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语录网

经典语录

精选梭罗的主要作品(71句文案)

时间:2024-05-19 08:23:52

梭罗的主要作品

1、从1833年起,惠蒂埃在废奴主义者威廉·加里逊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废奴运动,编辑报纸,撰写社论和小册子,同时写诗号召废除蓄奴制。诗集《在废奴问题进展过程中写的诗》(1838)和《自由的声音》(1846),揭露了奴隶主的暴行和黑奴悲惨的命运。他的诗歌有强烈的战斗性,反映了美国废奴斗争中的重大事件,有如一部废奴运动的编年史。

2、收录了艺术大师托马斯·内森的大约50幅经典木刻版画。

3、他此前体验到的原始,不过是人类学家所言的“温和的原始主义”。他为其远足的记录提供一个新的主题:人类生活,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集体生活,都不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事情;人绝非大自然的领主;而崇高源于恐惧。梭罗对“严酷的原始主义”的体验和感悟,和今天流行的生态主义文学观念是同调的。(梭罗的主要作品)。

4、《梭罗传》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哲学方面的概览式的介绍,尤其是关于“野性”的三个层次的梳理,让人得以窥见梭罗的视野和全方位定义自我的欲望。全方位的自我定义和无边无际的注意力,正是《瓦尔登湖》展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特质。

5、对自然法则——重力、热度、光、湿度、干燥度——进行沉思,是健康而有益的。或许对于那些冷漠或粗心的人而言,他们观察到的不过是科学事实,但对于得到过心灵启蒙的人而言,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事实,更是行为,是纯粹的道德,是神性的生活模式。

6、更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后续效应。不久过后,《读书》杂志1996年9期又刊发了署名石鹏飞的《文明不可拒绝》和汪跃华《两个瓦尔登湖》,实际都是程映红一文的读后感。汪文表达了一种痛彻心扉的失望之情,说在读过程文之后,“我心中的梭罗像易碎的石膏体一样坍塌了……现在,他不过是一个易感而虚伪的矫揉造作的‘该死的混蛋’,一个不负责任的自私又孤独的虚荣的极端个人主义者”。而石文则斩钉截铁地总结道:“梭罗其实是个‘假隐’,对此,程文已经揭露无疑。”并且对所谓“诗意栖居”与“归田”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7、他的妻子安妮·迪拉德也是这本书的粉丝之有人将其摘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听溪客的朝圣》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提并论。她曾给理查德森去信。据她说,在“两顿午餐、三次握手”之后,两人便于1988年成婚。  

8、梭罗是19世纪美国哲学家,是废奴主义和自然主义者。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过着简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写下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界公认为最好的非虚构作品,并称其为随笔创始人。

9、搭配猫头鹰站在月色下的木刻版画,别有一番意境。

10、挑灯君知道,很多小伙伴对他的书是又爱又怕:

11、苇岸,诗人、散文作家。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9岁。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一直关注的是“大地上的事情”,留下文字很少,生前只出版一部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

12、在中国,梭罗的《瓦尔登湖》早在1949年便经徐迟译成中文出版,但实际上在此后的三十余年寂寂无闻,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渐渐大热。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读者是以怎样的心态接近梭罗和《瓦尔登湖》?为什么梭罗的著作里独独这一本受到了如此热捧?发生在梭罗身上的争议又怎样影响了他的形象?

13、对超验主义思想的华美动人的阐释,也许莫过于这个段落。其中关于死亡的比喻——“当我们死去,变得像马路般干枯时”——令人暗暗称赏。英语诗歌要到两次大战前后才流行这种类型的比喻,先是艾略特后是奥登,敢拿最无诗意的物象设譬,用于神秘的对象。此外,艾略特推崇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是这方面最有力的推手,而从语言层面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就用经济学的语汇来扩张词语库,构建别致的语体了,其实就是典型的玄学派诗学作风。他的这种尝试有点被遮蔽了,未能得到恰当的关注和评价。博尔赫斯谈到北美文学,每每称引爱默生、霍桑和惠特曼,几乎不提梭罗,这让人有点不解。也许他在某篇文章中提到过,我们还没有看到。

14、“一个地方只要能够让我们恍然大悟,仿佛获得新生,就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法形容的喜悦。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忙碌的无非是些肤浅而短暂的事情,它们其实分散了我们的心神。最接近万物的乃是那种使万物得以存在的力量,接近我们的是那些永远在发挥作用的最伟大的规律。接近我们的并非是我们花钱请来的工匠,不是那个我们喜欢与之谈天的工匠,而是制造了我们的天匠。”——《瓦尔登湖》

15、(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TOP

16、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妍;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17、有质量的阅读,亦即对那些真正的书籍发乎至情真意的阅读,是一项高贵的练习,它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远甚于被时流所认可的其他练习,因为它所需要的是运动员所经受的那种训练--对认定的目标拿毕生之力予以永不改易的关注。书籍的阅读必须像它被写作之时那般宁静内敛深思熟虑,即便会说该书写定时候的语言也还不够,因为口语跟书面语,即用来听的语言跟用来说的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前者稍纵即逝,只是一个声响、一个动作、一个调子而已,朴野如斯甚而粗鄙,我们可以如同动物一般,无意之间便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后者则是前者的成熟和积累。若前者是我们的母语,则后者是我们的“父语”--一种富于内涵倍加锤炼的语言,它如此重要,单纯留给耳朵真算是奢侈,因此我们为了能够说它必须再出生一次。

18、全手工布脊精装,一位印厂师傅,全天仅能出货200本。

19、1989年3月26日,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海子身边带了四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足见这本书在海子心中的特殊地位。

20、“大自然是一片贮存着形式的大海,这些形式极其近似,甚至是一致的。一片树叶、一束阳光、一幅风景、一片海洋,它们在人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几乎是类似的。所有这些东西的共同之处一一那种完满与和谐一一就是美。”

21、梭罗用简朴如孩童般的话语来描述自然中最为常见的阳光,在梭罗看来,自然纯粹得如同孩子一般,不存半点欺诈之心。自然景色之所以让梭罗心向往之,正是因为那一抹不可替代的纯粹,这也是现代都市中所不具有的。

22、梭罗非但爱自然,他也爱自由,因此绝对不能容忍人与人间的某些不公道的束缚──例如当时美国南部的蓄奴制度。当他住在瓦尔登期间他就曾因拒绝付税而被捕,那时美国正和墨西哥作战,但他认为这只是美国南部蓄奴区域的地主们的战事,因此拒付国税以示抗议,结果遭受拘捕,在狱中过了一宵。这次坐监的滋味使他不禁联想到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他认为政府应该“无为而治”,不可干涉到人民的自由;而当政府施用压力,强迫人民做违反良心的事情的时候,人民应有消极反抗的权利,后来他还写了《消极反抗》(CivilDisobedience,一八四九年出版)一书来阐明这一套政治主张。  

23、《瓦尔登湖》是海子去山海关卧轨时,身上带着四部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莱德小说选》。

24、谦卑如同黑暗,展现着天国之光。贫穷与卑贱的阴影笼罩着我们,“看啊!天地万物在我们的眼界中扩大了”。我们常常被提醒,假使上天赐予我们克洛索斯一样的财富,我们的目标必须依然保持不变,我们的手段也将维持基本不变。此外,如果你受到贫困的约束,比如买不起书和报纸,你的经验不过是仅限于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你将不得不与那些可以产生最多的糖和淀粉的物质打交道。但是最接近骨头的地方的生活最甜美,你不可能再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较高层次上的宽宏大量,不会使任何人在较低层次上获得损失。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之物。人所必需的灵魂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25、阅读这套书,就像跟他一起徒步森林,认识上千种不同的动植物。

26、为什么?刚刚经历了经济大增长、大繁荣的中国,在享受到物质丰富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初尝了拜金拜物与消费主义的侵蚀与无奈。一部分人开始转过头去,重新发现了简朴、自然的价值,或是于焦灼中向往一种宁静、单纯的生活状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恰恰能承载这些重估与期待。

27、由梭罗研究专家从10多卷作者手稿里精心择取的《四季之歌:梭罗日记选》;

28、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对于具有勇武精神的人而言,任何时代都是英雄时代,这正是梭罗的理念的核心。吾辈男女与希腊人无异;“如果希腊人的子孙为希腊人创造了新的天地,那么康科德的子孙则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这一点”。这不是康科德拓荒者那种粗壮的骄傲和好胜心,而是对“普遍人性”的一种悦纳和信仰。

29、一八四五年的七月四日,他开始在康考特的瓦尔登(Walden)畔的一所木屋中隐居了二十六个月,过着类似鲁滨逊漂流荒岛的生活,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他这样做,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生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要试验一种返回原始的生活,多和大自然接近,去发展人类的最高天性。

30、170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能在各种社交平台,看见有人晒他书里的句子:

31、爱默生对梭罗的野性之梦不以为然,认为后者是走火入魔,要将人引向“广阔的洞穴和虚无的沙漠”,让人最终趋于“欲念和疯狂”。这个评价移用在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上面倒是贴切的。但是,正如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的,爱默生没有真正理解梭罗对“棕色语法”的兴趣。“棕色语法”源于西班牙语“gramaticaparda”,是指大自然母亲的智慧,一种野性的幽暗的知识。就常识而言,野性与文明对立,而梭罗要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建构和拓展“都是从充满野性的源头获取养分和活力”。因此梭罗为“野性”赋予极高的道德价值,他说:“所有的善的事物都是野性而自由的。”而他感兴趣的就是“绝对的自由”,于幽暗未定的知识边界彰显“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品质”。

32、梭罗既是犀利的批评者、浪漫的吟者,也是渊博严谨的学者、东方的朝圣者和幽默的言者,他还是一位虔诚的求道者。

33、初读梭罗,并不是《瓦尔登湖》这部书,而是一篇名叫《热爱生活》的散文。我对其中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生活并没有改变,变的是我们。衣衫可以卖掉但思想应该保留。

34、《向往的生活》里黄晓明朗读的书,也是《瓦尔登湖》

35、海明威,E.米切尔,M.斯坦贝克,J.华伦,R.P.赖特,R.

36、惠蒂埃,J.G,爱伦·坡,E.斯托,H.B.梭罗,H.D.惠特曼,w.

37、两张电影票的价格,就能拥有三本梭罗经典。让你在家就能“亲临”瓦尔登湖,随手打开一页,就能读到点石成金的“文字电影”。

38、首先,梭罗的野性体现在他对主流文化的不服从上面。《瓦尔登湖》作为一场自由的实验,既有个人自由的意义,也体现公共生活改革的呼声。后者并不是学者的附会。梭罗在迁居日记中谈到,他寻求的是“西印度群岛在思想领域和想象领域的解放”。为什么要扯到西印度群岛上去?因为西印度群岛,尤其是英属加勒比地区,牙买加和巴巴多斯,是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重镇。梭罗是废奴主义者,协助美国废奴运动的积极分子工作。他们把自我的解放和奴隶制的解放等同起来。这种自我“黑人化”的想象是值得加以关注的。梭罗说:“这股解放潮流不该仅仅局限于岛屿范围之内。解放的心灵和思想足以粉碎数百万奴隶的脚镣。”罗伯特·理查德森甚至认为,这一点构成了《瓦尔登湖》讲述的基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平值得讲述,乃是基于其心灵为自由所作的斗争,反对政治和经济的形形色色的奴役。一般来说,我们会从这个角度去评说梭罗的湖滨隐居,但具体的思想背景则通常还是缺少梳理的。

39、无论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视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恶语相加。你的生活不像你本人那么糟糕。你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上去倒是最贫穷的。

40、你以为他是个怪咖,美国人却说:他教会我们如何度过这一生。

41、因为装帧考究,全手工精装,出货量不大。大家一定珍惜这批现货。早下单,不用等。

42、仲泽翻译的《瓦尔登湖》曾获第九届“敦煌文艺奖”。

43、瓦尔登湖畔梭罗小木屋的复制品,图源:视觉中国

44、梭罗素性好动,为了追求新鲜的刺激,他不时改变着生活方式。一八四〇年后的那几年,他有时在自己家中帮助他父亲制造铅笔;有时住在爱默森家里做零碎的工作,有时为日晷季刊(TheDial)撰稿;有时到各处去讲学,还当过一个时期家庭教师。一八四五年的七月四日,他开始在康考特的瓦尔登(Walden)畔的一所木屋中隐居了二十六个月,过着类似鲁滨逊漂流荒岛的生活,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他这样做,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生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要试验一种返回原始的生活,多和大自然接近,去发展人类的最高天性。不过他虽然隐居于林野之间,仍时常到附近的村庄上去,并在湖滨接见访客,有时也在康考特各处干着他擅长的杂活,例如:测量、做木匠、髹漆房屋、做园丁、筑篱笆等。两年后,他认为试验已经成功,就在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离开了瓦尔登,尝试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两年的生活,后来结晶成一八五四年出版的《湖滨散记》(Walden,orLifeintheWoods)。这书的中心部分是述说超越论的经济论,号召生活的返璞归真;但同时也是研究大自然所得丰富经验的不朽记录,可以说是梭罗的代表作。  

45、无论是译本,还是装帧排版,这套书都是初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推荐版。

46、1835年回国后写的小说《归途》和《家乡面貌》(1838)不仅讽刺了美国社会,还讽刺了库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伪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舆论攻击。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战争。1851年9月14日去世。

47、另一个建议是,一定一定要认准仲泽担纲翻译的版本。

48、没错,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了两年,并且在此期间确实没有断绝与家人和友人的来往。但这是否构成一种瑕疵甚至“破灭”?个人生活上的一些过失或所谓“劣迹”,是否影响到了其著作和思想的真实?何怀宏在《读书》1997年3期发表的《事关梭罗》一文中,逐一反驳程映红文章中的论述,又引述理查德森说梭罗想去隐居的理由,包括“想独立生活几年”和“写出他早就想写的书”,所以“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读者们对梭罗“隐居”的苛刻要求,也许包含着一些误解。

49、他的笔下,秃鼻乌鸦是幽暗的林间精灵;夜鹰会给落日吟唱晚歌。还有呆钝古怪、布满异域格调斑纹的蝾螈。

50、诗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淬质奋发的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朗费罗于1845年发表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尔德的军火库》、《桥》、《努伦堡》和《布吕赫钟楼》等佳篇而为人称道。《海边与炉边》(1849)包含了诗人向读者宣告创作意图的《献辞》以及通过造船的形象讴歌联邦的缔造的长诗《航船的建造》。

51、1854年同期,气温却是暖怡,河水也不曾封冻。

52、如苇岸所言,对于他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把思想与行为完美地结为一体的人”,“梭罗使我们懂得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尽管梭罗的其他作品如《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等也早已出版,但三十年来,梭罗最普遍的魅力依然来自他个人避居湖畔、返归自然的人生故事,和《瓦尔登湖》中素朴避世的情致。

53、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要热爱你的生活,尽管生活一贫如洗。即使身处贫民院,你也可能享受一段愉快、兴奋、辉煌的时光。西斜的落日映照在贫民院窗户上的余晖,与照射在富贵人家的豪宅上一样光芒万丈;门前的积雪一样在早春消融。我只看到,一个气定神闲的人在那里可以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里一般。

54、在这部书中,作者夹叙夹议,语气亲切诙谐,读起来生动有趣的同时又引人思考。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其中《更高的法则》一章。在此章节开头,梭罗描写了自己在湖边安静生活、追寻更高精神境界的同时却也仍怀有对野性的极大尊重与热爱。“瞥见一只土拨鼠”“忍不住生擒活捉,一口吞了下去”这些句子,让人读起来不禁莞尔,仿佛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作者在野性刺激下的激动与喜悦。从小亲近大自然,让作者自然而然地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对大自然变得无比熟稔,因而具有一份独特的亲切感。作者提到“有时候希望过上一种粗犷的生活”,让我一度以为本篇将是对野性的激烈赞颂,仔细读来却发现不然。野性,会驱使着人们去尝试未知的事物、挑战未知的可能,但我们是否能任凭野性驱使、为所欲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崇高的天性沉睡之际,兽性就会苏醒过来,钻进人们的体内,诱惑人们去放纵,情欲与口腹之欲都是这样。在野性的刺激下仍能保持节制,才能一天天增加体内的“神性”,使灵魂净化,使品行风貌变得高雅。

55、生活的境况如何,物质层面上在于所拥有的财富,精神层面上却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性和自我选择。“让心灵融入自己的肉体,再来救赎它。”

56、他愿意把耳朵借给你,倾听他才能听到的声音:

57、又论述了自己对阅读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读一本好书,即以现实的精神读一本真正的书,是一种高尚的训练”。生活可以加深人们对现实的看法,而一本优秀的书可以使人进步。在《孤独》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人在森林中生活的独特感受——孤独。作者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动物来反映自己的感受。牛蛙鸣叫着,邀请夜晚的到来,湖面上吹起了夜莺的歌声。摇曳的白杨松柏树激起了我的情绪,使我几乎无法呼吸。然而,就像镜面湖一样,晚风带来的微波并不是一场风暴。虽然孤独让作者“几乎无法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在这一时期,虽然作者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真的不想见其他人。当有兴致勃勃的人来的时候,我要像吸血的水蛭一样紧紧抓住他。”作者将渔民、猎人、诗人、哲学家联系在一起,共同交流生活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所有来到这片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58、任何地方的底部都是结实的。我们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问一个男孩,他面前的这块沼泽底部是否坚固。男孩回答说是坚固的。可是不久,旅行者的马深陷沼泽,直到马的腰部,他对男孩说:“我还以为,你告诉我的是这块沼泽底部是坚固的。”“是坚固的啊,”男孩回答,“可是你还没有到达它的底部一半深呢。”

59、惠蒂埃,J.G,(JohnGreenleafWhittier1807-1893)TOP

60、小说家。1804年7月4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中有人曾参与请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这段历史对霍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选为总统的皮尔斯等。1825年大学毕业,回到塞勒姆镇,从事写作。曾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1828)和几十个短篇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

61、译林出版社的副主编、专家们一致认为,仲泽翻译的梭罗,信实优美,诗意浪漫,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62、梭罗对野性的崇尚就是对自由的崇尚,赋予自由这个概念以善的积极的意义。我们从旁观的立场看他,觉得他身上的自由意识和个体意识离不开新教背景,而他本人则试图摆脱这个框架,另立门户。他的梦想是产生一部“更新的《新约》”,是一部康科德的《吠陀经》,用“温润雅致”的英语写就。

63、他与生俱来的敏锐智识,如同一位刀客,能帮助他洞见万物的隐秘。

64、对物质过度追求的表现之就是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欲望却仍不满足,于是人始终不得自由。在有了自己的房屋后,仍因房屋不能避开恶劣的邻居而失望;在有了裁缝制成的衣服来替代棕榈叶或土拨鼠皮做的帽子后,仍因买不起皇冠而伤神。

65、「梭罗文集」木刻插图本  一次性收录经典代表作

66、面对大自然,他是个诗人,是个画师,寒暑易节让他心醉神迷。节候的轮替整饬有序,亘古如他从中读出了生命的律动,享受着生命的乐趣

67、梭罗的文字像一把刀,剖析了层层物欲包裹的人心。又像一把钩子,紧紧地攫住你的好奇。

68、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69、社会的泥沼和流沙也是如此,但是只有少年老成的人才了解这一点。

70、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阅读梭罗、推崇梭罗的海子和苇岸,是《瓦尔登湖》由冷转热过程中的先行人。他们推动了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热从小部分文人和知识分子扩展到普通大众,也仿佛先一步确定了中国读者接受梭罗的角度与方式。