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32句文案)

时间:2023-06-21 08:47:52

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6、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7、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公仲。

8、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名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的推动。他在《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富裕)……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历考孔子终身之事兼考孔门诸弟子)中也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9、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0、老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11、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就是最佳的遗产。——英国:司各特

12、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子贡也是尊师重教的千古楷模。

1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4、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5、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16、——《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17、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这是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对尊师重教风尚的营造也发出了更为迫切的呼声。尊师重教不只在于教师节的掌声与祝福,更在于平日诚恳真挚的行动支持,在于始终如一的感激之心。身为学生,当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身为家长,当理解“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尊重老师合乎规范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老师密切配合;对于社会各界而言,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保障,让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有更多更实在的尊严和获得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进而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18、明道堂曾经是书院教书育人的地方,如今的明道堂内陈列的是《中国科举文化大观》立体彩塑。

1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杜牧《雪中书怀》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刘基《题太公钓渭图》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赞美老师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一言一行张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体现师者风采,一字一句包含谆谆教诲,一分一秒无私奉献青春。讲台上,粉笔染白发;书桌边,责任压两肩;浇花朵育桃李,桃李遍天下;绞脑汁洒心血,学生青胜于蓝;像蜡烛像春蚕,奉献赤诚一片。

20、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1、(3)学、思、行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另外,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的统一过程。

22、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23、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2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朝·韩愈

25、(跋)本文原载于《鹤壁日报》(2018年12月26日副刊)。作者夏廷献先生,为南阳籍在京作家、学者。夏先生发表有长篇小说《小河弯弯》、《圣雨树:破译吉普赛人在中国消失之谜》,书法理论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等。他还是范蠡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发表有历史剧剧本《商圣范蠡》(6幕),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范蠡》等。夏先生长期关心南阳乃至河南的经济、文化建设,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并被有关方面付诸实施。

26、而评教,则成了对服务员满意与否的问卷调查,完全扭曲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宗旨。

27、译文: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28、三是外交超过老师。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得到一个国家重用,除了治国理念不合外,不善外交也是原因。子贡则被称作杰出的外交家。《韩诗外传》记载: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问三弟子兴趣和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可见子贡有从事外交的志向和才能。上面已经说了两件事:救孔子师徒于危难之中;救鲁国于危难之中。其实,子贡办外交,还有不少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元前488年,吴国企图称霸,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100头),鲁哀公迎吴人,而吴人非要见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贡去应付。子贡把吴人说得哑口无言。公元前484年,吴伐齐得胜后,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物,叔孙氏一时不知所措,随行的子贡随即出来应酬,圆满结束了尴尬的外交场面。公元前483年,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将卫侯扣留。子贡说服吴国太宰,将卫侯释放。子贡在外交方面的才干,当时就得到各国的承认和称赞。楚昭王说:“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与子贡相比。”鲁相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说:“要是子贡在场的话,就不会遭此耻辱。”

29、居仁斋曾经是书院学子自习的地方,如今的居仁斋展示的是书院上课时的陈列。

30、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8年,为此我们寻访孔子,纪念孔子。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31、公元前479年4月11日,73岁的孔子因病去世。孔子病危时,子贡在南方办事,没有在孔子身边。回来时,葬礼已结束。子贡出厚资用上等棺木将孔子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孔子一生教学,去世后,众弟子云集其墓前,感念老师恩德,像对父亲一样,整整守孝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子贡在坟前盖了一间茅屋,又守孝三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守墓六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起初,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斥责鲁哀公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