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精选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93句文案)
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1、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2、同时,我们也无权相信我们可以对人性建立起某种礼赞,如同孔德一样。对人性之礼赞最后会产生孔德式的人文主义,自我隔绝——我们必须这样说——最后会产生法西斯主义。我们不要这一类的人文主义。但是这名词又有另外的一种意义,此意义的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人永远处于其自身之外;那是在投射和失落自己的时候,他才使人存在。而在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超越目的的追求,才使他本身有存在的可能。因为人是如此自我超越的,也只有对这种自我超越才能把握得住东西,他自己才是他超越性的核心。除了人之世界外,别无其他的世界。此一人的世界乃是人的主观的世界。这种构成人之要素的超越关系(不是说上帝是超越的,而是说是自我超越的)和主观性(意即人不是自我隔绝而是永远呈现于人的世界之中)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意义的人文主义,这就是人文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之外别无立法者。他本身在这样被弃的情况下,必须自我决定。也因为我们指出由于我们经常追求我们自身以外的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种解说或者某种特殊的体认,而不是由于回返自己,人才会自觉为真正的人。
3、在文艺反映论的主客体关系上,他所坚持的是反映的主体性;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在对作品本体概念及其意义的解释上,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属于“作者论”之列。
4、因此可以知道人们指责我们的,并非因为我们的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乐观主义的严肃性。假使人们指责我们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我们描写那些卑鄙、软弱、怯懦以及有时明显罪恶的人物,这并不是只因为这些人物是卑鄙、软弱、怯懦或罪恶。因为假定就像左拉一样,我们指出这些人物的行为乃是由于遗传所引起,或是由于他们的环境所引起的,或是由于决定的因素,不论是属于心灵的还是有机体的。人们将确信地说:“你看我们就是这样,没有人可改变任何事情。”但是对一个存在主义者而言,当他描写一个懦夫的时候,会指出这个懦夫须负他自己懦怯的责任。他并不是因为有一颗懦怯的心,或肺,或者大脑才这样的。他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器官的因素才这样的。他之所以这样乃是他的行为使他成为一个懦夫。并无所谓懦怯的本性,虽然有所谓神经质或懒散的脾性,以及富于感情等等。但一个贫血的人却并不因此而为懦夫,因为造成懦夫的是臣服或退让。而脾性并不是一种行为。一个懦夫乃是由于他的行为所决定。人们模糊地,且恐惧地感觉到的是如我们所说的懦夫之为懦夫乃是一种罪恶。人们宁愿生而为懦夫或英雄。对于“自由之路”(Cheminsdelaliberte)的责难之一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太卑鄙了,如何能使他们成为英雄呢?”这个反对是颇为好笑的,因为它意指人是生而为英雄的。其实这也是人们所乐于承认的。如果你生而为懦夫,你可以非常的知足。你无能为力,无论你做什么,你一生都将是懦夫,但是你生而为英雄,你仍然可以非常知足,你终生都将是英雄,一饮一食都是英雄式的。存在主义认为一个懦夫是他使自己成为懦夫,一个英雄是他使自己成为英雄;因此懦夫也总有机会丢弃懦怯,英雄也会不再是英雄。只有完整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而你所有的行为并非都是特殊的事件或活动。
5、萨特说的“原始选择”是指面对现实世界做出的,是它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原始选择是先于逻辑的,它是人们在其生命遭受最初的打击或受到最初的危机时为使其生命得以继续去而做出的选择。(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6、看起来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但实际上存在主义有其非常悲观的意义,这一点从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就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其实透着一种忧郁的气质。那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主义,而萨特又是如何论证存在主义的呢?
7、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8、19岁的萨特考入了当时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别看是一个“师范学院”,这是类似北大清华的一样的一流高等学府,被誉为当时“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这里每年只招收100名学生,而从这里也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其实有13位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萨特也是其中之萨特在这里学习哲学。
9、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0、当我们想到上帝是造物主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把他想象为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考虑哲学问题时,不管是笛卡儿那样的学说,或者莱布尼茨的学说,多少总含有这样的意思,就是意志跟在理性后面,至多是随理性一同出现,所以当上帝创造时,他完全明白自己在创造什么。由于这个缘故,人的概念在上帝的脑子里就和裁纸刀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里相似: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是藏在神圣理性中的某种概念的体现。
11、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12、为了使你们更明白这种舍弃的状况,我想举出我的一个学生的情形为例,这学生要我在下述的情景中替他找出解决的办法。他的父亲正和他的母亲吵架,而且还有"通敌"的倾向。他的哥哥在一九四〇年德军侵袭时被杀,而这个青年人,怀着原始而激昂的心情,燃烧着复仇的愿望。他母亲和他单独住在一起,深为他父亲半叛国的行为和长子的死亡而悲痛。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这个青年人的身上。但是这个青年人这时却处于两种选择之间——到英国加入自由法军,或留在母亲身边帮助她生活。他十分清楚他母亲是为着他而活,他的消失——可能是死亡——会使她陷入绝望之中。同时他具体而真实地感觉到,他为他母亲所做的任何行为,将会有助于她生存下去的确实的效果。然而他为战争所做的任何事情,将如水之渗入沙中,毫无作用。例如,要到英国去,则经过西班牙时,他必须在西班牙的营中待一段不能确定的时间在到达英国或者阿尔及利亚时,他可能会被安插到一个机构里去,以补充一个名额。结果,他发觉到他自己遭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行动方式:一种具体而直接,但只为了一个人;另一种则为了一个无限大的目标——国家全体——但也因此而模糊不清,而且可能中途受阻。同时,他也犹豫于两种道德之间,一方面是同情个人情感的道德;另一方面则是范围广泛而真实性值得怀疑的道德。他必须在这两者中作一个选择。什么东西能帮助他来作这个选择呢?基督教的教条能够吗?不。基督教的教条说:行为要仁慈,要爱护你的邻居,要为别人牺牲自己,要选择最难走的路径,等等。但哪一条是最难走的路径呢?对于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兄弟之爱呢?爱国人士还是母亲?哪一个是更为有用的目标:广泛地为整个社会而奋斗呢?还是帮助一个特定的人物生活下去呢?谁能够先验地对此作一个答案?没有一个人能够。这在任何伦理经典中也没有答案。康德的伦理学上说:永远不要把别人当作一个手段,而应当作一个目的。不错,如果我留下来跟母亲在一起,我把她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但是由于这个做法,我就处于视那些为我作战的人为手段的危险中,反过来看也是真的,如果我去帮助作战的人,我就视他们为目的,但却处于以我母亲为手段的危险中。
13、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14、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这好像是由于像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想一样缺乏新的学说,于是,一班渴望诋毁和捣乱的人,都找到我们的哲学上来,实际上,在我们的学说里,他们找不出有什么能满足于他们的目标的。因为事实上这在所有的学说中是最少诽谤和最为严谨的:它是将为专家和哲学家而建的一种学说。同样的,它是易于界说的。
15、但是对一个存在主义者而言,当他描写一个懦夫的时候,会指出这个懦夫须负他自己懦怯的责任。他并不是因为有一颗懦怯的心,或肺,或者大脑才这样的。他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器官的因素才这样的。他之所以这样乃是他的行为使他成为一个懦夫。并无所脚怯的本性,虽然有谓神经质或懒散的脾性,以及富于感情等等。但一个贫血的人却并不因此而为懦夫,因为造成懦夫的是臣服或退让。而脾性并不是一种行为。一个懦夫乃是由于他的行为所决定。人们模糊地,且恐惧地感觉到的是如我们所说的懦夫之为懦夫乃是一种罪恶。人们宁愿生而为懦夫或英雄。对于"自由之路"一个真实的处境——例如,我是一个有性能力的生物,能够与异性的生物发生关系并生育子女——我就不得不选择对它的态度,同时在任何一方面,我对这选择负有责任,在约束了我自己时,也就约束了全人类。甚至假如我的选择不是被先验的价值所决定,它与放任仍然没有一点关系。如果有人以为这只是纪德自由行动学说的翻版,那么这就是他不了解这个学说与纪德的学说间巨大的不同。纪德不知道处境(situation)是什么,他的行动只是纯粹的放任。依照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人乃是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发现了自己,在这处境中,他是自我含蕴的,他的选择包含了整个人类,同时他也不能避免选择,不论他是否必须保持独身,或者他必须结婚而不生子,或者他必须结婚同时生儿育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他如何选择,在这种处境之下,他是不可能不负完全责任的。毫无疑问地,他并不根据任何预先建立的价值系统来选择,但是指责他放任是不公平的。我们宁愿说,道德的选择与一件艺术品的构成是可以相比拟的。
16、第人们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判断别人。”这从某一个观点说是对的,但若从另外一个观点说则又是错误的。当一个人清楚而虔诚地选择了他的目的和行为时,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再选择另外的一个,就这一点来说是对的。就我们不相信进步来说也是对的。进步意味着改良,但人永远是一样的,面对着一个永远变动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选择仍旧是选择。自从以前奴隶制和反奴隶制的选择之后——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共和政体与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为止,道德的问题都未变更。
17、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18、第三个反对说:“你一只手把它拿来,另一只手又把它送出去。”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自己选择,所以,你的价值观就不是严肃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只好抱歉地说那只能如此。但是,如果我摒除了天父,那么一定有某个人来创造价值。事实既是如此,我们也只好接受。而且,说我们创造了价值,其意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因为生命中无所谓先天的意义。生命被生活过了,它才有意义。然而使之有意义都是你的任务。它的意义也只是你所选择的而已。因此,你可以明白这才有创造一个人类社会的可能。我曾经被指责为主张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之一。人们会对我说:“但是你在你的《呕吐》中,曾经说过人文主义者是错误的,你甚至也嘲笑过某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现在你为什么又回到这上面来呢?”事实上,人文主义这个名词具有两个极端不同的意义。人们可以把人文主义视作主张以人本身为目的及以人为最高价值的一种理论。这一意义的人文主义可以在高克多的《环游世界八十小时》这个故事中看到。书中的一个人物,当他坐着飞机飞越高山时,他说:“人是伟大的!”这就是说虽然我自己没有制造飞机,但是我却身受这种特殊的发明的好处。而我个人,就作为一个人而言,可以认为我自己对某些人的成就也有关涉并以此自豪。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因某些人的特殊成就而把此种价值归之于人。这种人文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者马才可以处于能够对人作普遍判断之地位,而宣说人是伟大的,但他们永远不会傻到做这种事——至少,就我所知道是如此的。人对作判断也是不可能的。存在主义者摒除任何属于这一类的判断;一个存在主义者永不会以为人是一个结局,因为人还等着被决定。
19、更进一步说,虽然要逐一地在每一个人中去寻找一个可以称为人性的普遍本质是不可能的,但是,却有一个人们共通的条件。今天的思想家之所以如此愿意谈到条件而不提及人性,绝不是偶然的。由于他的条件,它们或多或少清楚地知道了宇宙中先验地决定了人的基本处境的所有的限制。他的历史处境乃是变动不居的。在一个异教的社会中,人可以生而为奴隶,或是封建领主,或是普罗阶级。但是,永不变动的则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必要性,人必须工作以及人必然死亡的这些事实。这些限制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具有主观和客观两因素。可以说它是客观的,因为我们到处可以遇到,而且到处可以辨认得出来。也可以说它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是被体验的,如果人不体验它们,则它们将化为乌有——这就是说,如果人不是自由地决定他自己以及他的存在和它们的关系。同时,虽然人的目的不同,至少没有一个对我是陌生的,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在于企图超越这些限制,或是扩大它们,或是使自己否定它们,或是使自己顺从它们。结果,每个目的不论是怎样属于个人的,都具有共通的价值。每个目的不论是中国人的,印度人的,甚至黑人的,都能为欧洲人所了解。说它可被了解,就是说一九四五年的欧洲人可以设法超出某种处境而趋向相同的限制,因此,他可以于其本身重新怀有中国人的,印度人的,或者非洲人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中都有其通性,所以,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为任何人所了解。然而,并不是说某个目的永远限定人类。而只是说它可以一再地被接受。如果我们的资料足够的话,我们永远有办法了解一个白痴,儿童,原始人,或是异国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共通性是存在的,但它并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陆续不断地被塑造出来的。我国选择自己而造成了这个共通性;我也因了解任何一时代任何其他的人而造成了它。这个选择行为的绝对性并不改变每个时代的相对性。
20、而对于侧重社会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萨特一方面声称它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僵死的教条。
21、文学批评不应忽视作品分析,但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产生又有关系密切。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作品,必须全面地了解作家本人。
22、回答问题之前,先理清这三个思潮出现的时间线条:
23、第三个反对说:“你一只手把它拿来,另一只手又把它送出去。”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自己选择,所以,你的价值观就不是严肃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只好抱歉地说那只能如此。但是,如果我摒除了天父,那么一定有某个人来创造价值。事实既是如此,我们也只好接受。而且,说我们创造了价值,其意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因为生命中无所谓先天的意义。生命被生活过了,它才有意义。然而使之有意义都是你的任务。它的意义也只是你所选择的而已。因此,你可以明白这才有创造一个人类社会的可能。我曾经被指责为主张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之一。人们会对我说:“但是你在你的《呕吐》中,曾经说过人文主义者是错误的,你甚至也嘲笑过某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现在你为什么又回到这上面来呢?”事实上,人文主义这个名词具有两个极端不同的意义。人们可以把人文主义视作主张以人本身为目的及以人为最高价值的一种理论。这一意义的人文主义可以在高克多的《环游世界八十小时》这个故事中看到。书中的一个人物,当他坐着飞机飞越高山时,他说:“人是伟大的!”这就是说虽然我自己没有制造飞机,但是我却身受这种特殊的发明的好处。而我个人,就作为一个人而言,可以认为我自己对某些人的成就也有关涉并以此自豪。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因某些人的特殊成就而把此种价值归之于人。这种人文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者马才可以处于能够对人作普遍判断之地位,而宣说人是伟大的,但他们永远不会傻到做这种事——至少,就我所知道是如此的。人对作判断也是不可能的。存在主义者摒除任何属于这一类的判断;一个存在主义者永不会以为人是一个结局,因为人还等着被决定。同时,我们也无权相信我们可以对人性建立起某种礼赞,如同孔德一样。对人性之礼赞最后会产生孔德式的人文主义,自我隔绝——我们必须这样说——最后会产生法西斯主义。我们不要这一类的人文主义。
24、不管萨特最初多么依赖海德格尔,他的哲学最后毕竟走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他没有达到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也就是存在本身。在萨特的哲学里,有“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却没有存在本身。如果“自为”和“自在”不都在存在的开放空间中站立起来,这两者如何能相会呢?在萨特这里,我们再次使世界分裂成笛卡尔的二元论,分裂成主体和客体、意识世界和事物世界。萨特已经把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作为他存在主义的根本论题提出来了。人首先进入存在,然后使自己成为其所是;萨特的这个论题,如果从历史、社会和传记的意义上来理解,则对海德格尔也是真的。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命题甚至比这个更根本,这就是:存在先于生存。因为如果没有那个开放的存在开旷地让人超越自己进入里面,他就无法生存,即站到他自己之外。人之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他所是,只是因为他的一切筹划都向他显示出是发生在存在的敞开着的场或域里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曾声言“我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原因——因为萨特派的存在主义者并不懂这种存在的在先性,因此,他们的思想也就像笛卡尔一样依然关锁在人的主体中。
25、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26、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27、对于“原始选择”,萨特强调指出:“主体以后的自由选择归根结底是与这个原始选择分不开的,根据我本人的理解,所谓原始选择,意指在童年时发生的对人的成年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及围绕这个事件的心理结晶。”
28、但是,现代语言学率先打开了联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门户,而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便是结构主义。
29、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30、康德说自由对其本身以及对别人的自由而言都是一种意志。这点是可以同意的。但是他以为形式与普遍性已足以构成道德体系。我们的意见却正相反,当我们限定一个行动时,过于抽象的原则是不中用的。再把那个学生的情形举出来作为例子:根据何种权威,何种道德的教训,你以为他做心安理得的决定,是抛弃他的母亲呢?还是留下来和她在一起?没有一点判断的根据,实际情形是具体的,因此也是不可预测的,它永远必须是创造的。唯一重要的事是去获知这创造是不是借着自由之名而完成的。
31、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32、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生命意义,也强调个人内在价值,认为个人的痛苦经历是有意义的。
33、在道德的范畴内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艺术和道德中是相通的,在这两者之中我们都和创造与发明有关。我们不能先验地决定什么是应该做的。由那位来找我的学生的例子中,你已清楚地看出来,不管他向哪一种伦理系统求助,康德学派的或者其他学派的,他都不能找到任何的指示。他不得不为自己发明的一套法律。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在选择留下和他母亲相处时——就是接受了温情,个人的热爱,以反具体的仁爱为他道德的基础——造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选择。假使他选择到英国去的那种牺牲时,我们也不能这样说。人塑造他自己;他并不是已经被塑造好了的。他因他的道德选择而塑造自己,他不得不选择一个道德,这些都是环境给与他的压力。我们只能在发现人和他的行为关系时,才能为人下个界说。因此,指责我们的选择为不负责任的乃属荒谬。
34、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或者说对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人生本质的探寻,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感性的存在,也称之为“审美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自己”;第二阶段,理性的存在,也称之为“伦理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他人”;第三阶段,宗教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上帝”。可见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35、萨特以非凡的智巧和艺术功力把“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这两个概念交织起来,以阐明复杂的人类心理。他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著作是《存在与虚无》,这是一部伟大、参差不齐、才华横溢却也有些累赘冗长的大部头著作,写于抵抗运动期间,1944年出版。萨特大大地受惠于海德格尔,但他自己的创造性却也不容置疑。他是今天健在的最伟大的才子之有时我们甚至觉得他的才气太大了,因为最伟大的才子在某些方面往往需要保留那么一点世俗的傻气,这样,他的双脚才能牢牢地插进不可动摇的事实的泥土里。萨特懂得黑格尔的全部辩证技巧,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露一手,只是有时显得太过分了些。当然,这只是运用黑格尔的方法,以达到存在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目的,因为萨特绝不可能走黑格尔的路:同唯心论者相反,他相信“邪恶”是实在的,是无法救赎的,那否定绝不可能升华为“绝对”的纯粹肯定的存在。达豪和贝尔森已经把这教给了他。萨特超越海德格尔之处在于他对人类存在的否定方面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对海德格尔说来,人的本质上为时间性的存在总是弥漫着“尚未”和“不再”这些否定方面;但萨特却远不止此,他把虚无所有的龌龊和下流全都张扬了出去,说它们像一股难闻的臭气或狐臭,老是缠绕着我们的人类境况。在西方人的思想里,自我从来不曾这样为否定所弥漫。一个人也许必须到东方去,到佛教哲学家龙树(大约公元200年前后)和他所主张的“无我”学说即自我的非实体性学说那里去,才能心怀敬畏地见到如萨特所列举的那一系列否定。自我在萨特笔下,和在佛学里一样,实际上也是一个泡,而且是一个在它的中心一无所有的泡。
36、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37、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38、结构主义文本论这种分析作品内部结构的方法,与作者论的外部研究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文学被看成是一种符号学现象,关于创造主体的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其固有地位。
39、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把个人的存在视为一个被抛问未来的个人选择,一个有待人们以其自我选择去实现,是一个不断完成的历史过程。
40、在萨特看来,对人的本质来说,存在与自我选择之间没有区别。人在其存在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实现他的个人选择。
41、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思想的特点是,他们对外在世界并不感兴趣,他们也并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再关心宇宙的本质等问题,而唯一关心的是人自身的感受,以及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等等话题。这种从关注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感受的思想,其实就是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雏形,只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类似的思想体系。
42、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的观点,他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哲学家萨特。
43、依据读者论的观点,作品文本之所以能产生意义,全靠读者在阅读中以某种方式重构文本与文本之外的综合,认为读者参与了阅读中的再创造,充分肯定读者的能动作用,承认读者的人生经验与作品总体意绪在撞击时能迸发出火花。
44、若拥有绝对的自由,如何使价值/道德的构建成为可能呢?“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我理解为萨特认为可以用其找到某种行为准则。“道德的选择与一件艺术品的构成是可以相比拟的”,没有先天建立的规则,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在创造的意志和完成的艺术品之间,价值就会出现。
45、其了解作家怎样通过其作品汇总他的时代,反映时代的情绪及其客观精神,以文学的介入承担整个世界。
46、事实上,萨特的存在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个人存在的方法,也给予了很多启示:
47、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类的切纸刀或书本就这样注定了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们是以一种技术的观点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productionprecedesexistence)。
48、例如雨果16岁那年,路过巴黎法院广场,看到一个女盗窃犯受烙刑的惨状后,下决心要永远和当时的法律的恶劣行为作斗争,这一主题表现就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中。
49、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50、02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定义是什么萨特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他对这一方法所下的定义是:“这是一种在严格客观的形式下,旨在阐明每个个人用以自我造就为个人的主观选择、就是说个人用以向其自身显示他所是的主观选择的方法。”
51、《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萨特在其洋溢现实主义气息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学思想。
52、的确,许多人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仅仅牵涉到他们本人,不关别人的事。而如果你问他们:“若是人人都这样做,那怎么办?”他们将耸耸肩膀,并且回答说:“并不是人人都这样做。”但是说实话,一个人应当永远扪心自问,如果人人都照你这样去做,那将是什么情形;而且除了靠自我欺骗外,是无法逃避这种于心不安的心情的。那个说“并不是人人都这样做”从而为自己开脱的说谎者,在良心上一定很不好受,原因是他的这一说谎行为无形中就肯定了它所否定的事情的普遍价值。他的痛苦恰恰是欲盖弥彰。
53、存在主义这个词最早是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的,但是被萨特发扬光大了,甚至可以说是萨特定义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40年代开始流行,是一种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54、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恶心》(Lanausée,又译《呕吐》)
55、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56、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最后就会走到一种瞑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瞑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57、这两种批评方法,在萨特看来各有局限。对于精神分析法,萨特指出:“唯有精神分析能使我们在成年时发现完整的人,即不仅发现人的现时的限制,同时还有历史的重荷。”
58、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59、同时,我们也无权相信我们可以对人性建立起某种礼赞,如同孔德一样。对人性之礼赞最后会产生孔德式的人文主义,自我隔绝——我们必须这样说——最后会产生法西斯主义。我们不要这一类的人文主义。但是这名词又有另外的一种意义,此意义的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人永远处于其自身之外;那是在投射和失落自己的时候,他才使人存在。而在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超越目的的追求,才使他本身有存在的可能。因为人是如此自我超越的,也只有对这种自我超越才能把握得住东西,他自己才是他超越性的核心。除了人之世界外,别无其他的世界。此一人的世界乃是人的主观的世界。这种构成人之要素的超越关系(不是说上帝是超越的,而是说是自我超越的)和主观性(意即人不是自我隔绝而是永远呈现于人的世界之中)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意义的人文主义,这就是人文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之外别无立法者。他本身在这样被弃的情况下,必须自我决定。也因为我们指出由于我们经常追求我们自身以外的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种解说或者某种特殊的体认,而不是由于回返自己,人才会自觉为真正的人。
60、这三个思潮的相继而出,可以看做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缩影。
61、在了解存在主义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萨特的一生,而其实萨特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的思想。
62、当我们讲到舍弃(abandonment)的时候——海德格所喜欢用的一个名词——我们只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必须去对它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以最低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约在一八八○年时,一些法国的哲学教授们企图建立一种俗世道德论,他们这样地说:“上帝是一个无用而浪费的假设,所以,我们废弃他。”然而,假如我们要有道德、一个社会以及法治的世界,那么最基本的是要严肃地承认某些价值。它们必须要有一种属于它们的先验的存在。例如,诚实,不说谎,不打妻子,抚育子女等被视为先验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略为研讨,以证明纵然上帝不存在,一切道德价值仍然同样地存在着,仍然是附属于一个睿智的天国上。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法国所称的急进主义的旨趣——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将重新发现同样的诚实,进步和仁爱,同时,我们将认为上帝是一种过时的假设,它本身会默然而逝的。相反地,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既然没有无限完美的意识加以思考,那么先验的事物将不再有什么用处。没有地方写着:“善良”存在,我们必须诚实,或者不得说谎,因为我们身处于只有人生存着的土地上。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63、对于我们最基本的攻击,当然是说我们过份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地叫道:“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了。”由此可以看出,丑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同义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们是“自然主义的”,假使我们是的话,这倒奇怪了,因为今天我们却比名符其实的自然主义者更使他们感到震惊和畏惧。那些可以安然读完一本象左拉的《大地》那样的小说的人,却无法忍受存在主义者的小说。那些诉诸于大众智慧的人——那是一种悲哀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更为悲哀。然而,又有什么话比说“仁爱始于家庭”或者“升擢歹徒,他会反咬;将他击倒,他则崇拜”更会使人感到嗒然若丧呢?我们都很熟习许多可以这样引用的老话,它们的意义大抵相同—— 你不可反抗现存努力,你不可违反权威,你不可逾越本份,干涉他人。或者说,任何不依从一些传统的行为都只是浪漫主义;或者说不根据过去经验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由于经验显示出人总是不变地倾向于罪恶,所以必须有严厉的规则来约束,否则我们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了。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象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因为追根究底,在我正要向你们解释的学说之中有警告作用的是——人有选择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吗?为证实这点,我们必须在纯哲学的水准上,把它重新研究一番。那就是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
64、拉康理论的特征是对语言和象征物关系问题的精神分析学思考,拉康在其研究中,把真实物、想象物与象征物区分开来,试图重新组合主体和世界的关系。
65、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是人类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他也被誉为“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
66、第人们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判断别人",这从某一个观点说是对的,但若从另外一个观点说则又是错误的。当一个人清楚而虔诚地选择了他的目的和行为时,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再选择另外的一个,就这一点来说是对的。就我们不相信进步来说也是对的。进步意味着改良,但人永远是一样的,面对着一个永远变动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选择仍旧是选择。自从以前奴隶制和反奴隶制的选择之后——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共和政体与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为止,道德的问题都未变更。
67、《存在与虚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68、在这本书里,巴特不再把文本看成是一种结构或一种结构的副本:诗学,而是视为一种实践。
69、正因为此,俄罗斯的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森提出,诗学就是“在一般的上下文中,语言信息的诗意功能的语言学研究”。换而言之,语言的诗意功能是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一种特殊的机动性关系。
70、这一愿望结构图清楚地表明,文本本身具有我们所期望和需要的东西,而要发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意义,就必须具有象征的眼力,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超越文本的约束。
71、目的这种精神分析法的目的是辨认,破识人的经验行为,那就是充分揭示每一种行为中所包含的启示意义,从理论上、概念上去确定它们。
72、《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写成,由两页没有日期的日记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记组成,整个故事平淡、缺少情节。
73、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类的切纸刀或书本就这样注定了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们是以一种技术的观点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productionpreceddesexistence)。
74、文本论的着眼点则不在于意义感受或审美直觉,而使研究对象真正落实到文本的有序组合上面,对于正确认识作品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75、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76、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
77、虽然家庭环境不太好,但是胜在萨特从小聪明过人,他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里有大量藏书,萨特从小就可以饱读诗书,据说3岁就可以读书,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热衷于哲学思考,很早就学习了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更是精通德文、法文成为了著名了文学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过萨特也是第一个公开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理由是他绝不会接受任何官方的荣誉,当然这也体现了萨特特立独行的个性。
78、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79、这样看来,海德格尔对近现代哲学这种发展的扭转很彻底,达到了问题的根基;我不认为萨特看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这一方面。因为海德格尔提出的是一个比笛卡尔和康德更为基本的问题,这就是:主体存在何以可能?客体存在又何以可能?而他的回答是:因为这两者都在真理或未遮蔽状态中站立出来了。关于存在真理的这种概念是萨特哲学里面所或缺的;其实,他在《存在与虚无》这部巨著的无论什么地方,都没有以彻底的和存在主义的方式讨论过真理问题:就他领会的真理而言,他所接受的无非是普通理智主义意义上的真理,而这种真理观由于非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努力,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传统。这样,到最后(他最初也是如此)萨特就表明他自己原是一个笛卡尔派的理性主义者——诚然,他的材料是热情洋溢的,存在主义的,但是,虽说如此,若从他“自为”和“自在”之间终极二元论的方面看,却仍是个毫不逊色的笛卡尔派。虽说一般民众都把萨特的名字看做存在主义的同义语,但他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竟不曾讨论过几乎所有存在主义者一向最热心讨论的首要问题,即不仅属于理性而且还属于人的真理问题。这实在是个绝妙的讽刺!
80、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西方世界迎来了理性的觉醒,在经历了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之后,西方哲学方向再次开始转向人文主义,以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而存在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他们并不是从纯粹的理性出发,去认识世界,而是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去认识和感受世界。
81、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象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焦虑。很明显地,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焦虑不是那导致无为主义或懈怠的。这是一种为每个负有责任的人所熟知的单纯的焦虑。例如,当一个军事长官负起攻击的责任,而派一批相当数目的人去冒死时,那是他选择这样做的,并且是他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无疑的,他是在上级的命令下这样做的,但是这命令极为泛泛,必须他来加以解释。而就在这解释上,决定了十人,十四人,或二十个人的生命。因此当他在作决定时,他不得不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所有做领导的人都知道的。那并不阻碍他们的行动,反之,那正是构成他们行动的主要条件。因为这行动表示他们面对着许多种可能,而当他们选择其一时,他们就由此而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描写的就是这种焦虑,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乃是用一种对于为它所涉及者的直接责任去解释的。它不是一块将我们和行动分隔的布幕,它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
82、就像萨特说的: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83、换言之,没有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动作不是这个人的泄露者。比如说,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就反对狭窄的“现实主义”,即那种仅仅复制事物外表的现实主义。
84、于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做时会如何?如果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就是在掩饰自己的焦虑。萨特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心理学。他不像其他哲学家对心理学如此反感,不认为基于经验的关于“绝望、决心、恐惧、自欺”的心理分析是低于哲学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心理学家。萨特对待焦虑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焦虑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是处于焦虑之中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我不太确定自己是否有这样充分的自觉。)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脱开来。萨特断言很多人没有这种焦虑是因为他们仅仅在掩饰他们的苦闷或由其中逃避开来。自我宽恕的人常说“不会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但他良心上一定会感到不安。突然跳出来“良心”一词,何为“良心”?相当于又承认了“人性”的先天存在,似乎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出发点矛盾。但萨特否定人类的“共通性”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陆续不断地塑造出来的,我因选择自己而造成了这个共通性”。(无法理解)
85、举一个比较属于个人的例子,我决定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处境、我的情感或者欲望作出的,但这一来却不仅为我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号召全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
86、在另一方面,我们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黯淡的一面,只看到下贱,卑鄙和低劣,而忽略了人性光明面中某些仁慈而美好的事物。例如根据天主教的批评者默契尔小姐所说,我们忘记了婴儿是怎样微笑的。从这两方面,我们又被指责为无见于人类的协和一致,而认为人是处于孤立之中。共产主义者说我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说纯粹建筑在主观性上——建筑在笛卡尔所谓“我思”这个观念之上:这是孤立的人面对他们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和其他存在于自我之外的人取得协和一致的地位。自我不能透过思维而与他们相通。
87、德里达反对结构的整体性与向心性,他所强调的乃是任意性与差异性原理,在这位后结构主义者看来,与其说所有文学都可以看成是语言的,不如说所有语言都可以看成是文学的。
88、如果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的话,那么人就要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的来承担。同时,萨特把这种自由的责任扩展到了所有人,萨特说:当我们说人自己作出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
89、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90、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最后就会走到一种瞑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瞑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91、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92、试拿一件工艺品——例如一本书或者一把裁纸刀——来说,它是一个对此已有一个概念的匠人制造的;他对裁纸刀的概念,以及制造裁纸刀的此前已有的工艺(这也是概念的一部分,说到底,即一个公式)同样已心中有数。因此裁纸刀既是一件可以按照固定方式制造出来的物件,又是一个达到某一固定目的的东西,因为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人会制造一把裁纸刀而不知道它派什么用场。所以我们说,裁纸刀的本质,也就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个样式的裁纸刀或者书籍就是靠这样在我眼前出现的。我们这样说是从技术角度来看世界,而且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
- 上一篇:精选百年孤独原文经典段落(81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