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90句文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2、对子贡幽默式的启发: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孔子的旅游思想。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旅,倡导“山水比德观”,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视礼,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5、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是指人民群众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6、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7、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8、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9、《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10、孔子就作了"不耻下问"的回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就今天而言,我们仍需坚持"不耻下问",这是积极有益的求学态度!
1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启发并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12、问题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13、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14、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面,主张德治和礼治,用道德和礼数来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方法。把德和礼施于民众,严格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破贵族和庶民之间的界限。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7、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20、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2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23、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4、第一天,老王带领大家学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上)
25、总之,站在教育领域的角度,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度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不能否定儒家思想中先进性的一面,同时也要克服儒家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开创更适合孩子发展和成长的教育模式。
26、孔子以信而有征的态度对文化传统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9)孔子对文化传统是非常审慎的,对于“夏礼”和“殷礼”,孔子掌握的历史证据不够充分,因而采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态度。对于三代文化,孔子能信而有征的,是周礼,孔子的复古,并非越古越好,而是以周礼为中心。孔子的目的是用周礼的精神改变当时“礼坏乐崩”的现状,使失序的社会在传统的引领下重回秩序的轨道。孔子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14)周礼以夏殷两代之礼为根据而能扬长避短,这有周初孔子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出二者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27、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28、"四配"就是后来的"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十哲"是指以"德行"闻名的闵损、冉耕、仲弓和长于"言语"的子我、子贡、子若及"政事"上知名的冉求、子路和"文学"上出名的子游、子夏。
29、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32、孔子认为,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赋素质原本差不多,性情也相近,之所以出现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不同及所受的教育影响所致。
33、 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34、问题二:何为儒家学派?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学说?
35、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也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36、孔子此举顺应社会发展,打破了当时鲁国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让更多的平民也能够受到系统、专业的教育,无疑深得老百姓支持和拥护。
37、二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孔子有名的教学方式,来自于一个经典:卫国大夫孔圉很好学,又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弘扬他的这一精神,就赐予封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封号,就很不理解地去问孔子。
3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39、提示:孔子出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代表小生产阶层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
40、(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42、那么,了不起的先贤孔子,一代教育大家,究竟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43、(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44、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45、 解析 由材料中“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B、C两项主要是政治统治方面的,D项是教育方面的。故选A项。
46、 C.诸子百家追求的目的在于期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采纳
4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48、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其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崇古倾向。他所崇之“古”,系指古代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则为“礼”或“文武之道”(《论语·子张》22)。“礼”在孔子思想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自幼学“礼”,三十而“立于礼”,教学内容是以“礼”为核心的古代文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挽救礼坏乐崩的现状,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1)的礼制,维护氏族贵族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1),认为人的视、听、言、动都要服从“礼”的约束。孔子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归一切依“礼”而行的世界,当他再也梦不到周公,当它哀叹“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他的生命之火也就在风雨飘摇中渐渐熄灭了。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就在于尊古崇礼,继承和弘扬以“礼”的精神为核心的古代文化传统。
49、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50、(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5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52、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53、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54、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5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56、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7、东汉以后因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对作为官方哲学的儒学提出了挑战.
58、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59、后来,孔子的弟子就把他的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有教无类。为了奉行自己的这一教育理念,孔子亲力亲为,从20岁受任为鲁国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官)起,就一边干行政工作,一边从事教育。
60、孔子好学,择善而从,所学内容是以西周礼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自觉而主动的,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也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以求之。可见孔子的“学”不是纯理论性的,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他把分享和传承古代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使命。
61、如他对颜回的点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63、(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6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6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66、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6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68、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69、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70、平民学校也是由他建立的。
71、 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72、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非常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28)他明确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20)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是先知先觉者。他学习的是自己爱好的古代文化传统,而且学习的态度是勤奋敏捷地去“求”——尽可能获取相关的信息。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9)孔子根据人学习与否对人进行划分,可见学习在他看来是“成人”的关键。
73、孔子的经济思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利义观和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要求人们的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利义观点。
74、“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7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76、(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77、“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78、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7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80、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别人的观点,这就使得各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也就形成了思想纷争的局面。他们之所以苦苦追求,都是为了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便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就特别为统治者推崇,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81、26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打开私人讲学的大门,开始广招学生。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发端。
82、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83、孔子注重"言传身教",切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对学生很爱护,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的佳话远近闻名。
8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8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86、(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87、 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
88、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89、 解析 本题考查墨家思想主张。材料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项是法家主张;D项也是儒家主张。
- 上一篇:精选幼儿园教师节送老师什么礼物合适(49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