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学而不厌(37句文案)
学而不厌
1、打铁要趁热,在专家培训完后,教学处组织各学科开展开学前工作计划会议。全学科继续打造鹭外童雅课程;语文学科在龙华区高层次人才彭海娟老师的引领下,探索主题学习与经典诵读于一体的“海读经典”课程;艺体科筹备本学期大型快闪活动、综合趣玩节、社团展演等,给鹭小小提供更大的舞台;英语学科继续深化研究“三位一体”英语教学模式,小语种课在法、日语基础上,本学期增设韩语,凸显外国语学校特色……开学在即,鹭老师们的第一次集体教研氛围热气腾腾,开启新学期,新篇章。
2、 交流研讨活动中历史教研组长俞成凤老师介绍了本学期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安排情况。对于开展每位老师“一月一杂志摘录”活动,马公启和王咸丰两位学科专家建议最好能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3、张先生正是这样的学者,他是我们大家的好老师。
4、 进一步,就是如果您对读经教育理论特别娴熟,也可以组织老师们讨论,最近有那些困惑、疑惑,您能做解答,随机指点、小专题演讲就更好了。我觉得就这些办法吧!
5、我想不管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人就应该要有学而不厌。
6、 所以,有些学者很奇怪,他们批评牟先生,说牟先生是思辨、思考、知识之学,他们这样讲,恰恰说明了他们生命并没有感应,并没有体贴儒家智慧之学的真实。不过,也确实,儒家知识的表象太多,一般人被知识困扰、迷惑,很难体认其智慧。学儒家需要内求,需要做减法,因为我自己生命曾有过巨大的困扰、困顿……我常说:王阳明是九死一生,龙场悟道;可能你们并不了解,我也是半条命就搁进去了,我是死过半条命又活过来的人,我读牟先生著作,才有被点醒的机会。所以说,我比较笨,这叫“困而行之”,生命的左突右撞,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想到读牟著。王老师是牟先生的学生,可能不大好意思力劝大家读牟著;就我自己而言,我是经历过从国学到心性、从文化到教育、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巨大转变,才明白的。所以,我到任何地方我都会去讲,一定要读牟宗三著作,这叫现身说法。你不读的话,生命立不起来;读了之后,你才感觉到,牟先生是用理论的方法去讲生命,它的外表是知识,但是它的核心、实质、本怀是生命的学问,只有你对生命的学问有感受,你读的时候才觉得,它不只是一种思考、一种思辨,还有大智慧在。所以,我看到学院派学者有这种批评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内心的良知、本心并没有启发出来,所以他认为牟先生是理论、是知识,这恰恰说明自己的程度不够,自己儒家的体证功夫不够。所以,现在我可以这样讲,做读经教育,绍述新儒家牟先生,从我内心来讲,现在是表里一致、心安理得,一切均从我内心发出来,我才敢这样讲。
7、 我认为这个宣导,就是“行经”。一个读经老师如果能宣导,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能放得开,他有种感人的力量,这“感”从良知而来,不是某种情感,而是一种良知的感,有一种慑人的气魄,用孟子的话来讲“以志帅气”。宣导很重要的就是气场,有的人气场弱,有的人气场强,气场强的人也要从理而来,这个“气”才不是一般的“才气”;气场弱的人,如果你有道理在,你也会有内在的气场。所以,气场的核心是良知的内在力量,孟子讲“志壹则动气”。这个“志”,就是心之所之,就是你的心灵有没有方向和力道,你的心灵有力量,你就一定会有气场,就会动人。什么人适合宣导?像我这样不擅长演讲的人都能出去宣导,诀窍在哪?很简单,就是——豁出去、不要脸!我的话有点糙,但是话糙理不糙,就是你不要太顾及自己的脸面,你讲得不好,听众反应不好,又能怎么样呢?这个太顾及自己的脸面,其实是一种动物性的表现;咱们就本着自己的良知去讲,把正念提上去,我有什么想法就讲出来,从理而行就好。往往不考虑结果,结果反而非常好。
8、 今天的图说系列以“教师”为主题,登场的名家从他们的个人经历出发,或是与老师们分享教育观念,或是道出老师们的“心里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学而不厌)。
9、怎样备出一节好课: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学法、教法、评价、教案、板书等,尤其是李老师的“独家秘方”——学生管理中的倾听策略有效、实用。
10、 第三好,我觉得是更不容易的。一般的争论比较浅,像最近学院派那些学者的质疑,其实是非常肤浅的,他们不了解读经,就凭着自己的想象去批评,这需要我们去普及理念。但是读经圈内的类似于“华山论剑式”的争论,大体是比较深的,这种深的争论必须要用牟先生的哲学进行解决,你要有“法眼”,才能看的很清楚、立得住。
11、李零把摆脱学术,自由自在地读书写作,称为“放虎归山”,他的杂文、随笔风格独特,有很多拥趸。他对杂文文体的揣摩和实践,所谓“绣花针”功夫,能以这样一组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李零杂文不同于通常所见到的学者散文的地方。
12、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13、学者本色在于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一辈子,永远在学,永远在问,永远在做学问。当学生是学,当老师还是学。
14、 当然,往心中走,不是对下面的状况没有感受,而是我用心在我自己,他有反应,我知道啊,我可以回应他,也可以不回应他,从容中道,我怎么讲都行。这个就需要娴熟,理论烂熟于心,并且,心要有力量,力量就是你的良知、本心,能够被引发出来,能够“源泉滚滚,不舍昼夜”,这样就没有障碍、没有问题。
15、 大家在文礼书院,是这么好的道场,是有福气的,但近庙欺神,千万不要像我这样笨、这样迟钝,要好好读经、好好学王老师理论、好好读牟先生著作,做读经教育的“三好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6、 所以说,“论语一百”夏令营对我触动很大,就进一步下定决心,继续去探索读经教育。但是,当时我的胆子比较小,不敢去8个小时的学堂,因为我是从体制内踏入读经的。这些年读经风气好一点,有一些体制内老师转过来了;但是在前几年是很不容易的,面临很大的阻力。一般人认为从体制进入读经,是冒险的行为、是往下走,一则是我胆子比较小、比较谨慎,另一则我受体制影响,多少有实证主义的路数,故不敢盲目的、快速地去投入读经教育,因此步子迈得比较慢。刚开始去了北京的三家私塾,总共当了一年半的儿童读经老师,到了2012年开春,各种各样机缘吧:也许是我参加过多届“论语一百”,也许我是师范生、当过老师,也许是自己对王(财贵)老师的文章有大量、认真、仔细地研读……各种各样的机缘就加入了北京读经中心,进驻白羊沟,担任了4月份开学的首届师范班班主任,后来又连续担任了第二期、第三期班主任,2014年10月份结束,总共两年半;然后又担任第一期牟学班(牟宗三著作共学班),不是“四入门”呦,是《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这样的文章啊,我们师生十人在一起精进研读百天。这样,总共在白羊沟待了近三年时间。
17、 有思考力,你就可以应对那些高知群体,有些人是学者、研究生,虽然他们心性的工夫不高,但他们大部分是有思考力、有学术锻炼的,或者说有学问的,他有现实的东西在,如果你的思考能够很清楚,也能把他转过来。乃至于还要有一些学问,用他们熟悉的术语来讲,才有机会转化他们。所以,读牟先生著作很重要,你有心性的体证并且有思考的能力,两者兼备、仁智双彰就可以面对高知群体。
18、三尺讲台,执着耕耘,传续薪火。她总是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幽默的话语总能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总能让课堂妙趣横生。就这样,她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奇妙世界的大门,引领孩子们感受数学的美好与神奇!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的长河里,白老师用辛勤的汗水编织着一个个耀眼的光环,她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的世界里绽放自己的最美丽光彩!
19、 专家也提出建议:能否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否有更多的活动形式来激活原有的语言知识和构建新的语言储备?能否精简或更好地设计部分环节?
20、 毛刚飞和王红元两位专家对这两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两位老师在专题教学中,角度好,切入深,活动多元化,能在开阔的背景下去组织课堂教学,实属难得。
21、我们应当学而不厌,勤奋刻苦,这样成绩才能步步高升。
22、办法要灵敏多样。一种方法学厌了,可以变更其他的方法,以便学而不厌。
23、老师教育我们时诲人不倦,我们学习时应该学而不厌。
24、 也许是读经界特别需要宣导吧,两期“六小篇研习会”之后,就发现申请的越来越多,就停不下来了。特别是,我走出去之后,感受特别深刻:以前在白羊沟,就像读经圈的象牙塔,你都感觉不到人间的冷暖,对读经之福的珍惜,因为都是学生过来求学,我算是坐享其成,那时的学习,理论居多,真切感好像也不够,似乎是一个读经学者的身份,还不很务实。但是,从走出去之后的感受和反差就太明显了,很多地方太需要宣导了,社会上很多人连读经都没有听说过,一个家庭让孩子读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能够去读师资班、去读“六小篇”,那是很不容易的,这一下子把自己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激发出来了,就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去讲。所以去年,我是蛮拼命的,虽然辛苦,但是心中并没有感觉到累,反而觉得很愉悦,因为能够通过宣导帮助到别人,而感到内心很愉悦、很快乐:看到读经的孩子由业余读经转到全日制读经了,看到不知道包本的学堂知道要包本了,看到一个地方宣导之后读经风气带动起来了……你就会有成就感,自己的生命也通过这样宣导之后,从以前一个读经学者的身份,一下子进入到特别能感受社会冷暖的角色。所以,通过宣导,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25、那是上学期的事了,寄思秋风,我送走了,陪伴我六年的小学时光。带着憧憬和朦胧的情感,走进我的中学生活,如今也有了半年罢。在这半年里,我认识了一位豪爽而又细腻的老师——白水英白老师。
26、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章,全句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8、 像我现在,因为要做事,读书的时间很少,但是有一个便利,清和老师制作过“牟学有声书”,我放在国学机里面随身听,成人学习也可以这样啊!上河覃丁老师的团队就是如此。我只要方便,我就会去听牟著,大概听一二十遍也相当于读一遍的效果。你时间不够,你就听,也会有效果,听多了以后,这个语言你熟悉了,再去读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完全陌生,就像开荒,不会没有下手的地方。
29、 提问:我是去年在参加过老师的“六小篇研习会”之后,才决定把孩子送到全日制读经学堂读经,我也全职走进读经圈(冯老师插话提问:你先生、朋友当时不支持,是吧?)是的。冯老师一直在讲读经宣导的问题,我就感觉对一些公众,或者说是对外面人的宣导还是比较容易的,对自己的亲人是比较难的。(冯老师补充讲:对啊,对啊!)很多学堂堂主能够吸引到几十个学生来学堂读书,但是他办学十几年,他的亲戚朋友之中没有一个把孩子送来读经的。我想问一下,您在向亲戚朋友宣导有什么好的方法?
30、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基本上暂停对外连续性宣导了,让我书院的老师们出去。今年年初,王欢锋老师连续对外宣导,我计划让他讲到春节前,讲一年;然后再推陈亿挺老师和谭觅老师出去……但是这个“推”也不容易,因为一个地方做宣导是不容易的,我们老师的能力也不是说一定非常强,还需要磨练。我发现,读经圈还有个现象,有的老师读经读很长时间了,理论学得也挺好,但是为人做事还是不够,你让他踏入社会做世俗工作,他也不愿意,但待在读经圈感觉作用不大,好像就是个平常人,可以称之为“读经寄生虫”,生命扶不起来。可能每个单位都有吧,我就有些着急:人的生命成长不起来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行!他不知道内求,他只向外界去抱怨,误人误己。所以现在,我想个办法,就是推出去宣导。
31、课上您习惯用方言,但配上您那有点大的嗓门让人觉得课堂氛围有些严肃。不得不让台下的同学们不寒而栗。但其实我知道,您的一字一句间透露着幽默,与严厉的语气形成反差,这无一不是您的特色,无一不是我喜爱您的地方。
32、 以前我在白羊沟的时候,就是因为某个问题钻牛角尖,和王老师有过辩论,不过是私下的较劲,对一个学术问题进行讨论,教授也点了我,“不识大体”(冯老师笑),但我不服气;但是一旦外出宣导之后,就发现这些问题太次要了,还有很多很多人不了解读经啊,你哪里还有这个闲心去管学术问题、鸡毛蒜皮的是非问题?这些是非问题它差别不大的,它得80分、90分又有什么关系?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较真,放大心胸格局,出去宣导吧,因此我发出这个呼吁,特别是零基础宣导。
33、 金亚萍老师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一新教材的必修2中演讲稿的读写课。金老师以音乐视频导入,与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并和学生携手探索演讲文本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语言特点。聚焦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并设计了相关的翻译练习,让学生学会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读写任务的有机结合。
34、 但是,我就是在最后一场,前两场讲的时候还是感觉非常得心应手,因为面对比较零基础的家长,我就能够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盘托出,引他们走入读经。第三场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因为正好国内读经圈内正在讨论、在风口浪尖上。之后我也有反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我想宣导的话还是要观察面对的对象,然后选择怎样的讲法。如果对象混杂的这种情况,零基础的与有基础的混杂到一块要怎么讲?那些混淆概念的家长就不依不饶地打断我的话,提出质疑;零基础的家长又很好奇想听,结果那个场面就混乱。这种时候要怎么协调?
35、 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是刘娟娟。(冯老师补充:名字很熟。)之前没有见过。第一因为我比较年轻;第二因为我资历比较浅,不会有太多问题,现在就问一下“三好学生”的好好读经,好好读先生理论,好好读牟著,三个是穿插进行呢?还是分阶段、分主次进行?
36、——习近平《做d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 上一篇:精选有板有眼造句六年级(26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