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83句文案)

时间:2024-01-30 12:45:48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

1、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表现得过于直率武断,因此得罪过弟弟。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

2、这是一场值得一看再看的演讲,十多年来长传不衰,身为父母的你,决不能错过。

3、意思是当官以不收贿赂为本。古语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使官员清廉,也会收取很多钱物。做官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是能够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枉法贪赃,忘记居官根本,不会有好的下场。曾国藩身居高位,却能教育家人子孙要清廉为官,品德高尚,值得尊敬。(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

4、泪目!!!当铲车遇上了大卡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啊......

5、将每天所做、所想、所讲记录下来,记日记;自省;

6、  曾国藩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得罪了弟弟和叔叔两个人。接到这封信,老实懦弱的叔叔没表现出什么,幼弟国葆却受了刺激。以前他经常把作文寄给大哥批阅,这次却无论如何不肯了。

7、  比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初曾国藩在致诸弟信中,说过这样一句:“季洪诗文难于进功,须用心习字。将来即学叔父之规模,亦有功于家庭。”

8、“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9、说起早起,曾氏家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是一个“浪子”,爱好声色犬马,性情懒惰,“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太阳晒屁股了,他还在呼呼大睡。

10、  他常告诫家人要“常存敬畏之心”,不要恃才傲物,更不要以为家里有在朝人做官就胡作非为。他曾长时间患有癣疾,一旦此病稍好一些,他便认为是上天的照应,喜悦非常;某年他没有得到考差,六弟乡试未中,他不以为忧,反以为喜,觉得堂上大小平安便是最大的福分。 

11、  这件事说明,曾国藩的兄弟之情,一开始就被传统伦理观念所塑造。在儒家伦理当中,兄弟之情被概括为“兄友弟恭”。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家族未来的领袖,“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诸弟的先导和楷模。(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

12、早起思路特别清晰,考虑工作事情,特别有效率;

13、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14、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15、这一场演讲,将解决您和孩子面对教育的一切问题!

16、他们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当官,但是都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去做科研,做实业,做一门扎扎实实的事业,而不是到官场上。他们的一生过得很有成就,也很充实。这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里是很少见的。

17、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她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18、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19、“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20、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21、8月24日-26日,国学与教育高峰论坛暨第30期企业家国学践行公益研修班(简称国学班)将在长沙普瑞酒店盛大开讲。

22、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敢于直对自己的缺陷才是真勇气。

23、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知识分子气,太清高,但是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是很远的。中国大人物的孩子大都热衷从政,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坏了心术。你从小就混在这个圈子里,你品质不可能好,结果整个家族风气也都败坏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精气神儿,决定一个家族成败的,是风气正不正。一旦风气败坏,你这个家族就完了。

24、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25、  他,就是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毛泽东对他大为佩服,曾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26、左宗棠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不仅不留钱财,连古籍字画也不留给子孙,曾氏称赞左的这些话是“见道之言”。

27、  总的来说,曾国藩既有学问又有能力,而且他的学问与能力没有“一世而亡”。他既能体察孔孟的思想,又能活用禹墨的精神,还懂得按儒学思想来办实事,更是懂得从《庄子》中体察闲情,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虽然他是满清王朝的“忠臣”,是旧秩序的扞卫者,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体系或许会受人批判,但他教子获得成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法抹杀,值得借鉴。

28、  虽时移世易,曾国藩这位“完人”的智慧依然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他对曾氏家风的形成及传承可谓身体力行,收效极佳。其家书中的句句妙语,讲求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可谓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其字里行间的殷切情怀,对那些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人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的提醒。

29、在中国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认为,当官,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像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这样的官宦子弟,一生下来,人生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考试,将来“做大官”,光宗耀祖,光大门庭。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30、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31、   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  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妇到日亦照此遵行。  评:这是曾国藩为家族女眷制定的每日功课单。其中规划之详尽朴实,令人叹为观止,要知道曾国藩贵为宰辅,却对女眷的家庭琐事如此上心,亲自制定翔实的家规,实属难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性对家庭和孩童的潜在影响比男性还要大,如果有这样勤俭端方的女性做家中日常生活的表率,即使她大字不识一个,对家风和家教的影响也是功莫大焉的。

32、  可见时间越久,曾国荃回忆北京一年多的生活,越感到长兄对他的关爱与尽责,对自己当初的表现也越加后悔。

33、那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才对?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34、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曾国藩抓得很紧。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对儿子的教育与期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5、  读着他一封封散发着墨香的家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贤孝儿孙、温恭兄弟和慈厚长者的形象。他对家人关怀备至,日常琐碎,事无巨细,细细询问,切切叮咛,谆谆善诱,字里行间透露着再平常不过的亲情。他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传授给晚辈,毫不吝惜地帮助他们。

36、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37、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38、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思、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39、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40、《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41、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42、第“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43、黄朝阳 18858635226 695226

44、  曾国藩和家族后人受家风的影响,都十分重视与邻居和睦相处,即使邻居很贫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是曾国藩家族能够安居乐业的至宝。

45、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唐浩明、颜爱民对讲家风家教揭秘“富不过三代”的传说(点击可查看),《曾国藩家书》以及网络文章。

46、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47、  近来细读了《曾国藩家书》。此书版本甚多,我读的是采用线装书外形装帧的上下两册,读来古意盎然。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近1500封。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可以说,一部家书尽现其学识与修养,“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绝不为过。

48、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49、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50、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5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2、不愿做大官做什么呢?曾国藩说,“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家教的第一个特点,从小让孩子有一个高远的胸怀,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希望他们成为绅士,而不是执着于事功层面的成功。

53、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当成自己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重要生活习惯,终身躬身践行。

5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5、“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56、此次国学班以教育为主题,邀请颜爱民、贤清法师、陶妙如、刘铁芳、李兵等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家风家教、子女教育、心性教育等内容。精彩可期。

57、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58、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9、有意思的是,早起这一点甚至影响了晚清另一名臣李鸿章。1859年,李鸿章来投靠曾国藩,在湘军军营中当了一名幕僚。李鸿章那时年轻任性,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

60、  俗话说:“邻居好,无价宝。”曾国藩的祖父一直重视与邻居保持和谐的关系,正所谓:“荷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一家虽好,还需左邻右舍都好,这样生活才会相安无事,彼此和睦。曾国藩的祖父曾说,他经常看见有些人好酒好肉招待远方的亲戚,对邻居从来都不理睬,一旦发生火灾或强盗抢劫的事情,又喊邻居来帮忙,邻居同样也不会理睬。所以说,与邻居和睦相处十分重要。

61、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

62、传统文化里,事亲以孝,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孝顺不是对双亲照顾赡养就够了,主要是真切的顾念关心,让双亲身心愉悦。曾国藩认为,孝更应该从心理上给予抚慰。

63、晏起,就是很晚起床。曾国藩认为,家居无事的时候,每天要早早起床。这看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非如此。现在的人,夜夜笙歌,酒池舞林,喧嚣到很晚,因此,也应该有所节制,多过修身养性的生活,这样每天早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4、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65、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66、《诫子书》是三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67、  在后来的通信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曾国荃对自己在北京的表现表示后悔。比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月十四日信中,二十五岁的曾国荃说:“弟深悔早岁留京未自伏案用功,任意使气,不听大兄之教诲。”

68、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69、在工作方面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70、曾国藩说“读书以训诂为本”。就是说,读书做学问,应该逐字逐词的了解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而不至于曲解误解。训诂就是一种求真求实的读书方法。欲要学而有成,训诂是读书的根本。

71、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家风盛行读书,因而人才辈出。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各种古典文集熟记于心。曾国藩当家之后,一直传扬这种家风,并在此基础上将家风不断完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力的家族家风中,以曾国藩的家族家风最为着名。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曾国藩家族涌现出一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这与曾国藩一贯倡导读书的家风有重要关系。

72、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73、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人生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个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立足于社会。   无一日不读书。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才能强大。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74、  但是,除了责任心强等正面因素之外,长子性格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一般来讲,长子面对弟弟,会不自觉地扮演起“准父亲”的角色,有较强的支配欲。

75、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评:曾国藩参学修身的形象从这段文字跃然纸上。实际上,曾国藩每天有个完整的12条功课单,包括主敬、静坐、早起、读书等等。反映出他思想深处的精气神,也能看出他的正心诚意、经世致用、体悟恳切的风格。

76、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77、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78、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和《诫外甥子书》;

79、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这种力量兴许比他的家书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80、  十岁那年,大弟曾国潢降生,此时曾国藩已经开笔,父亲曾麟书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就叫“兄弟怡怡”。作文交上来,曾麟书很高兴,说:“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由曾麟书的反应推测,曾国藩的这篇作文,内容应该是陈述敷衍“兄友弟恭”的大道理,表达自己“有弟”的欣喜。

81、  洒扫指的是做家务,作为家庭的主妇,一般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家家户户,都不应该例外。曾国藩家族遵照《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认为只要讲究清洁的家庭,必具有勤俭孝友的品德。

82、  十六日曾国藩送弟弟出门,本身经济很紧张的他还是给弟弟带了三十二两银子作为路费。此外,又封了十两银子,这是给家里老人们的钱,不过他嘱咐曾国荃,如果路费不够,也可取用。兄弟二人“彼此恋恋,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