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人生感悟

精选对陶行知的感悟与认识(39句文案)

时间:2023-09-03 09:51:19

对陶行知的感悟与认识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4、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5、必须要学、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课文、一道例题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备课,观念在变,理念在更新,教学同一个内容,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6、文集以时间为顺序,集先生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书信、文章为一体,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对陶行知的感悟与认识)。

7、“教学做合一”,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8、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做错事,不但不批评我们,而且想一些办法告诉我们事情的严重性,使得我们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9、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我读了《陶行知》一书,说实话,我对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惭愧。对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11、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2、其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放,先阻止,后教育。用“土块砸”貌似乡村孩子间的一种平常的游戏,但究其行为是不正当的。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但教师不能对学生错误的行为熟视无睹,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教育。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工作,疏忽了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治工作,“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那么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把学生当作“小树”一样去修剪,使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教师是园丁,是有义务、有责任的。(对陶行知的感悟与认识)。

13、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5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4、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说过:“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个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要教会孩子在错误面前,勇于承认,积累经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15、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16、①追求幸福,包括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将幸福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等;②拥有幸福的能力,包括找到学习、工作背后的意义感,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并为之努力,实现自我等。

17、①全球视野,包括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以开放的心态主动适应全球化,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相联系等;②尊重差异,包括认识、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国家、民族、地区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等。

18、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19、在《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20、同学们,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爷爷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世界因为有爱而转动,让世间因为有爱而更美好。陶行知小学读后感5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21、作者在开篇就说了一句让人振奋的话:学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一句话足以指导我们学会如何去领会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22、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创新特点,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为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师。走进陶行知读后感2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23、钱颖(2016).培养创造力须先创新教育模式,商周刊,(08),

24、论及生活力,陶行知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一是助力,二是阻力”,由此,培植生活力就在于应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使学生“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董宝良等,2011,p.181)。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他指出,生活力指适应、改造现代社会生活该有的力量。他将生活力分为五类:康健生活力、劳动生活力、科学生活力、艺术生活力和社会改造生活力。其中,康健生活力包括通过锻炼、增加营养、养成卫生习惯等方式预防疾病的能力;劳动生活力包括从事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能力等;科学生活力包括掌握科学知识并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等;艺术生活力包括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能力;社会改造生活力包括治家、创造富的社会、人类互助等多方面改造社会的生活力。伴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生活力所涵盖的能力亦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生活力至少包括“生存力、生计力、学习力、演说力、交往力”等多种,后来其中的一些能力逐渐分解独立出来。

25、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2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26、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宽广如海的胸怀,积极倡导并且向我们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待学校,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事业,一直在向我们呈现出他的热诚和激情,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是让人惊讶,让人感动。教师和医生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良心职业,它的衡量不在别处,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为一名老师,倘若没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不难想象到:他必然也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说,爱学生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爱学生,才能够用温存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才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软和蔼的话语与他们沟通。只有这样,老师与学生的心才会越来越近,最后,融化为一。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加地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帮助学生。同时也要严以律己,积极用正面形象来

27、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28、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29、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30、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31、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2、基于这一教育目的观,陶行知在其教育实践的早期和中期提出学生应掌握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必备能力,后期又在他办的重庆育才学校提出“二十三常能”,对早期和中期所提出的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做了进一步的具体化。在“三力论”和“常能论”中,生活力为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创造力为关键。

33、另外,陶行知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很多方面和生活力重合,比如说创造力涵盖的科学生产力、艺术创造力,生活力同样涉及科学生活力、艺术生活力。乍一看,好像新瓶装旧酒,其实不然。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整体,生活力是自动力和创造力的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力,而创造力是关键,三者不可替代,相辅相成。而“常能论”又是对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具体化,丰富与发展了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的内涵。

34、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抑或说,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具有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的“真善美的活人”。论述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不谈到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35、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36、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创造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有幸拜读了《陶行知谈教育》这本书,细细品味着陶老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那份博大的情怀和深邃的思想也缓缓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37、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38、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及“常能论”的内涵既带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语言表达颇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