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传习录(100句文案)

时间:2023-06-20 08:37:26

传习录

1、一个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毁谤或是欺慢,也会是一种磨炼,也是使自己的道德进益的机会。如果不用功夫,那么别人的毁谤就是登时将自己击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战,都是对本心修养的一次考验,是将其作为“进德之资”还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传习录)。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GbAf6iEXh2xnk5fQQcz6g提取码:9bxo书名:传习录

3、此后,王阳明又深入研习了佛家和道家的典籍,最后发现佛道大有逃避世事、有违人性的地方,此路又是不通!

4、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传习录)。

5、“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6、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心里感知到的一瞬间,心头的一涌动;

7、8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8、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9、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10、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11、传的拼音有两个: chuán  zhuàn

12、我们看到第一眼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唉呀,这个小妹妹好可爱呀,我心里好喜欢”。这喜欢的一涌动,就是行的第一阶段。

13、自此以后他就矢志不渝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14、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5、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6、概而言之,如果缺乏这种“文化感”或是缺少对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铺垫,即便有注释,我们可能还是无法完全明白其中所指的内容。

17、“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18、青年们啊,你感觉这种苦痛吗?你发见这种危险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19、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的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20、第三个阶段才是你走过去和她打招呼:“小朋友你好,萌哒哒的好可爱呀,在哪个幼儿园呀?”。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行”。

21、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22、上卷是语录体,是相对比较基础的东西。比如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心即理”?什么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等,主要是强调什么是圣人之学,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阳明心学是入世的东西,不是空谈心性,和佛道之学是有分别的。心学不讲彼岸,强调入世践行,强调儒家的“修、齐、治、平”,强调对我们实际的生活和人生究竟有什么帮助,绝对不是遁世枯禅。

23、社会高速发展、充满动荡、充满变化、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里,人人都充满着对力量期待。然而,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

24、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25、(解读) 现在的人即是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摆在眼前,他们的心仍然忧虑不止,只因为自己的心忙碌惯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2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7、● (听学·传习录)教化先行,风俗可美(39)

28、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9、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30、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极为重视《传习录》的版本。

31、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2、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33、王阳明说:“只要已经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不只记住,连理解也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34、6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35、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36、很多人一谈到“知行合一”,马上就在想:这“知”不就是“知识”嘛,行就是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有人把“知行合一”理解成我知道了,我就去做。还有理解成言行一致的。这些观念都不是心学说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37、欲要聆听心声,须了解心学;欲了解心学,须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38、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依照阳明心学而能成世俗之功,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他们践行了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39、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4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41、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42、(释义)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这种善念。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这种恶念。

43、●(听学·传习录)良知妙用,点铁成金(7)

44、王阳明赞许孟子的“不动心”:心中充满道义,发现万事万物的道理,那么任何事发生都能对其泰然处之,让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稳固,不因外界毁誉而动心,不大喜大悲。

45、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46、● (听学·传习录)用人之道,阳明教给你(41)

47、下卷主要内容是致良知,这一卷先生自己没有审阅过,上卷和中卷先生都是审阅过的。提出了“本体功夫”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核心是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48、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49、几千年前佛家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中华老祖宗早就有了安定心灵的心法,在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的时候,就传承“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中华文化的十六字心法。

50、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51、而曾国藩则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52、|读史开眼界|ID:dushikaiyanjie 

53、打个比方,你在路上碰到这么一个小女孩,大眼睛萌哒哒、三四岁的年纪,穿着花裙子,看起来非常萌非常漂亮,那种感觉很可爱。

54、阐析: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良能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55、21 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56、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57、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58、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候,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皆在我们的“内心”中,所有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59、28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60、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61、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传承的过程中,经由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劫后,其中最精要的心法传承几至断绝!后来朱熹讲解了一套他的理解,但因为缺少对“心体”的实证,而将传承文化的方向完全解错。但朱熹当时声名远播,影响深远,所以至今仍有大部分的学者都追随着朱熹理论,导致中华文化最精髓的部分依然被深深埋没……

62、第除了文本和历史背景方面的门槛之外,《传习录》中的很多记载很多是针对当时的人与社会的具体问题而言的,那么《传习录》对500年后的我们有借鉴意义吗?

63、序跋信息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嘉靖三十年夏五月壬寅同邑門人孫應奎謹序传习录序:嘉靖三年冬十月十有八日/賜進士出身中順大夫紹興府知府門人渭北南大吉謹序传习录序:門人徐愛序。附南逢吉識語叙传习录后:嘉靖辛亥夏日門下後學德清蔡汝楠謹書

6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5、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66、形制尺寸框6x5厘米(上下两栏),九行行十七字,白口无鱼尾,

67、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68、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69、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

70、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71、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72、应该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适当的事,谋划和行事都不要越过自己所处的地位。遵照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做事,才是君子,才算作是致良知。

73、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本心,“致良知”,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

74、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5、(解读) 精神、道德、言语、行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开来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低、人、物都是这样。

76、尤其是近些年来,王阳明和《传习录》成了热词,相当多的人开始从阳明心学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在充满不确定性未来面前为人处世与经营的智慧。

77、《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当代,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78、《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79、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80、● (听学·传习录)真心爱民,忠心为国(40)

81、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

82、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83、● (听学·传习录)无善无恶心之体(31)

84、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85、王阳明要做的就是引人“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召回“放”出去的心,让心回归本位。

86、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87、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88、平宁王之乱后,宫内的太监张忠为报先前的恩怨,来找王阳明麻烦。他看王阳明一副书生模样,就约他观看京军训练,并在现场让一介书生王阳明射箭。

89、本书是关于《传习录》的精细解读,作者舍弃逐条逐句的解读方式,主张明义理与通训诂并重,并择其要点、循其脉络、扣紧义理。全书引经据典、论述严密、考据与义理并举,从阳明思想遍历的轨迹、阳明心学的确立、格物学说的重释、知行合一的意义、良知学说的提出等方面,呈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本体工夫”等为架构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为世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阳明心学”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力作。

90、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91、● (听学·传习录)大道至简,删去繁文(25)

92、第三个特色是周月亮教授对《传习录》的逐条精讲不局限于古代,而是将阳明心学的解读与思考应用于对现代生活,让阳明心学活泼起来,成为开解现代人的困惑与迷茫、寻回人之本心的他山之石。

93、如果你也想读懂王阳明,一定要从这本权威好读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开始。

94、● (听学·传习录)君子出处有义,做官当如君子(42)

95、● (听学·传习录)心不动,则有胜算(49)

96、阐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混沌与原始状态,延伸意义就是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人的真、善、美。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97、“虚灵不昧”,大约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状态,心灵处于安宁、虚静和专一的情状。在此状态下,才能静下来体察世间万事万物之“理”。不昧的“心”如镜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说,“心即理也”,心与理为一体,而反对朱熹将心与理分成两部分。

98、(解读) 内心要谦虚不自满,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99、(作者)宋濂 (朝代)明送东阳马生序扩展资料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