979年房屋使用费收据存根,这是逐月交纳房租后,收款单位盖章,住户留存的存根。上面的内容有:

54、(27)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272页。

55、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56、巴金后来回忆《砂丁》的创作时,这样写道:“我没有到过那个城市,不曾接触过那些人物,不了解那里的生活环境……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材料,就凭着两三个简单的故事,搭起中篇小说的架子,开始写起了银姐和升义的会面……”所以巴金从听讲到写作到出版《砂丁》,一直有亲临个旧访问的心愿,以便把“匆忙中写成的”小说修改得更丰满、更厚重、更感动人。

57、一九五五年十月他同德·波伏瓦访问上海,我在家里接待过他们。但是我当时很谨慎,很拘束,讲话吞吞吐吐,记得只谈了些像用第一人称写小说一类的问题。

58、本书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对巴金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严谨探讨和合理的想象推理。解析了《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论述了围绕巴金的重新评价以及关于日本最早的巴金的作品的翻译及介绍,还有由一张老照片说起的杂考两则等。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59、波伏瓦也谈到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他们都给安排了合适的工作,有些还担任负责职务,没有工作的也作了安置,实在不行,给了他们救助。另一方面,新的知识分子也无生计之忧。总的说来,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过上过物质那么富足的生活。教育的普及使他们的读者成倍增加。……

60、2016年,常州市第四中学被中文在线公司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该中学在其校办的电子阅读页面和经营网站“睿智3000电子图书馆”中提供了巴金作品的下载服务。

61、我谈起已故女作家罗淑,非常惋惜她生前写得太少了。巴金说他手头好像还保存有罗淑的几封信,应该有个单位来搜集这些东西,包括别位作家的资料,都应放在一起,好让人们来研究。我说可以考虑把原稿先在报刊上发表,巴金以为:“那倒不一定,只要有人管起来就好。”(2)

62、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d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63、六十年代初,我曾因为写稿需要,到上海图书馆调查了解过文艺书籍出借情况。可惜当时使用的笔记本在“文革”时丢失了,没有留下具体数字。但是,巴金小说的出借率仍然是最高的几种之却是确实无疑的。更不必说,“文革”后,《家》重印再版时为人们抢购、畅销的热烈场面,后来也还一直成为出版社经常重印的书目之一。更不必说稍后新写作的《随想录》所带来的又一轮新的冲击波,八十年代,依然活跃着大批的“巴金迷”。

64、最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显著位置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陈家姐弟经济损失、其他开支共计62636元。

65、对于巴金游览松江的这段往事,罗洪曾在《新民晚报》撰文,讲述了当时的一些细节:

66、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67、1980年8月15日,巴金访问瑞典归来在北京居停期间又见到姜德明,他再次提起文学馆的事情:“‘原来我也想过,是不是由作家们出一点稿费支持一下,这也是作家们都很关心的事。后来周扬同志说,还是由公家来办吧。’巴老以为只要有了房子就好办了,馆内的书刊杂志,谁若需要提供的话,请出一点手续费就好了。他又说,有个朋友准备写文章要为文学馆呼吁了,让我也考虑写文章。”(3)巴金已与周扬等领导沟通过,此时创办文学馆的想法已趋成熟。

68、因为以上几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开通它们,才能正常入住。从巴金那段时间活动看,9月15日下午,他与靳以至火车站欢送南斯拉夫民间歌舞团离沪赴杭,搬家大事,他似乎不应躲过;9月18日是星期日,好像更方便搬家。这些票据还呈现当年这个区域的居民办理这些生活事项的地点、费用额等,这都是研究上海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

69、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绿窗集》《相思一片》《王府井小集》等,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活的鲁迅》《燕城杂记》《书廊小品》《余时书话》《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多种。

70、1982年5月,筹建中的文学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巴金在给罗荪的信上说:“乔木同志也有信来。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28)胡乔木亲自致信巴金,是为巴金释忧,大家都知道巴金在为此事挂心。筹委会成立一年后,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于北京万寿寺西院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前往祝贺,亲自为它挂牌,前往祝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的还有:周扬、贺敬之、华楠、王政柱、刘导生、张大中、刘白羽、艾青、曹禺等。(29)这个临时馆址是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等各方面协调下才解决的,然而,它并非最理想的保存资料的地方。有人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万寿寺西院是明清时代的遗物,曾为慈禧的驻跸之地,园林式的多重院落,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五千,而使用面积又递减一半。房屋是砖木结构,刚经历了一场焚去三座大殿的大火,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院内有几处用房尚被占住,麻烦层出不穷。文学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挺身去应付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了。”(30)

71、然而时光从未等人,从1932年春天直到1960年春天,跨越过漫长的28年之后,巴金才终于有机会到达个旧,深入矿山、矿工中,生活了6天。这是巴金对云南的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造访。

72、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73、法先生官网|faxiansheng.com

74、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75、还有人认为,这些传世佳作是属于整个文明世界的精神财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观赏、摘抄、引用,即使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那也只能是“法不责众”,都怪作家和作品太吸引人。

76、那时,在我家附近,有一所图书馆,是黄炎培先生主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属下的,设在浦东大楼最高层。图书馆规模虽然不大,但比较健全,藏书较丰,够我这个中学生看的了。一个月交两角钱租金,每次可借两本书,随时可换。几年以后,这个图书馆的文学书,我大致上都借阅过一遍。

77、坂井洋史(Sakai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と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论集》《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张新颖合著),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78、《激流三部曲》包含《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79、其次,《见字如面》必然侵犯了陈家姐弟的收益权,但所谓“传播删改过的文章会对三毛的人格产生负面影响”是否确有其事呢?虽然节目组坚持认为自己对三毛产生的宣传效应是绝对积极正面的,但是“断章取义”的影响却是绝不可忽视的。

80、出版社和时间空白,预留使用时填写,这是巴金在1980年代初写给出版社的通用信函。巴金一生不曾领过国家的工资,靠稿费生活,这份短简自断“财路”,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尽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足以证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心中的分量。

81、其中“这跟物质基础很有关系”一句非常关键,它点到问题的实质。人们习惯地从思想或心理上阐释作家一些人生选择的动机,却轻易地把“物质基础”等一个人最具体的生活状态丢在脑后,不仅不应该,而且不真实、不客观。

82、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83、巴金回信中再次明确自己的想法,并要带头捐款:

84、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85、1934年,巴金三十岁,单身一人,创作、翻译、编辑、旅行,忙碌而充实。1933年末,他在北平与郑振铎、靳以等一起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2月,他短暂回过上海,“三月上旬自上海至北平,与靳以同住北海前三座门大街十四号院《文学季刊》《水星》编辑部内”,直到七月才又回到上海。

86、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87、本文作者: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88、回复“中考”(获得十年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