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黑格尔历史哲学(65句文案)

时间:2024-05-16 09:09:09

黑格尔历史哲学

1、黑格尔将历史理解为“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其精神若是没有在时间中得到发展,这个文明便“没有历史”。归根到底来说,黑格尔对历史的理解以及他的历史哲学是基于欧洲历史的发展演变,并认为同样的历史规律也引领着东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因此他称此历史规律为“世界精神”。既然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那么便可以用这一规律来衡量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就可以得出“某文明没有历史”这一结论了。黑格尔欧洲中心的历史观也引来了后世历史学乃至各领域学者的诸多批判。

2、以上简介就是黑氏质疑从历史经验里能汲取出教训的说法的语境情况。罗嗦了,也未必真得要领,谨供参考吧。(黑格尔历史哲学)。

3、(精神(Spirit))一词译自德语Geist,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所在。在德语中,Geist一词包含精神/灵魂(Spirit)和心灵/思维(Mind)等多重含义,无法用寥寥数句话给出准确定义。在本文中,“精神”一词可以被粗浅地理解为“意识及其产物”。意识(例如,“我现在在读一篇我看不懂的文章”就是一种意识),由意识操控的行为(例如劳动,其天然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以及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结果(例如制作的衣服,椅子,乃至于制定的法律),都可算作精神或其精神的产物。总而言之,一切非自然的便是精神的。

4、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5、当精神不再能够前进或倒退(并重新开始),便停止在了其完满的状态,世界精神也就走向了终结。此时回溯黑格尔对历史的定义,即“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便可以得出历史终结的结论。那么,现代人的生活的历史价值便仅仅在于改造外部世界使其实现精神的自我意识,例如将建立在机械论宇宙观上的政治制度转变为精神性的政治制度。正如黑格尔不认可法国革命的许多方面,他也并不会认为历史的终结代表着英美民主制的最终彻底胜利。笔者以为,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最直观的解读应当是“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不复存在了。当今最著名的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思想主要就来源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但两者并不等同,此处不再赘述。

6、基于黑格尔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历史是有终结的。当精神达到了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之时,人主体性的自由便发展到了其最终阶段,历史也就到达了终点。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可以做如下的理解:

7、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这样的内部冲突主要集中于贵族(patricians)和平民(plebians),以及主要代表贵族利益的元老院(Senate)和平民利益的执政官(Consuls)的阶级斗争。然而,罗马共和国前期的扩张和不断的外在战争威胁往往能够使得公共利益在阶级斗争中起到调和作用,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毁灭了其最大的外敌迦太基城。与雅典类似,外在威胁的消失使得罗马共和国走向了腐朽,同时罗马共和国的领土扩张也使得阶级利益得到了短暂的缓和,公共利益丧失了其原本的重要性。此时,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尘嚣而上,以至于晚期的共和国已是名存实亡。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导致人民共同的统治已不再可能,共和国必将统一于个人。

8、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黑格尔高度评价宗教的地位,把基督教作为宗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把上帝当作绝对理念的化身,这些遭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学者的反对。另一方便,他把宗教思辨化,把基督教教义解释为概念的自我显现和具体化,这又遭到了路德派卫教士的反对。

9、对待前人成果的批判性的吸收态度,总结前任,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成果的基础之上,建立他的哲学体系的。

10、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尝试通过用德语翻译《圣经》、支持平民自己解读《圣经》而非服从教会的说教等方式将精神的来源从教会转移到主体。由于教会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世俗权威,此种行为无异于取消了教会的权威性。黑格尔之所以认为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到了宗教改革时才体现其自身,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将精神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发展。

11、姆斯·克莱恩斯(JamesKreines)所说,这种方法不是关于认识论的,而是关于世界历史事实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在这种方法里,我们要寻找事件之间的理由的关系,而不是对事件进行认识。这种理性的方法是这样运作的:要解释一个Y,就要求去“证实一些对Y负责的X,或者说Y出现是因为X,或者——对我们这里的目的是最好的——X是Y的一个理由。这种成为一个理由的关系将是尘世的,而不能还原为认识论词汇。”这很好地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思辨方法的实质。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存在论式的考察,而不是对历史事实追求获得一种认识性的知识,这是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历史实际上是宇宙精神或者理性在人类组织行为中的现实化,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理性化或获得完善自由的过程,从而需要说明这一过程之所以发生的精神性理由。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就其思辨方法对历史事实提供理由来说,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统治世界历史的是天意或理性,用其实体性和宏大的创造性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世界历史。天意和理性是不动的大全,但是历史发展的所有素材都是它自己的,发展的动力要素也是它自己的,并可以加以利用,以产生行动;(2)实现人类精神的自由的手段就是自我利益和激情,理念和激情构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从而出于激情的行动会造成合乎理性的伦理性成果,用以解释为什么世界历史能够逐渐实现自由,即人类组织和规章制度能够越来越合乎理性;(3)世界历史进程是无限的理性客观地宣示自己的过程,用以解释为什么世界精神会在各民族国家中推移。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主体是各民族国家,而不是抽象的人类社会,因为各民族国家是一个个的具有丰富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政治组织,它们具有独立性和完整的主体性,所以可以成为天意或理性借以寓身于其中的实体,于是世界精神在地上的运行,就是在各民族国家中推移。这三个方面组成一个整体,这种方法的整体结构彰显了思辨的尊严,是呈现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历史之所以这样发展的合理理由的思辨方法,与一般的知性方法有很大区别。当然,这是黑格尔哲学绝对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在方法论中的体现,它被用以解释世界,而不可能被用以改变世界。

12、虚假的无限:一个它物指向另一个它物。没有止境。其反面是---

13、https://www.ancient.eu/Roman_Senate/

14、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是思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存在和本质。

15、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6、黑格尔也只是自认为完成了,因为它的体系也有认识论上的前设,因而这个“完成”也是饱受诟病,这都是黑格尔后的事情。而我们所阐述的就在于“从何种意义上而言,黑格尔完成了哲学”

17、人类历史不只是精神自我完成的过程,也是精神自我否定的进程

18、黑格尔之前,康德以这样的方式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转变为自己体系的环节,费希特和谢林力图克服康德体系的缺点,把它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构成要素或环节。黑格尔继续进行这一综合过程,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他特别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这一体系就是真理的全体,哲学史终结于他的哲学。就是说,开放的、发展的真理观只适用于其他哲学家的理论,但不适用于他自己。黑格尔的真理观归根到底是为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服务的。

19、整体性和单元性:被规定了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20、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几乎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是最难懂的。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由于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21、刘家和:如果真想回应,那么我看上述一段引文中的第二句话的译文还有一点问题,说清楚了才便于推敲。

22、运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是一种“哲学的历史”。它是对历史事实做思维着的考察,也就是考察历史事件中的概念。其主要使命是对在时空中展现、构成历史的人类造诣,由他的思辨逻辑所做的一种研究,可以叫作“哲学的历史”。它同那种记载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变、行动的历史即“原始的历史”,以及那种用作者自己的精神观念来整理历史资料,并想从历史中获得道德教训的“反省的历史”相区别。

23、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一是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康德的先验演绎所运用的是逻辑的标准,费希特关于自我的学说既运用了逻辑的标准,又运用了直观的标准,而谢林则直接诉诸直观的标准。

24、有限机械论: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空中的物质在力的推动下做机械运动。这些力是:惯性、冲力和自由落体的力。

25、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26、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一个人爱得越多,则越是存在;越是存在,则爱得越多。

27、问:那么,英译者的第三个忽略,即对于黑氏思想里的一个深层背景的忽略具体情况如何?

28、刘家和:我们可以反问:如果历史教训真有,那么为什么人们从来就没有学到它呢?而且,如果从来就没有人学到过它,那么又怎样能用实际经验证明它真有呢?

29、然而,黑格尔并不是法国革命的绝对拥护者。他认为,法国革命虽然尝试建立自觉的文明,却最终将其制度建立在抽象的自由观念,将人视作机械性的生物(人仅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而忽略了人具体的精神性。法国革命将自由平等和财产权等权利视作不可动摇的自然权利,并将保护此类权利视作政治制度仅有的最终目的,这便播下了抽象的政治制度与具体人的主观需求分裂的种子。同样,黑格尔批判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例如霍布斯的机械论宇宙观)也是基于类似的理由,即此类政治思想将人视作了机械性而非精神性的生物。黑格尔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

30、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个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是一般的人类,正因为这样,所以人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个特殊的人”。对特殊的个人来说,他要追求自己的目的,这是他做出行动的唯一动力源泉。个人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他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获得自己利益的满足,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意志的对象,所以,“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是一切行动的最有势力的泉源”。黑格尔并不否定,在个人身上,也许能找到一些普遍的目的,比如“仁心或者高尚的爱国心”,但是从作为实现理性计划的手段来说,这些德性、普遍的东西并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真正的仁心、高尚的爱国心等德性,正是理性计划所要实现的目标,而非实现这一计划所需要的手段,所以,在人心中,这些普遍的东西不会成为我们行为的主要推动力。

31、与雅典相比,黑格尔对罗马显然没有那么友善。他如此追溯罗马的发家史:罗马以海盗起家,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治的统本身并无发达的文化,其文化来源于罗马公民雇佣的希腊奴隶。因此,黑格尔对罗马时期的诊断是:虽然人们有较强的主体性(海盗起家,以及希腊的文化传统),却并没有共同的精神可言(暴力统一),因此往往关注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罗马的统一是纯粹政治性而非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内部冲突,而法律也就作为政治的工具在罗马时期出现了。

32、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和意见的总和。

33、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34、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思维方法是思辨的思维方法,这是对康德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的变革。康德运用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对历史的阐释形成如下框架:首先,预设一些先验概念如大自然的意旨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总体地道德化,这是一种范导性的概念,是一个人类历史只能不断地趋近之而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目标,它没有发展环节,概念之间也不能过渡;其次,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用于实现自己的意图的工具或手段,大自然利用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即既要结成社会、遵循普遍规则而共同行动,而又把自己作为普遍规则的例外的这样一种本性,在人们之间造成冲突、争夺甚至残酷的战争,通过这种方式,使人类朝总体道德化的方向迈进。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一定会发现需要建立普遍的法治状态,从而使人们的任性自由能够并存,在此之中,人们通过彼此竞争而发展出各种能力,使人类的自然禀赋包括理性禀赋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历史的无尽长河中逐渐达到整体的道德化,这就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康德说,“自然用来实现其所有禀赋之发展的手段,就是这些禀赋在社会中的对立,只要这种对立毕竟最终成为一种合乎法则的社会秩序的原因”。我们看到,康德这种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1)他预设了本体性的理念与经验性的历史之间的无法接通的鸿沟,在他那里,“大自然的意旨”和“人类的总体道德化”是本体性的理念;而人类历史属于现象的领域,是人类的偏好相互作用的舞台,所以人类历史发展只能向这个理念逐渐靠近,而不能达到理念,也无法使这个理念在人类历史的具体事件或具体组织中得到体现;(2)他对人类“非社会的社会性”之间的冲突如何导致某种道德性的后果也无法给出明确的说明,他所说的相互冲突的偏好会相互抵消,从而为理性的统治留出地盘的说法,终究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3)他的历史哲学没有对人类以往的历史事件作出理论阐述,也没有把历史理解为一种有具体内容和环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给出了对历史必然向人类总体的道德化发展的全景勾勒。

35、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36、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所以如此短的时间内被瓦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科学界名声扫地。后来很多科学家厌恶形而上学。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毕竟是历史上对自然科学进行的一次最为系统的总结。这是一个关于自然的辩证法体系,是后世的自然辩证法的直接来源。

37、假期推荐|每每遇到人生的分岔路,总是哲学帮你选择正确的出口

38、对于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能超出它的时代,某种哲学的产生总是落后于时代,因而不能给世界以直接的教导或指导。他认为哲学的出现总是在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之后,因此说要黄昏时才起飞。这样的论述值得每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警醒:历史哲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终究是建立在历史的回溯性和哲学的反思性上的学科。同时,历史的回溯性也恰恰与哲学反思性的方法论相对应:前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回顾,后者是逻辑意义上对思维过程的回顾和再认识。

39、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40、绝对知识是纯概念的知识,但在纯概念被形式之前,人们已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绝对知识。宗教就是这样一种绝对知识。经过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主观精神和外在为历史的客观精神的发展之后,精神最后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绝对知识。

41、真实的无限:能够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身的存在,能够把它物吸收到自身,不断丰富自身的存在是---

42、《黑格尔全集》:哲学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圆圈,剩下的工作只是在最后完成者的清楚而明确的指导下补充思想材料。

43、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原题为“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

44、1纯有;最普遍,但同时也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概念。一个孤零零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等于虚无,由此过渡到-

45、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黑格尔名言

46、许多原始的历史并不能成为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文明。在原始的历史中,文明的消亡从不是瞬间发生的;但在黑格尔式哲学的历史中,一个文明的精神性灭亡往往发生在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例如,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受到斯巴达统治的时期对世界精神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这段时间便或许不能算是历史。同样的,生活在历史终结之后的现代文明也是没有历史的。

47、作者:詹世友,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南昌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48、张汝伦|如果要推荐一本哲学入门书,我会毫不犹豫选择这本

49、这部分和逻辑学的本质论的对象一样,对象之间有反思关系,物理论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察个别性。个别性有普遍的、特殊的和整体的三种;物理论相应地分为三部分。

50、第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是因为我的爱好和希望,外物才呈现于我。因此,爱就是有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本体论证明。

51、绝对机械论:即天体力学。包括万有引力、太阳系以及吸力与斥力、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同意。由相反的两极的统一过渡到...

52、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导言中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体系分为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两部分,前者是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后者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活动的辩证法。按这样三部分进行:

53、黑格尔说,理性在意识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时,理性就成了精神。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按黑格尔后来的用语,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属于主观精神,当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就变成了客观精神。最后,道德阶段指拿破仑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此时的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

54、历史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部分。一种实践哲学的真正价值在它处理历史问题时是看得最清楚的,因为历史是人类已经做出的宏大历史实践及其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即人类的光荣造诣的时空统一体,对此所作出的解释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是一种历史哲学的真正力量之所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他的实践哲学是否具有深刻性和理论价值的试金石。黑格尔运用的思辨的思维方法对人类历史发展和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巨大的阐释力量,其对历史发展的理念、进程、动力机制、关键节点等的哲学说明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由于其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他的历史哲学也有其内在的局限。

55、基督教达到了对一种最深的内在性的认识,换句话说,它知道我们的精神内部就有一种纯净的、崇高的境界。在考察世界历史时,黑格尔十分重视基督教的产生,把它看作精神的首次完全自觉,即它是自在自为的“理想”和“真理”。人类只有在剥夺了自己的有限性的一切,并且委身于纯洁的自我意识的时候,他才能取得真理。通过基督教,人类才能明白,我们的精神本身就是自由的。所以,“在基督教之下,不容许有奴隶制度”。同时,由于我们获得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精神基地,所以我们有了精神的内在性,从而形成我们的内心与外部行为的对照,故而升起了反省意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说:“从此以后的全部历史,便是这个原则发展的历史。”

56、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alienation)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它们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相对应,也可以说是客观概念的应用。

57、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的意思,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仅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我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58、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与逻辑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大致的呼应。由于他把世界历史进程看作是理性的自由理念的自身展开,在世界中成为具体的现实而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世界历史事件、人类的光荣造诣中一定渗透了理性的普遍性,即内含着概念,因而就表现为概念的逻辑进展。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相应于某个概念,而是说历史进程必然顺应着理性概念的逻辑进展。这种情况,必然会引起某些人的质疑,但正如查尔斯·泰勒所指出的,黑格尔的谋划是:在历史中体现了太多的概念,所以难以架构一个严格的先验框架。从对历史进行思辨考察来说,我们应该遵循那个最大的概念进展框架,如伦理实体开始是一种直接的、自然性的伦理存在,然后其中的个体获得主观性和个体性,最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样就既提供了考察历史进程的基本指针,同时也不会让各种复杂的历史细节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于是,实际上,“一个人越是不计较细枝末节,这种历史哲学就越是令人信服”。当然,这并不妨碍黑格尔在考察世界历史进展中就某个阶段多列举几个他认为较为重要的民族国家。

59、物质:空间和时间中的统一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此过渡到--

60、黑格尔认为,人本身是精神的存在。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有其最终目的,即实现自由,使其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beingin-itselfandfor-itself)。这里的自由并不仅限于英美传统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即不受约束(freedomfrom…)的消极自由,而同样包括精神完全控制自身并摆脱自然欲望的能力。作为精神的存在,人是自我精神的创造者,即“精神创造了它自身”,但精神却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充分自由。由此,精神的发展即自我意识(意识到人是自己精神的创造者)以及由此对外部世界改造的趋于完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就可以被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改造逐渐趋于完满的过程”。

61、黑格尔所指的基督教文明主要是指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基督教起源于波斯帝国时期的犹太部落。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进入凡间,其圆满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黑格尔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生活是原始而自然的,而此种生活的一去不返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旦精神得到发展,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了。随后,人类走向了成为上帝的道路,想要通过全知全能的方式重新回到圆满的状态。正因此,人们能够为了更高的目的压抑并超越自然冲动。基督教的这个发现赋予了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不可倒退性也预示了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观点。

62、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这就是神秘主义。

63、变易;是生成的过程,结果产生除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东西,这就是--

64、黑格尔对康德这种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是不满意的。有人认为,康德的总体道德化的理念只是一种永远不能达到的范导性的理念,是一种谦逊,展示了人类历史永无止境的进程。但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半途而废的谦逊。黑格尔思辨的思维方法认为,自由的理念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得到具体的现实化,是体现在具体的事件和制度变革中的精神性概念,这是历史事件和制度的灵魂,他的历史哲学就是要阐明这一点,所以,他采用思辨方法,对历史事件加以概念性把握,这体现为有限中的无限,当然它们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对康德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的一种变革,是对人类历史的重大精神事件具有巨大的阐释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