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精选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84句文案)
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
1、写字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功,通过培养写字这个良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小孩其它方面的成长,如规范小孩写字能够培养他们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毛笔字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性情,使小孩养成写字时全神贯注的好习惯,集中精力,不会走神。
2、教师:同学们选择了对自己有帮助的语段进行了分享,谈了自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有的文段内容总让人琢磨不透,弄不明白,所以大家读起来很费劲,也是造成不喜欢读的原因。如何读懂这些文段呢?老师先保密。
3、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4、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
5、我们若能按这篇《朱子家训》中所说的来要求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离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的距离一定也不远了。
6、这不正印证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吗?倘若一个人的内心不思进取,则内心不会强大;倘若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强大,面对困难会望而却步;倘若一个人畏惧困难,谈何梦想,何谓成功?
7、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8、钱氏家族之所以代代人才辈出,与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的《钱氏家训》是分不开的。《钱氏家训》是先祖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钱王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立下家规家训,经过子孙后代的补充和整理,编订了《钱氏家训》,内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个人篇主要着眼于个人修养,强调尊礼、自省,做一个身正心明的君子;家庭篇是关于整个家庭的管理观,主要是注重于规则,强调亲爱、守序、勤俭、忠厚;社会篇教育子孙为人处世,为社会应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心怀大爱,爱祖国;国家篇告诫子孙修身及兼济天下的道理。
9、点评:曾国藩在家书中引用朱子的名言:“悔字如春天,万物蕴藏积蓄的生机开始生发。吉字如夏天,万物藏盛已极。吝字如秋天,万物开始败落。凶字如冬天,万物开始凋谢。”悔改、悔过,像春天一样藏着无限生机。说的太好了。人生如果能时常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反省,时常悔改、悔过,那么他的人生也必然充满生机。
10、第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11、意思是下属为善,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予以表扬;若有过失,则将他单独召来予以批评。
12、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书曾是亲人间传递信息,了解各自情况的唯一工具。黑字落白纸,厚重的文字,凝结着人们最真实的表达,寄托着最深挚的愿望。天地五年级的孩子们在读书月里开启时光之旅,细读一封封润人脾肺、温暖心灵的家书,重温字里行间的精神印记。
13、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14、相信在主题学习的引领下,开发区河西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追寻理想课堂的过程中,会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
15、 面对家人的离去,福贵却没有被悲惨的现实打败,他仍怀着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给时间。没有血泪地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后来面临更大灾难,福贵也能将它消解,坚强的活了下来,不闹不争。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贵的平静而坚韧所震撼,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着,那“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16、我曾经看到一位农民工伯伯把身上不多的钱都给了一位小乞丐。那位伯伯并坐在小乞丐身边陪着她,不时还抱一抱她以示安慰。路过的人都充满敬意地看着,有些人还掏出钱给那位伯伯和小乞丐。也许郑板桥的目的就在这里吧,他想让家人学会品德,也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17、教师:书信的字里行间感情真挚,满满都是一个父亲的爱子之心。也能感受傅雷对儿子的尊重,以及傅雷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那么(文段一)中大家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
18、 朱璟雯
19、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20、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同王阳明一样,曾国藩立志作圣贤,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21、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2、重要的是每天都写一点,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23、对于一个想办成事情的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呢?
24、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愿天下更多的父子有这样的感情。这将是人间的幸事。
25、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26、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27、郑板桥,著名书画家。他一生品德高尚,所作的书、画不计其数。他晚年用心写下《郑板桥家书》以示后人,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启发。
28、比起梁启超本人,他的文字似乎更加亲切,有一种让人特别舒服的感觉。作为父亲的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儿女们写道:“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歌,你们听见没有?”这种语气特别随和的。他的文字也十分清新,既让人有种在林间散步的轻松愉悦感,又如初阳四射含蓄明了,好似一位老者娓娓在劝道,又似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不住嘀咕......
29、完成任务一:分小组用深情朗读的方式演绎这些句子,读后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30、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31、广大教师在辛勤授课的同时,对线上教学这一非常态形式,进行着认真的探索和思考,获得了可贵的经验和体会。从即日起,我们将开辟“空中课堂”优质课展播专栏,专题报道各学科优秀线上课程,展现开发区教师风采,供大家借鉴学习和研讨,以期把线上教学工作做得效果更好,尽力降低疫情对教学的影响。敬请关注!
32、《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和爱。那一封封的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都是充斥着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身后的道德修养,那种对家人的浓浓亲情,然而,在现今社会中,由于交通的便利、通讯设备的兴起、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但是人们的感情却是与日淡薄。在利益面前,甚至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乎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传统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金钱面前纷纷缴械投降。这是我们要认真反思的现象!
33、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34、其理财。“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他认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钱财,不能过于安逸懒惰,能走着就不骑马坐轿,要常爬山,锻炼筋骨。不积攒钱财,子女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会懂得自立。他还时常拿出家里的钱财接济亲戚家里贫困而年纪大的人。
35、给九弟的建议中说,练习写字的时候不要把其他事情荒废掉,但在写字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把自己的所有精神allin在这件事情上,这是专;
36、童年丧父的袁了凡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老母命弃举业学医,习一艺以成名,可以济人。后袁了凡偶遇孔禅师,起读书之念,后反躬自省,多多积善,积功累行。
37、我对微生物很感兴趣。去年暑假,跟着科学老师做筷子上的细菌调查实验。那段时间,每天顶着炎热的太阳去实验室做重复的实验,说不苦是骗人的。别人去电影院,我去实验室;别人在看电视,我在看显微镜;别人养宠物,我养细菌……我很想放弃。但是,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开水煮可以杀死大部分的细菌,虽然仍有小部分芽孢菌存活……我当时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心里很苦恼。妈妈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我读了梁启超的这封家书。看着看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又出现在我眼前。顿时,我茅塞顿开,于是咬咬牙,发誓一定要把这个兴趣爱好坚持到底。最终,当我把实验结果传授给路人们,向他们宣传消毒筷子的方法时,他们都夸我真棒、真厉害;当我在疫情期间,向大家宣传我的自制消毒酒精时,大家都表扬我爱动脑筋;当我的一次次实验获奖发表时,我激动得无以复加。那一刻,我真高兴!
38、练习毛笔字,可以磨砺小孩意志,训练小孩的注意力,对预防小孩学习时走神和多动症等有一定的效果。
39、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40、这里捡取冰山一角浅论。曾国藩家书修行篇中曾说过“凡郁怒最伤人”发怒坏了身体,也拉了仇恨,正所谓“小不忍而谋大乱”。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任湖北巡抚。某次巡抚衙门失火,曾国荃怀疑是仇家所为。但曾国藩告诫弟弟对外只能说是仆人不小心失火,不可怀疑是匪徒仇家纵火,最好的方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如此境况仍冷静自若,其耐性着实令人佩服。自读曾国藩,最敬服的就是其忍恕之道。“俭以养廉,直而能忍。”忍并非儒弱,以退为进,执意针锋相对,鱼死网破,无丝毫益处。曾国藩一生多受忌刻诽谤,他却耐得住,屏得牢。忍,放平心态,是极好的处理方式,事态险恶,心无波澜便不会被人抓到破绽。
41、《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42、 我是在约摸十年前的时候买的这本书,如今已然全忘了初见时候的感受。疫情期间,在清扫时偶然间看到了它的序,它说,就像一个疲惫的人,下了班,淋到雨,打开家门时,心爱的人刚煮完一碗热腾腾的面,然后帮他擦去额头的雨珠。我可以很仔细的描述那个人,那场雨,那碗面,那条擦去雨水得手帕。但我就是无法形容那碗面的味道。
43、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44、曾国藩之哀实其所幸,一代抱忠大儒,功业与主同腐,也算得偿所愿。此番谈话后,不出赵烈文所料,45年后清亡。国乱也果不出赵烈文所言。曾国藩的宗社之陨却也不是民族之福,可见历史的规律与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岂儒学之能为?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2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45、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46、有人说这是千里传情,万里传音,笔墨传情的书信。
47、读到这句话时,应该能想到挖井兔子的漫画。这个譬喻是很早就有了还是曾国藩说出来的,我不知道。不过这个却是我知道的最早的关于挖井的譬喻。
48、开学复课了,同学们都在各自的教室里吃午饭。当我拿着吃得只剩骨头的餐盘走到回收点时,眼角却瞟见满满当当的一盒饭菜,而拿着那盒饭菜的同学正准备倒掉它。我冲口而出:“你为什么要倒掉这盒饭?”她却若无其事地看了我一眼,说:“没有我喜欢吃的菜!”我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问道:“你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悯农》那首诗吗?”她沉默了,羞愧地拿着那盒不爱吃的饭菜走回了教室。
49、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0、 感悟人生真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向阳光,自然生长!希望在这篇美文的影响力下我们能爱惜自然环境,珍爱一切美好事物,人生长路漫漫,不论顺境逆境都要勇敢向前!
51、从家书中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幽默有趣、友善慈爱的父亲。他完全不严厉,甚至还有几分“孩子气”,对待孩子就如同朋友一样,如此融洽的家庭氛围,也让他的孩子们能够与长辈如朋友一样交谈。
52、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53、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54、 ——读《颜氏家训》有感
55、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3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56、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57、教师总结:也就是傅雷夫妇跟儿子谈生活、谈交往、谈读书、谈家庭、谈责任、谈感情、谈文学、谈音乐、谈古诗词、谈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58、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59、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60、《留德家书》体现的不仅仅只是关于亲情和思维模式的碰撞,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是家国情怀的共鸣。俞天白深切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对这个国家有用的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很多时事政治的理解判断等,都是把国家的发展兴旺和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合在一起,在思想中发酵。
61、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62、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63、一份克制的爱,一个掩藏在面纱之下的面孔,塑造了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觉醒了一个处于沉睡中的人,这就是毛姆的《面纱》所讲的故事。毛姆对人性的刻画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仿佛感觉书中描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慢慢揭开人生华丽的面纱,面纱下满目疮痍。人只有打破隐藏的面纱,才能够收获真情,只有用心交流,才能够得到幸福。
64、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名士宦官所养的食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致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65、“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66、又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诸弟书中”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更是再一次让我体会到了他以教育兄弟成才为尽孝之道。身为长兄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屡次教导兄弟如何读书,如何进德修业,想来他对家人期望和要求都是颇高的。在一篇篇或长或短,或严厉或温情的家书中,曾国藩对家人的孝道是绵长与执着的,跃然纸上的都是对家人的关爱,让人动容,让人恍惚触摸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爱有温情的曾国藩。
67、 都说文正公是清代理学大儒,但是家书中却并非句句都是大道理,在教导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包括写给父亲的信中,记载的是曾文正公苦闷纠结的一生,毫无隐晦,如实记录,而这些苦闷和纠结大多也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而书中的文正公的心路历程,给人的不是别的,正是克服苦闷纠结的力量。我在书中感受到最深的是文正公身上的儒学思想,是修身齐家的中华智慧
68、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69、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70、我们常说,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会有奇迹发生。古往今来,多少天生残缺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成为名躁一时的大人物,多少人用自己的辛苦付出获得了耀眼的成就。事实证明,人力远远胜过天命,只要你不堪命运,发奋图强,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71、学生回答预设2:主要讲了一个父亲关爱儿子指导儿子生活学习的故事。
72、“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73、 点评: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刚柔”功法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时,看到“刚”性太强,便以柔掩之,并强调刚强与刚愎的不同,并把这一点恰到好处地用到为人处世之中。他认为处世不应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74、除了待人平等外,他还要求人要有自己的人格,不同流合污。我们容易学习到好的习惯,同时也可能被坏东西所侵蚀。郑板桥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大部分原因是受老百姓支持。他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呢?那便是因为他不同流合污,体恤百姓,总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
75、四曾国藩看尧舜,刘邦,岳飞如我们看尧舜等远古帝王将相其实是一样的,看完此书让我觉得渐渐多了看时间维度的感觉,看历史明智,经济发展再快,但是人性的发展其实是很慢的,看曾国藩让你认知到自己当下的很多情境与事物其实与几百年几千年其实是差不多的。五则曾国藩的品质,知人任人的才能,对自身勤俭省身的做法都让我们学不完。这个更深刻,更细的理解只能下来几遍继续剖析与分享了。
76、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曾国藩说的“艺多不养身”也就可以理解了。曾国藩反对的是多而不专,多而不精的为学之道。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艺”,但都浅尝辄止,止于表面,不能把一个“艺”彻底打穿弄明白,最终也是一事无成。
77、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78、点评:曾国藩在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长傲、多言两个弊病,以前的世卿大夫的兴与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79、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0、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81、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平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82、 无论多么艰难的现在,都会变成回忆和过去。
83、弟弟科举考试结束后,曾国藩询问考试的情况。勉励弟弟不要太在乎结果,不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颇似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上一篇:精选激励人生格言霸气幽默(39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