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梁衡简介(61句文案)

时间:2024-04-25 08:43:07

梁衡简介

1、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梁衡简介)。

2、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一本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点津之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好书。

4、1985年,梁衡在北京进修学习,那一年,开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来看他。

5、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6、原临汾市园林局局长张俊山(右二)说,作为梁衡研究会会员,家乡人民有事情,我们都会义不容辞的从临汾赶回来帮助做事情。

7、梁衡先生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

8、《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是一篇话题敏感、带有浓厚的重说历史味道的佳作。该文章标题就含有“灵魂”二字。该文第一句话就是:“从来的纪念都是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可见,作者不是对历史、对人物泛泛而谈,而是努力去再现人物的灵魂。

9、至于《大有大无周恩来》一文,可能是他对历史人物命运及其灵魂的高度概括得最为读者认可的。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把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做了准确而形象的描绘。他把周恩来一生的感人事迹归结为六个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d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于此同时,他在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他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这六个“无”和六个“大”的概括,广为传播,感动了今人,启示着后人。这也超越了一般历史学家的研究水平,是梁衡对周恩来研究的重要贡献。2018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的《大力弘扬新时代共产d人的奉献精神——在中办机关“七一”d课上的报告》对此文评价很高: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曾经有一篇题目叫《大无大有周恩来》的纪念文章,概括了周总理的“六无六有”,“无”讲的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私利,“有”讲的是他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读后令人十分感动。

10、《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1、    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学校的梁衡图书馆开幕时,先生作为杰出校友和捐助者曾受邀来过学校,可惜我当时正在上课,就这样和梁衡先生擦肩而过,每每想起总感一丝遗憾,错失了好机缘。希望有一日,我能追到这颗“星”!

12、    先生的“文章五诀”是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通过不断地分析论证和实践得出的,是具有理性的文章作法。如何将此“真经”传授给学生呢?先生建议先逐个练习“形”“事”“情”“理”“典”,再将其综合运用;根据不同文章类型“描写文、叙述文、抒情文、议论文”,决定“五诀”的主次,这是方法。在内容上,我们可以选择先生的文章作为例文,带领学生感受、分析。这一点先生在讲座中已大量举例,在此不再赘述。

13、梁衡曾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这样写居里夫人:“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而梁衡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14、直到20多年后,1996年,我在《新华文摘》上读到《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口气读完,独坐久久,只有震撼!这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散文?这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心灵交流!他对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一生的总结与评价,穿越时空,回肠荡气。瞿秋白的女儿、新华社离休干部瞿独伊后来对梁衡说:“你是我父亲的知音。”

15、《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家梁衡为中学生打造的阅读与写作之书。第一部分“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旨在分享阅读经验,示范多种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二部分“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解读”深度剖析写作心理与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新作与经典”提供多篇美文范例,拓展阅读面。梁衡老师通过本书,生动示范了如何通过阅读经典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中学生轻松提高语文成绩。

16、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梁衡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

17、本公号自开辟“跟名家学写作”系列后,深受广大用户喜爱。本期特推出“跟着梁衡学新闻”(由中央电视台策划、主任编辑董岩梳理并整理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

18、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

19、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20、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毛根向四周探索,拳握住一点点泥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40公分,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90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了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

21、第三梯队名单里没有了他,他从中央d校拖着一箱书重回山西当记者。在等待调查结果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埋头读书、写书,完成了近40万字的章回体科普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近30年来,这本书再版了30次,不知救了多少怕数理化的孩子。

22、《洗尘》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继《觅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散文集。《觅渡》自200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连印13次,社会反响长盛不衰。《洗尘》主要收录了梁衡先生在《觅渡》之后发表的散文和随笔,沿袭《觅渡》的体例,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哲理人生”、“为官为政”、“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23、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24、梁衡在上世纪80年代采访过一位81岁的老人,老人备好棺材、进山栽树。他为老人写下通讯《青山不老》,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被收入小学六年级课文已近20年,成为经典。梁衡在文中说:“一个人将生命融入一种事业,也就无所谓生死了。”

25、秋雨就必然要谈到《文化苦旅》,就如同谈到夜晚就必然要谈起星星和月亮,《文化苦旅》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一个抹不去的标签。余秋雨的语言是随着情感而波动的,《文化苦旅》很大的一个特色便是一种强烈并且模糊的情感萦绕着整篇文章尽管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每段话每个字都隐隐的传递着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最典型的要数《道士塔》里时这取义子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26、在我们的盛邀下,他为展馆题字“农垦之光”。细阅之,遒劲洒脱,格清意古,体验其中之玄微,遂感先生用意之深,用情之真,既是肯定,又是鼓励,更是鞭策。随后,我们还去了江西矿冶博物馆。

27、    语文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一到写作课时,一些学生要么整堂课貌似着急的浏览整本满文作文,要么皱着眉头敏思苦想,整堂课下来,一字未动。

28、梁衡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散文家,他的多篇散文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生教材及自读课本。本书是梁衡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一本散文读本,最大的特点是梁衡亲自挑选了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并对每篇文章亲自进行点评,以便让中学生读者能够明白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技巧和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已入选中学课本的六篇文章解读,第二部分为作者挑选的各类文章数十篇及点评,第三部分为其他作家或教师对作者文章的解读与评论。

29、梁衡先生是我们霍州走出去的一位文学大家,霍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思想和作品都深深地铭刻着家乡的印记。

30、《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一书精选了作者1996年至2011年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散文共32篇,包括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瞿秋白、方志敏、邓小平、诸葛亮、陶渊明、韩愈、范仲淹、文天祥、柳永、李清照、林则徐、王洛宾、季羡林、赵朴初、吴文季等d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展现了作者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同时,作者将评点历史人物和政治化育巧妙结合,将d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审美享受。

31、梁衡先生1946年5月5日出生,与马克思生日是同一天,他曾去过马克思的故乡,并写出名篇《特利尔的幽灵》。梁衡是名人更是奇人。他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是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而是因为他那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散文著作。他穿行在政治、文学、新闻之间游刃有余,他的官员、学者,作家、记者的4种身份,不仅没有互相排斥,反倒相得益彰。

32、    我很喜欢读梁衡的文字。他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街头巷尾的寻常之事经他的手一打理,总给人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之后我就开始寻思作家的眼光为啥如此犀利、笔力为啥如此老道、哲思为啥如此透彻灵魂。当然也很清楚,这是梁衡先生多年在文坛摸索、积累、实践打下的江山。岂是我们小辈几日可以抵达的高度。

33、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34、    情——心之所动,表达情绪,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情感)

35、第三段(6~7段):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36、梁衡先生的创作具有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事大情大理,其中《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

37、梁衡从25岁开始两度当记者,先在内蒙古日报,中间在山西省委工作四年,后又为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一直干到41岁。这两次记者生涯,都是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层,却写出不少好新闻。

38、    “五诀”中的“形”,就是要调动自己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描写景物。这个景物,一定是蕴含着自己情语的景语,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而又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景语”;“五诀”中的“事”,一定是自己经历过、对内心产生强烈刺激的事。可以是“被现实绊倒”的“认知时刻”,看待产生了思维了转变,也可以是生活中带来惊喜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是自己的峰值体验、峰终体验。这些事情一定给自己的大脑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并引发了持续的深思;“五诀”中的“情”,一定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与他人产生的共鸣情感。我们读屈原的《离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等千古名篇,都能够感受到胸怀大志而“美人”不遇的千古之悲,怆然而涕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是古今、中外不同时空的人能够产生共鸣的“契”;“五诀”中的“理”,是经过感官体验之后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智慧。这种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基于每个人成长经历基础上,对社会、人生、生命、世界、宇宙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随着人的成长而持续发展和深入的。我们年少时读苏轼,可能只是标签化的了解他在散文、书法、词等方面的成就,随着阅读的深入和人生体验的积累,就会逐步了解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的完美融合。首任妻子王弗11年陪伴后,苏轼写出了泣血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二任妻子王润之25年陪伴他宦海浮沉,苏轼成为了东坡居士,第三任妻子王朝云11年的陪伴,也是阴阳两隔,“不合时宜”的苏轼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不是苏轼,但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的“苏轼”。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我想,一定不是身份、名字的改变,而是“理”的质变;“五诀”中的“典”,我特别喜欢梁老师举的周总理的例子,“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带来的触动,“秘书不知总理苦,为文犹用昨日词”。不管明典还是暗典,都是作者前期的积累,适逢情境的自然流露,不是“掉书袋”,是服务于当时心情的,服务于主旨思想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北伐理想屡遭现实阻挠的情形下,他登上了京口的北固亭,自然能体验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甘,登上了南京的赏心亭,自然体验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伤悲。

39、 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意思是一个记者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也要能设法采到新闻。后来我把这提炼成一句话:“记者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在业界流行甚广。本书是作者1978—1987年在《光明日报》任驻站记者时的作品抽样。它的最大特点是大多作品后面都有一篇“独白”,叙写稿件背后的故事或采写经过、作者的构思过程以及见报后的反响。本书于1989年初版,收入《梁衡文集》时列为第四卷。其间重印多次。 

40、这是一本加强官员基本道德修养的普及读本,延续着梁衡一贯的风格:冷静理性而不失生动深刻。书中,理+事+史+论,构成了文本的基本要素,突出了“讲”的叙述特色:讲道理、讲历史、讲故事、讲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活泼,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紧密联系实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明晰官德的概念、内涵,不讲空话、套话,在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中,叙述官德的基本要求与内在规范。让读者在娓娓道来的轻松话语中,了解为官、做官的基本道德风范。

41、怎么才能当一个不平庸的好记者呢?梁衡说:是记者就要是学者。学问能拉开记者的档次。一个记者,当他只是一名“记者”时,他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一个学者型的记者,不只是传递消息而是研究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中年之后当他要改行,他要起飞,学问便是他飞行的翅膀。

42、    “五诀”中的“形”,就是要调动自己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描写景物。这个景物,一定是蕴含着自己情语的景语,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而又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景语”;“五诀”中的“事”,一定是自己经历过、对内心产生强烈刺激的事。可以是“被现实绊倒”的“认知时刻”,看待产生了思维了转变,也可以是生活中带来惊喜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是自己的峰值体验、峰终体验。这些事情一定给自己的大脑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并引发了持续的深思;“五诀”中的“情”,一定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与他人产生的共鸣情感。我们读屈原的《离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等千古名篇,都能够感受到胸怀大志而“美人”不遇的千古之悲,怆然而涕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是古今、中外不同时空的人能够产生共鸣的“契”;“五诀”中的“理”,是经过感官体验之后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智慧。这种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基于每个人成长经历基础上,对社会、人生、生命、世界、宇宙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随着人的成长而持续发展和深入的。我们年少时读苏轼,可能只是标签化的了解他在散文、书法、词等方面的成就,随着阅读的深入和人生体验的积累,就会逐步了解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的完美融合。首任妻子王弗11年陪伴后,苏轼写出了泣血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二任妻子王润之25年陪伴他宦海浮沉,苏轼成为了东坡居士,第三任妻子王朝云11年的陪伴,也是阴阳两隔,“不合时宜”的苏轼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不是苏轼,但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的“苏轼”。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我想,一定不是身份、名字的改变,而是“理”的质变;“五诀”中的“典”,我特别喜欢梁老师举的周总理的例子,“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带来的触动,“秘书不知总理苦,为文犹用昨日词”。不管明典还是暗典,都是作者前期的积累,适逢情境的自然流露,不是“掉书袋”,是服务于当时心情的,服务于主旨思想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北伐理想屡遭现实阻挠的情形下,他登上了京口的北固亭,自然能体验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甘,登上了南京的赏心亭,自然体验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伤悲。

43、   第在《土地的誓言》中,主要运用“形”和“情”两诀。端木蕻良使用的“形”诀体现在选取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展现故乡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其次文章中“情”诀也使用得让读者内心的血液为之沸腾,“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正是这两诀的成功运用,使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而深沉的爱国热情,让每个读者内心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44、代喜增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45、    这个讲座也使我深受启发,“五字诀”字字珠玑,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文章的写作规律。它仿佛是一个透视镜,用它审视一篇篇文章,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情感就逐一显现在我们眼前,特别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特别感谢梁衡先生在“23读书日”,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文章宝库的密钥。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慢慢践行。

46、自从这个定理问世以来,东西方不知有多少数学家来设法证明,真是百花齐放,各有所妙。这都是后话。我国在清朝初年有一位数学家叫梅文鼎(1633—1721年),他发明的一种证法却极简便,只需用一张硬纸,剪上几刀,一拼就知,列位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47、《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散文精读》汇集了梁衡先生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并将其作品分为4个单元:大家与小家、无处不在的美、行走中的思索、关于人的联想。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们理解,作者在每段文字旁都附上解析,使散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48、1982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晋祠》,也是他在山西做记者时为《光明日报》副刊所作的一篇文章。

49、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50、毕达哥拉斯从小就极聪明,一次他背着柴火从街上走过,一位长者见他那捆柴火的捆法与别人不同,便说:“这孩子是数学奇才,命中该成为一个大学者。”他闻听此言,便摔掉柴捆南渡地中海到泰勒斯门下去求学。真是名师出高徒,毕达哥拉斯本就极聪慧,经泰勒斯一指点,当时许多数学难题在他的手下便迎刃而解。比如,他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算出你要用瓷砖铺地,则只有用正三角、四角、六角三种正多角砖才能刚好将地铺满;证明了世界上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即:正二十面体。他还发毕达哥拉斯铜像现了奇数、偶数、三角数、四角数、完全数、友数,直到毕达哥拉斯数。但他最伟大的成就要算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即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a>2+b>2=c>据说,这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在寺庙里见匠人们用方砖铺地,常要计算面积,于是便发明了此法。

51、《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是梁衡先生首套珍藏版“梁衡文存”第二卷,收录作者创作及经典政论随笔80余篇,囊括作者多年来对时代家国在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思考精粹,内容深入且全面。既有对宏观政治现象的论断,如《什么是政治》《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等,谈及官员如何提高政治素养的《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官不扰民民自富》等,还有分析社会重大事件的《假奶粉拷问真道德》《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等,更有论述社会文化现象、探讨读书做人、体悟人生的诸多精华篇章,深刻的见解,深远的视野,精粹的文笔,读罢令人不忍释卷。梁衡先生的创作具有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事大情大理,其中《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该书特邀新一代先锋设计团队后声文化担纲设计,配以梁衡先生私家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争给读者带来高品质的阅读享受。本书获梁晓声、卢新宁、贺绍俊、翟小宁等知名学者、作家、知名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及主流媒体多方好评。

52、报载美国航天公司计划造一大飞船,将人送到外星球.大约在26世纪实现。飞船可容纳100万人,速度为光速的500分之就是说飞行500年才能达到一光年的距离,要飞到20光年远处的星体,需整整1万年时间。当船到目的地时,走出来的乘客已是上船人的第400代子孙了。想来真是渺茫,既可怕,又有吸引力。报纸说:“星际旅行只需单程票。”初一看,有点去而不回的味道,要在航行途中写遗嘱,开追悼会,那谁还要去呢? 

53、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54、    其次,纵观文章基本类型,四种训练是最根本。不同的文体中,“五诀”也同样适用。描写文中,主要是“形”诀。把自己当成一个摄影师和画家,对景物、事物进行描绘,适时增添多种感官的辅助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叙述文中,可以运用“事”诀,让自己做一个说书人,生动形象地记人、记事;抒情文中,熟练使用“情”诀,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诗人更加深情的人,大声说出积蓄在心中已久的感情;议论文中,成功地运用“理”诀,向着思想家的方向努力,揭示客观情况和道理,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55、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中写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而今天梁老师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拍遍栏杆,将学术交流、学术论论开在了祖国的各个角落,他北京参加《季羡林文集》首发式,南下贵州日报作讲座,东往上海书市发布新书。中在山西、陕西、河南多地多次讲学。在他身上,记者的现实目光、作家的思想深度、官员的政治高度、学者的思辨精神全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56、王国平   牛庆国   华  静  李朝全

57、    我认为教学的理性,分为教学内容的理性和教学方法的理性。教学方法自然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也就是学情。而教学内容的理性,一定根植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理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一项长期任务,大概也是一些名师终身备课、终身学习的原因吧。

58、老人姓高,名富。这个普通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59、    首先,优秀文章何处寻,唯有形事情理典。梁先生认为文章写作并不神秘,把握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即可。“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形”主要是指感观到的事物,如:景物、人物,重在写出它的奇特之处;“事”是指作者经历的事情,生活中的小事和大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列入写作范畴,注意写出事情难以忘记的原因;“情”是要表达出你喜怒哀乐悲愁的情绪,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理”是要求善于发现属于你的个性真理,逐层剖析规律,勇于创新;最精妙的是一个“典”字,即:引经据典,需要动用你的“腹中学识”和“写作功底”,明典和暗典均可。如果说前四诀主要来源于生活,第五诀的培养就需要读书。总书记常说,“读书,我终身的爱好。”

60、《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